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分析

2018-05-09高治国

城乡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自建房有偿购房

■ 高治国 王 丽

以天津市为例,分析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基本特征、不同因素的分布状况及现有的主要保障和实践效果,讨论天津市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由低质量寄居水平向中高质量安居水平提升面临的重要挑战,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居住融合。

居住状况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内容。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居住证制度的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模式逐渐经历由低质量水平满足短期居留向中高质量水平实现长期居留转变。其中,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业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流入地政府的保障制度等对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转变影响重大。

一、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基本特征

租房为主要方式,购房/自建房占比缓慢上升。流动人口住房需求的满足以有偿性租房居住为主,租住私房超过一半、单位/雇主提供免费住房逐渐下降、购房/自建房缓慢上升、政府提供的廉租/公租房最低。2011~2014年天津市流动人口租住私房的平均比例最高,达到57.87%;购房/自建房、单位/雇主提供免费住房的平均比例分列第二、第三位,分别为15.31%和15.04%;政府提供的廉租/公租房的平均比例最低,仅为0.28%。

住房设施配置较为单一,居住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房屋内自来水、卫生间、厨房、洗澡设施的配置是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人民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善,住宅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自来水、卫生间、厨房、洗澡等设施的配置极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但局限于经济因素、流动因素、制度因素,流动人口在自身能力、市场环境和政策措施的多重影响下居住生活设施配置总体水平较低。2011年流动人口住房设施中有自来水、有厨房、有卫生间、有洗澡设施的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 94%、62.63%、55.05%、50.23% ;除自来水设施配置相对较高外,仍有约一半的流动人口住房内无厨房、卫生间、洗澡设施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与居住模式具有多样化影响。稳定的婚姻状态会促进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的需求。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城市地区的“岳母房地产热”等社会现象,印证了婚姻对居住模式的重要影响。已婚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为比例最高,未婚流动人口单位免费提供住房的比例最高。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模式增加了对流入地住房面积、设施、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同住家庭成员数量为1人时,单位免费住房和市场有偿住房为主;同住家庭成员数量为2~7人时,以市场有偿住房和购房/自建房为主;同住家庭数量为8~9人时,以市场有偿提供主要居住方式。长期居留意愿推动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的需求。5年及以上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占比超过1/3,累计流动时间30年以上,购房/自建房居住方式占比超过七成。但从整体上来讲,流动人口不具备享受流入地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市场有偿提供住房是不同流动时期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模式。伴随流动人口累计流动时间的增长,单位免费提供住房的比例下降速度和幅度均快于市场有偿住房。

此外,住房公积金提高购房/自建房的可能性本地参与高于户籍地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是为参与者较快、较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保障,但对于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讲,尤其是乡-城流动人口,住房公积金的覆盖率较低,是否参与、何地参与对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的影响仍然显著。与未参与住房公积金的流动人口相比,参与住房公积金的流动人口超过1/2以购房/自建房为主要居住方式,单位免费提供住房的比例达到18.77%,分别高于未参与住房公积金流动人口 23.81% 和 5.28%。

二、讨论与思考

改善流动人口居住质量是提升居住融合水平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由住房平米较小、设备设施缺乏、通勤距离较远、经济负担较重的寄居,转变为与本地居民相邻而居、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城市平均水平、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生活便捷性舒适性提升的安居,是加强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交流、互动、融合的重要方式。目前天津市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流动人口以市场有偿提供住房的主要居住方式面临着诸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挑战,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家庭化流动进程、住房政策的调整等决定着流动人口安居梦的实现。从就业出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流动人口居住模式由低质量的寄居模式向高质量的安居模式转变的重要助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首先,规范市场有偿提供住房秩序,提升流动人口居住质量。面对家庭化流动对住房面积、设备设施、通勤距离、就医距离、上学距离的多元需求的现状,房地产市场不仅表现为购买住房的优质服务,更要体现出遵循相关规定的安全性和规范化。针对流动人口居住质量两极分化的现状,需进一步规范租房市场的出租的基本条件,如对住房设备设施的完善性、水电暖等日常需求的安全性、住房空间的合理分配性等制定出相应的弹性标准,有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整体居住质量。

其次,探索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的实现路径,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流动人口的规模扩大与代际更替、年龄老化、居留意愿强烈、家庭化流动等特征相伴而行,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但总体上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婚姻嫁娶对流动人口购房/自建房的影响显著。促进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城市发展,接纳购房/自建房的较长周期,并及时做出反馈和说明。

最后,完善政府廉租/公租房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主导是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能够顺利建立、并完善调整的主要因素。目前,政府廉租/公租房的受惠人群还未充分包括流动人口,尤其是漂泊了很多年还未在城市购房/自建房的流动人口。此外,住房公积金的参与对象可逐渐扩展到相应条件的流动人口,以梯次实现的方式逐渐覆盖全体流动人口,为社会保障的健全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逐渐促进流动人口安居梦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自建房有偿购房
关于印发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研究
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网络营销模式分析——以HD“线上购房”为例
购房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不得不防
农村自建房转让需要哪些手续
企业排污步入“有偿”时代
付款不及时卖家将房卖出,能否解除购房合同?
青海: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零容忍”
我国已关闭63家“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