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使命

2018-05-09宋宝珍

艺术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艺总书记时代

宋宝珍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一名来自工作一线的党代表,本人十分光荣地参加了这次大会,认真聆听了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凝聚了全党智慧,顺应了人民期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通篇贯穿着坚定的信念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创新品格,给人以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是我们党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作为文化界的代表,我尤为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十九大报告中,“文化”一词共出现了79次,这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关于文化,人们为它所下的定义有两百多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经过历史积淀、人类选择、有序承袭、共同依循的凝结在人类物质创造之中又超乎物质之外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对于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他也提出了新要求,制定了新规划,绘制了新蓝图。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文化事业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涵,全面把握党对文化发展的新战略、新举措,认真领会文化强国的新纲领、新步骤,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开拓进取,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所规划的文化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十八大以来,从老少边穷地区的“精准脱贫”,到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施;从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等等,都充分说明,人民的福祉、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宗旨和目的,早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就已经基本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是在商品经济大潮之中,私欲膨胀、众声喧哗、创作心态浮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在有些人心中变得模糊不清。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谨遵教诲,奋发有为,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两个重大判断: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前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是我们认识新时代的思想之门。

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要,当然也包含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时时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不应当是一句口号,更不应当是一股时潮,不是到基层走一走,跟群众握握手,回来就能创造出好作品,而是应当潜入生活的河床,打捞出有温度、有质感、有分量、有内涵的创作素材,与人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才能正确地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普遍心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典型性的艺术形象。

习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全面战略部署,指出新的奋斗目标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仅以戏剧交流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戏剧家们从理论形态到表现形式,忙于向西方戏剧拜师学艺,求新逐异;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外国戏剧大师如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俄罗斯导演列夫·朵金、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等人的戏剧作品、英国国家剧院的剧场演出录像等在中国舞台上轮番上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戏剧也走向了国际舞台。越是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期,中国话剧越是要保持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否则就容易邯郸学步,迷失自我。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本着习总书记所指出的“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策略,中国的戏剧工作者要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无论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是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经验,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实现中国话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包容的、开放的,而且是创新的、生长的,我们既不会泥古复古,固步自封;也不会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而是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吸纳和消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经验,着眼于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路径,开拓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路,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成果。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答的理论命题,也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现实使命。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传统,一般来讲,传承三代以上、对人类有意义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存在皆可视为传统,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仅指那些距今遥远的古代文明,当然也包括自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解放、用生命热血锻造的革命文化传统,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大众之中的英雄楷模所体现的可贵的精神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体现了一个重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前进的方向,也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017年适逢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百余年的话剧历史表明,这样一种现代的舞台艺术样式,促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时代发展、反映人民心声、谋求民族强盛。早在创始之初的文明戏阶段,当时的从业者,都是倾向于救国拯民的知识分子,有些人本身就是同盟会员。话剧奠基者李叔同认为,“演戏一事,关系于文明至巨”。早期话剧领导者王钟声主张演戏的目的在于“唤醒沉沉之睡狮”。中国话剧同中国革命关系紧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革命军队南下途中就开始演出小话剧,瑞金红色政权建立之后,更是开展了遍布整个苏区的戏剧宣传活动。美国记者斯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宣传运动。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还是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华北大地,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话剧工作者都是紧跟党的旗帜奋勇前进的生力军。革命红旗飘到哪里,党的宣传阵地就扩展到哪里,这也是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力量。历史证明,先进的文化离不开先进的思想,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在观念上必须坚持一个核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文化事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坚持“以文化人”的实践方法,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创作倾向上,则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并举。解放军文艺工作领导者胡可先生曾经说过,“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互为条件的关系,有“二为”没“双百”不行,那样文艺就变成了时代声音的简单传声筒;有“双百”没“二为”更不行,那样会杂音四起形不成主旋律。只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创作方向上,要坚持“四个讴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他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当“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们的党作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九十六年来的历史征程中,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现实奇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敬爱它、歌颂它?对党、祖国、人民、英雄的讴歌,如果不是出于灵魂深处的真挚,内心感情的融通,便形不成感人的精神力量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生产方面,要坚持高标准的“三精”原则。习总书记提出,文艺作品要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当然,艺术作品不是哲学读本,更不是政治教科书,它的思想性必须隐含在艺术性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在艺术中的表现应当是越隐蔽越好,“不能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而应当让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倾向通过真正的艺术典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构筑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强化中国力量,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七大部分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题,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今后文化发展方针: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艺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通书·文辞》中周敦颐有言,“文所以载道也,轮辕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古人尚且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况今人乎?道即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我们尤其要强化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应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文艺创作中,品位是指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层级,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经典作品,其品格所处的层级越高。品高则人仰之,品低则人抑之。格调是指文艺作品的整体形态所显现的风格、神韵、气象,格调为人所创又反过来影响人自身。

习总书记从问题意识出发,提出对于享乐主义、娱乐至死风气影响下的文艺界的“三俗”现象要坚决抵制。所谓庸俗,是指平庸、鄙俗,向低级趣味靠拢则成为低俗,对低级趣味屈膝投降就形成媚俗。“三俗”现象的存在,是一种不具有正能量和创造力的不健康的消极现象;它无法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有悖于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向往。只有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发挥文艺对人民精神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人民心灵的陶冶作用。

文艺创作中的“三俗”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个别的、极少数的,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对其听之任之,视若无睹,而应当认真审慎地划清庸俗和通俗的界限,提升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审美水平,同时开展积极有效的文艺批评,使文艺创作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人民性和社会大众最广泛的接受性,同时又能够使文艺在健康的前提下繁荣,在繁荣的基础上提升,从文艺的高原迈向高峰。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确,我们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面临着漫漫征程,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止步,发奋有为,沿着党所指引的文艺道路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文艺总书记时代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1942,文艺之春
时局图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