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语文实践渠道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2018-05-08阮帮禄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4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语文素养

阮帮禄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即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规律,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新需求,语文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主体意识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整合,能力结构的完善,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关键词】语文实践;拓宽渠道;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10-02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即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规律,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新需求,语文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主体意识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整合,能力结构的完善,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一、丰富教学活动中的语文实践,培育自主学习的积极意识

要真正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实践性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繁杂的分析与琐碎机械的练习,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自主学习意识。

1.课前学会“查、找、圈、注”

“查”指学生通过动手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疑难语句;“找”指查找、搜集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扫清读文中遇到的障碍,更好地读懂课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学生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并无切身体会,为了让学生有一定情感体验基础,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青海高原环境状况的资料,让学生高原干旱缺水、气候严寒有初步的认识,即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习课文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圈”指在预习时,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疑难问题进行圈画;“注”是将自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或要提的问题注写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查、找、圈”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2.课中穿插“议、辨、画、演”

“议”即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发挥信息整合效应,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辨”是指围绕课文中的有争议问题或理解易偏差的内容。组织辩论,培养学生的辩柏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扫路人究竟累不累?”这一问题顺势组织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并不轻松,只是老人乐在其中,甘于奉献,心里不觉得累而已,进一步感受老人热爱自然、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画”则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中语言所描述的事物或课文插图来表现的场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画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即可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更可满足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现的心理,如给古诗配画;“演”是指根据教材情境及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表演、示范、操作,激发其对语言的情感体验,即可表演课本剧也可即兴表演课文片断,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为进一步通过揣摩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课本剧演一演,既培育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进一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卫国家勇敢无畏、勇于斗争,以及在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镇静机智。

3.课后开展“读、写、研、作”

“读”是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如学习完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可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组织开展“水浒英雄故事会”,带领学生走近名著,领略经典著作魅力;“写”包括抄写文中优美词句,写读后感,或对课文进行缩写、扩写、续写等,如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课,可让学生对比阅读《狐狸和乌鸦》,思考为什么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的蝉却没有,如果乌鸦再次遇上狐狸还会上当吗?指导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研”即依据课文内容开展延伸探究,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长征》这首诗,为让学生对万里长征一人类壮举有更深体会,可让学生复印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依次找现中国工农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省份,用红色线条把它们连来,标上前进箭号,并把你知道的红军长征故事注在线路上;“作”即依据课文的描绘等动手制作,如学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份手抄报,深入了解介绍春联的起源、特点、故事、趣味春联等。

二、拓展教育环境的中语文实践,发展全面平衡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大语文教学观,让语文教学与生活沟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把学语文与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班内进行“摘录、剪辑、编报、开故事会”活动。“摘录”即摘录名言警句、优美语言片断;“剪辑”指收集有保留价值的资料,做成剪报集;对摘录与剪辑的成果进行评比。“编报”即分小组编一份手抄报,给自己的手抄报起题目,可每月分一期;另每月可开一次故事会。

2.校内开展“广播、采访、办刊、比赛”活动。学校开设广播站,选拔小记者,各班设小通讯员,围绕时事、校园大事、热点焦点问题开展采访活动;学校还可创办小诗社、文学社,创办自己的刊物;组织开展小小故事王、朗诵会等各项比赛活动。

3.校外组织“调查、服务、体验、夏令营”活动。调查,即根据社会生活实际与教育教学需要,确定主题,让学生通过深入生活实际,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社会上的用字情况,写出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老人中心为老人读报;让学生扮演职业角色,体验生活,如到幼稚园当“老师”、到餐厅做服务生;开展各种主题的夏令营活动。

以上所列只是语文實践活动的一些基本做法,仅供参考。教师只有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灵活运用,留心生活,充分发掘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拓展语文实践渠道,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实现语文的大转变。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语文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融通:我所追求的语文生活
在语文实践中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