珠海某混凝土内撑式支护结构深基坑监测与分析
2018-05-09文建鹏赵笑鹏姜晓迪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808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00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
文建鹏,赵笑鹏,姜晓迪.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808;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00;.郑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基坑工程越挖越深,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1-4]。设计科学的基坑安全监测方案,建立合理的报警反馈机制,可以有效的规避施工过程变形过大和过快等风险[5-8]。覃卫民等[9]对武汉某小区深基坑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分析,针对工程出现的险情,及时反馈监测数据,施工单位处理及时、应急方法得当,保证了基坑工程的安全运行。蒋冲等[10]依托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基坑,结合基坑变形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预测模型,成功预测地表沉降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前人经验[11-13],以珠海某混凝土内撑式支护结构深基坑为例,介绍了滨海平原场地淤泥质土层条件下基坑监测方案设计,对桩体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监测对象在实际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化规律,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1 工程概况
珠海某国际大厦项目位于珠海市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核心区,地面层数为26层,高度为120 m,占地面积约为14 310 m2。高层建筑物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红线退让范围设五层地下室,地下室坑底总面积约为7 971.2 m2。基坑西侧为一片空地,其余三侧均为市政道路,北侧基坑边距道路约为10 m,西南侧距道路约为15 m,东北侧距道路约为25 m。
本项目基坑采用桩+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型式,基坑开挖深度约18.6 m。本基坑场地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地貌,开挖四周坑壁土层主要为素填土、冲填土(粉细砂)、淤泥层、粉质黏土层;坑底土质主要为淤泥层及粉质黏土层,各土层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2 支护结构设计
本基坑采用桩+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型式,支护桩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桩径1.2 m,桩间距为1.5 m。围护结构典型剖面如图1所示。
图1围护结构典型剖面图
基坑采用顺作法施工,基坑竖向共设置四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系统,支撑呈对撑角撑布置。钢筋混凝土支撑及围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支护结构设计及主要材料的选用:(1) 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R=1.10;(2) 本基坑采用桩+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型式,支护桩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桩径1.2 m,桩间距为1.5 m;(3) 场地已根据原有设计方案开挖5 m左右,已经开挖部分采用自然放坡与钢桩、水泥土搅拌桩、加筋水泥土锚桩联合支护体系。自然放坡段喷射混凝土厚100 mm,面层内配置间距200×200钢筋网。
3 监测方案设计
3.1 监测项目
结合基坑具体的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和周边情况,根据相关规范[14-15],确定本基坑监测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项目和布置如表2和图2所示。
表2 监测项目表
图2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3.2 监测项目报警值
基坑报警值和监测频率如表3和表4所示。在监测期间遇到异常情况,或日变化量较大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表3 基坑监测报警值
表4 监测频率要求
4 监测结果与分析
4.1 桩体水平位移
本项目桩体水平位移采用新科Sinco测斜仪测量,测斜仪分辨率为0.02 mm/500 mm,重复性为±0.01%FS。选取基坑典型截面监测点CX1、CX5和CX11测斜结果,得到桩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水平位移量“+”表示向基坑内位移,“-”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图3 CX1桩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3可知,2016年1月8日测斜点CX1所在截面在土体开挖至第二道支撑开始施工阶段,桩体呈现上部位移大下部位移小的特点;1月26日基坑开挖10 m左右,桩体水平位移接近报警值,达到40.3 mm,随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桩体水平位移继续增加,最大值所在截面逐渐下降;5月20日基坑开挖至基底,其后随着土体应力释放和固结,桩体水平位移缓慢增加,11月8日最终达到最大值76.7 mm。
测斜点CX5和CX11位于基坑两侧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测斜点CX11所在施工区域在第一道支撑施工前就开始土方开挖作业,导致桩体水平位移有较大发展(见图4)。2015年12月4日,在第一道支撑施工阶段桩体水平位移已超过报警值,达到56.1 mm;其后随着土体开挖,桩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与CX1相似,2016年5月27日CX11桩体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132.9 mm。
图4 CX11桩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5可知,受测斜点CX11施工及基坑所在土层条件的影响,在2016年1月2日第二道支撑施工前,CX5桩体水平位移有向基坑外侧偏移的趋势;1月19日随着基坑继续开挖,桩体水平位移开始向内侧偏移,其后桩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与CX1相似,但是桩体顶部位移始终偏向基坑内侧;10月24日,CX5桩体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44.7 mm,非常接近报警值。
图5 CX5桩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显示,多个监测点都已超过报警值,最大超过报警值约3倍。结合现场巡查发现,冠梁1-1、2-2剖面交接处出现裂缝;5-5剖面临近道路出现较大裂缝。建议类似项目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有序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并采取有效措施止水。
4.2 支撑轴力
通过在钢筋混凝土之内埋设振弦式钢筋计,通过测量钢筋应力换算截面支撑轴力。本项目采用JMZX-3001测读仪测量钢筋计读数。选取典型测点ZC3和ZC6支撑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图7所示。
图6 ZC6混凝土支撑轴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6可知,ZC6在混凝土支撑在浇筑完成后,随着土体开挖,该层支撑轴力迅速增加,直到下一道支撑浇筑完成,轴力接近最大值;2016年5月20日基坑挖至基底时,ZC6-2和ZC6-3支撑轴力先后超过报警值25 000 kN,其后随时间缓慢增加,逐渐稳定,并分别达到28 000 kN和31 000 kN。ZC6-2和ZC6-3支撑轴力远大于其他两道支撑,说明对于本项目基坑,主要由第二和第三道支撑承担来自围护结构的侧压力。
图7 ZC3混凝土支撑轴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7可知,ZC3支撑轴力变化与ZC6相似,ZC3-2和ZC3-3支撑轴力最大值分别达到27 000 kN和33 000 kN。但是ZC3-1在第二道支撑浇筑完成以后,轴力逐渐降低至5 000 kN,说明在混凝土支撑浇筑和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会发生重新分布,所以对于深大基坑采用混凝土内支撑相对于钢支撑有更好的整体性。
4.3 地表沉降
在基坑周边布设地表沉降监测点,沿基坑边缘约30 m设一个监测断面,沿监测断面约5 m设一个监测点,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Leica DNA03电子水准仪量测。选取基坑西南侧D17—D20测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地表沉降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8所示。
图8地表沉降随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8可知,2015年8月至11月(场地根据原有设计方案,采用自然放坡与钢桩、水泥土搅拌桩、加筋水泥土锚桩联合支护体系,先前开挖约5 m)期间地表沉降逐渐增大,达到约50 mm,已经超过报警值35 mm;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基坑开挖至基底,地表沉降持续迅速增加;5月20日基坑挖至基底后,地表沉降增速放缓;10月4日D19测点沉降达到最大值201.65 mm。说明在滨海平原场地淤泥土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土体变形影响非常大,如不能有效限制基坑侧向变形,将导致基坑周边地面产生较大的沉降。
图9为地表沉降各测点沉降值的对比,其中横坐标轴为测点到基坑边缘的距离。由图9可知,2015年5月至12月,地表沉降最大值出现在D20和D19,说明此阶段基坑开挖对距基坑5 m~10 m范围内地面影响最大;2016年1月至6月,地表沉降最大值出现在D19和D18,说明此阶段基坑开挖对距基坑10 m~15 m地面影响最大。由此可知,基坑开挖对地表的影响范围大约为距基坑边缘等于开挖深度的区域,对此区域内的管线和建筑物应重点巡查和监测。
图9地表沉降各测点沉降对比
4.4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共设7个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图10为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10可知,本项目基坑外侧地下水位较不稳定,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本项目场地距海边仅200 m,属于滨海平原地貌,地下水位波动较大。2015年12月—2016年5月基坑处于开挖阶段,由图10可知,此阶段基坑外侧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其中W3和W4水位下降约5 m,远超报警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坑内降水,坑外地下水向坑内渗入。需要注意的是在本项目中,W3、W4与地表沉降较大的监测点D17—D20处于同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表沉降呈正相关性,说明水位下降也是造成地表沉降的原因。
图10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曲线
5 结 论
本文以珠海某混凝土内撑式支护结构深基坑为例,介绍了滨海平原场地淤泥质土层条件下基坑监测方案设计,通过对桩体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桩体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期间发展迅速,挖至基底后发展速度放缓,但并未停止,最终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达到报警值的三倍。基坑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有序施工,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2) 滨海平原场地淤泥土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土体变形影响非常大,如不能有效限制基坑侧向变形,将导致基坑周边地面产生较大的沉降。
(3) 在施工过程中多项监测项目超过报警值,由于基坑监测为施工过程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加之本项目周边环境简单,混凝土内撑式支护形式有较好的整体性,确保基坑施工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陈伟珂,李金玲,张东涛.天津地铁昆明路站基坑围护结构监测研究[J].建筑科学,2011,27(7):86-89.
[3] 张建全.北京某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与成果分析[J].工程勘察,2010,38(2):66-70.
[4] 梁师俊,朱海东,赵 波.城市隧道小间距相邻深基坑施工监测分析[J].施工技术,2016,45(1):103-108.
[5] 冯文滨,吉文来.某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及其成果分析[J].现代测绘,2011,34(4):22-24.
[6] 陈 涛,张 敏,李更召,等.天津某深基坑工程监测结果分析与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3):151-155.
[7] 李苏春,袁运涛.苏州凤凰国际书城基坑监测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0(1):129-133.
[8] 宋建学,翟永亮,莫 莉.基于支撑内力和支护桩位移实测量的m值反演[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1):156-160.
[9] 覃卫民,张照仪,王 浩,等.武汉团结小区商住楼工程基坑施工监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S1):1830-1833.
[10] 蒋 冲,周科平,胡毅夫.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S1):3383-3389.
[11] 周 晋.上海某人行地道基坑工程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4):206-210.
[12] 丁勇春.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及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3] 肖武权,冷伍明,律文田.某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研究[J].岩土力学,2004(8):1271-127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