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白戏的艺术研究

2018-05-09黎一飞

艺术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粤西湛江唱腔

黎一飞

黎一飞: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粤西白戏,原称“白戏仔”,约在清朝乾隆末年时期形成,是一种以白话方言演唱的、有特定音乐伴奏和以多种板式综合运用唱腔的杖头木偶戏。它流行于广东省廉江市的安铺、营仔、横山、高桥、青平、车板、雅塘、塘蓬、石岭、新民、石城、良垌等镇以及遂溪县西北部和广西的北海、合浦等地区。

一、粤西白戏的艺术沿革

(一)白戏艺术的起源

据《廉江县志》记载:清朝乾隆末年,廉江县安铺镇一带民歌盛行,距安铺镇六华里的曲龙村民歌手黄世源,在唱民歌的同时,模仿外地木偶戏表演及其唱腔来唱本地民歌,并组成小型班社,常在安铺镇一带演唱,这是白戏艺术的“雏形。”

(二)早期的白戏艺术

早期的白戏班没有音乐伴奏,只是清唱,民歌格式,敲击竹筒作伴奏,最初的队伍结构是由3人组成,1人主唱,1人操纵木偶,1人敲击竹筒,从事半农半艺的演出活动,时人也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

(三)白戏艺术的变革与新生

道光后期,古商埠安铺镇地区经济繁荣,每逢神诞节庆日,都有一些过山班(主要是下四府的粤剧班)和大曲班(唱官话的木偶戏班)演出,为白戏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戏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62年,廉江县专业白戏木偶剧团成立,编、演职员16人,著名白戏演唱家张春仔任团长,张是营仔镇人,出生白戏世家,一生从事白戏演出。他音域宽广,能唱乙反线,唱腔根据不同人物性格而变化多样。从这一时期开始,白戏艺术首次打破长期一人主唱的局面,并有女演员加盟演唱女腔,唱腔音乐得到新发展,不论职业班或半农半艺半职业班都采用多人演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廉江市及周边地区文艺轻骑队、业余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和县职业剧团先后改编多个白戏剧本,用真人扮演角色演白戏,并参加地区、省及全国文艺汇演,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影响区域迅速扩大。到七八十年代,文化部门及部分白戏艺人创作改编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白戏作品,如:《红梅迎春》《红霞出嫁》《小哨兵》《流水恋歌》《甜蜜的小河》《回春农药店》等,这些创编剧目不用木偶,用真人扮演角色,分别参加湛江地区及省乃至全国文艺汇演,引起强烈反响。粤西白戏真正用真人演出始于1973年,当时,由陈绍典、孙惠光作词,周观留谱曲,反映移风易俗的白戏剧目《红霞出嫁》参加湛江地区文艺汇演,凭借清新悦目的白戏音乐,引起各界广泛关注重视。1974至1975年,由肖宽兴、陈绍典、方志安等创作的《红梅迎春》《小哨兵》等白戏剧目,先后参加湛江地区文艺汇演,博得各方观众一致好评,成为湛江地区各地争相上演的剧目。20世纪80年代,肖宽兴、黄康俊等作者根据白戏曲调,创作《流水恋歌》《甜蜜的小河》等作品,均获广东省作品评选一等奖,其中《甜蜜的小河》获广东省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评选纪念奖,从此,“白戏仔”称为“粤西白戏”。90年代以来,粤西白戏先后收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2005年,由廉江市文化馆何岩松、肖宽兴作词,周观留谱曲的白戏曲目《哑仔截车》获省二等奖,参加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荣获一等奖,粤西白戏的影响日益扩大。同年,本市半农半艺的白戏木偶剧团达到六十多个。粤西白戏发源地——曲龙村白戏班达到5个,2006年被湛江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特色文化村”。粤西白戏,深深扎根于粤西这块红土地,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粤西白戏的艺术特色

(一)白戏的唱词特色

粤西白戏用白话方言演唱,其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音乐动听。

(二)白戏的唱腔特色

白戏的唱腔源于本地民歌,同时吸纳了一些外地民歌和粤剧的唱腔因素。舞台语言是白话方言。演唱过程中某些拉腔穿插官话。粤西白戏唱腔的唱词为七字句式,上下句体。每句分为上、下两顿,有时根据内容需要在上、下句顿之间插进若干短句。上句尾字撤韵不限,下句尾字为平声,要押韵。

白戏采用本嗓唱腔,唱腔有正线慢板、反线慢板、士工慢板等。演唱时常运用力度、音量和润腔等方法来表现各角色行当性格和情感。小曲和锣鼓、音乐自成体系,优美动听。

(三)白戏的音乐特色

三、粤西白戏的艺术价值

(一)白戏的艺术承传价值

白戏的演出以小舞台,临时舞台为主。搭台时用特制成若干根木桁竹竿。现在多用自来水管焊接好支架,临时架设即成,农村的晒场、村巷和市镇街道都可以搭台演出,易于在群众中传播。

白戏传承和发展祖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它的木偶头像雕刻传神动人,惟妙惟肖。其戏服、帽、盔等制作精良,传统美术图案的装饰应用,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既能为白戏的表演艺术锦上添花,又能为传承民间工艺美术培植沃土。

(二)白戏的艺术辐射价值

粤西白戏的辐射区域包括附近遂溪县的大多数镇、村,广西合浦、博白、钦州等地。白戏班的演职员少,戏金低,容易接待,群众喜欢。从古到今白戏班都是清一色农民队伍,自负盈亏,发展到今天难能可贵。白戏一直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是由于它的艺术效果不亚于其他戏曲,农民群众花最少钱可享受到不亚于其他戏曲艺术的精神享受,因而从古至今广受欢迎。目前在廉江市还有白戏班一百多个,拥有观众层面二百多万人,是廉江农民群众较喜欢的民间戏曲。

(三)白戏的艺术创新价值

(四)白戏的艺术教育价值

演白戏为民间信仰习俗充实其活动内容,在活动中,人们能自觉地将亲朋戚友联络起来,将亲情友情联系起来,团结合作,共同活动,大家欢聚一堂,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既可丰富乡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廉江县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 邓碧泉.湛江民间艺术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粤西湛江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漆盒欣赏
“永远跟党走
——2021湛江原创歌曲音乐会”圆满举办
2021湛江海洋诗会启动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粤西地区塘口古堡群保护与开发研究
粤西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粤西地区渔业捕捞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