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问“研学旅行”路在何方

2018-05-08宋丽君江冬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宋丽君 江冬梅

【摘要】研学旅行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目前,安全风险大已成集体研学旅行的羁绊,化整为零,变以校为单位的旅行为以班级、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研学旅行的常态化,是确保研学旅行之路走得顺畅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研学旅行;路;化整为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36-02

研学旅行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2017年9月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中,把研学旅行划归为“考察探究”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旨在让孩子与自然和社会深度接触的日子里,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思考、研究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了解民俗、体验人文……被称为“在路上的课堂”。

一、文件出台——忽如一夜春风来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参加学生范围涵括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要求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在此之前的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體框架,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定义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研学旅行凭借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有机统一,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近期,全国中小学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纷纷掀起了“研学旅行”热,然而,不少中小学校长、老师却望洋兴叹、望而却步。

二、实际践行——山重水复疑无路

一度以来,很多人认为:以研学为目的,以旅游为载体,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的旅行才叫研学旅行。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等各种安全风险就成了这种研学旅行的羁绊,我市大部分学校按教育局的统一部署,都组织每年一次的3——5天的素质教育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各校与素质教育学校相互配合,带学生走进周家水库、汤池刺沟等地亲近大自然;到营口老街、金牛山等地参观考察,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确受益匪浅。但除此之外,因为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几乎没有其他学校敢自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研学旅行。长期性、持久性、常态化的研学旅行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学生自理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人们非常认同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无可取代的价值,但一个校长要负责成百上千人的安全、一两名教师要负责几十人的安全的确压力太大,校长、老师们确实没有勇气冒一百减一等于零的风险。那么如何提高研学旅行的安全系数,让孩子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是教育工作者面前重要课题。

三、化整为零——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认为,在目前以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家校配合、化整为零”是提高研学旅行安全系数、游学效果的最佳对策。

(一)把全校化整为零

全校师生队伍庞大,集体出行很难确保安全万无一失。首先,学校要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及学校特色,制定出学校研学旅行总计划,然后化以校为单位的“整”为以班级为单位的“零”,再要求各班级按照学校研学旅行的整体计划,制定出更加详细的班级研学旅行计划,班级计划要对研学旅行的时间、地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安全保障措施、人员分工等做具体的安排和要求。

(二)把班级化整为零

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经常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远方或走亲访友,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或参观知名院校,但因为不带研学的目的,孩子往往走马观花、收获甚微。如果班主任在假前把学校研学旅行倡议书和班级研学旅行计划通过微信圈发给家长;再把精心设计的个人研学旅行记录单发给学生,记录单上除了要记录研学旅行的时间、地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安全保障措施、人员分工等,还要详细记录考察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解决结果。班主任还要将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的学生个人研学旅行计划修改完善一番,让家长陪伴学生去旅行,并随时通过微信群汇报研学旅行进程及收获,不仅会顺利完成自己的研学旅行任务,也会达到一人研游,大家受益的效果。当然,可以两家三家同行,但一行人最好不超过6人,成年人和孩子的比例应为1:2较适宜。同行的学生可以是同班同年组的,也可以打破班级、年组界限,甚至可以打破学校界限。如果研学旅行借助了家长的力量,形成了常态化,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实践能力、没有责任担当、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家国情怀,又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飞翔的翅膀。

四、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的研学旅行,仅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还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当研学旅行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当各大场馆、名胜古迹、知名企业、知名院校等都向孩子们敞开大门、健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当社会各界都抛开功利,只以“为一切孩子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伸出托起明天太阳的手,那孩子们的研学旅行之路就在脚下,且一定会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作者简介:宋丽君,生于1980年5月,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石桥市,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