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空间建构

2018-05-08徐先梅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跨文化交际

摘 要: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网络流行语言一直都在推陈出新并为人们广泛使用。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别入手结合福氏的心理空间理论,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空间的建构。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一、网络语言研究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全面覆盖,网络交际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突出表现形式,早在2001年就受到了语言学家的David Crystal关注并出版了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004年又出版了A Glossary of Netspeak and Textspeak对网络语言和手机短信的流行用语进行了分类总结,成为英语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

目前我国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从易文安先生2000国内有关网络语言的第一本词典《网络时尚词典》的编著到2008年吕明臣、李伟大等著的《网络语言研究》的出版。从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语境语体、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语言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到网络言语交际中的一些特有现象以及和日常言语交际的差别的研究。这些论著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网络语言各层面的问题,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交际体现

语言不仅是信息沟通传播的工具,更是对交流者社会群体所处的地域、风俗、教育、宗教等因素的全面体现。跨文化交际产生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的途径有很多种,有语言符号的方式,也有非语言符号的方式,在互联网语言交际中,网民们通过汉字、数字、符号等多种方式来达到语言沟通上的交际效果。虽未进行现场的双向交际,但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却达到了文化之间的间接沟通。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语言更新已经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认知,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1.数字类跨文化网络用语

数字化网络语言是指那些在网络交流中出现,而在日常应用的词汇库中不存在或极少运用的阿拉伯数字串。在互联网交流的过程中,经过网民们富有创意的想象产生了一些数字化的语言,这些语言形象、生动达到了幽默、简洁的语用效果。如:数字“007”因同名电影的家喻户晓,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均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故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中,以此来表示“我有个秘密”;数字“ 1775”在一定的交流语境中有“我要造反了”之意,其文化链接的事件根源于1775年美國爆发独立战争; 数字“13579”,表面上来看是五个奇数的组合,在网络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新颖的语用效果,网民们用以上数字的排列表达“此事真奇怪”之意,而英语中“奇数的”与“奇怪的事物”又同属于单词odd,这一数字语言的表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体会到了网络世界语言的新与奇,增加了交流的效果;数字“010”在网络语言中有“我很孤独”之意, 此组合中“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取数字的象形意味。另外“1”和英语“I”有着一定的相似性,“I”表示我,是认知度非常广泛的单词,因此让这一语义的表达增加了受众的接受度。

由于数字的输入远比汉字、英文单词的输入更具有简洁性和方便性,而且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化语言,意义丰富多彩,效果出人意料,使得数字语言在网络上的表达与传播在跨越文化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2.字母类跨文化网络用语

网民为在上网聊天时为提高速度以体现效率价值,常常把英文或汉语拼音变形为一些缩略词形式,这种缩略不同于规范的缩略语,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渐渐成了固定的网上用语,使用起来比较快捷方便。比如: “ SP”是“support”的缩略,表“支持”;“BTW”是英语“by the way” 的缩略,表示“顺便说一下”;“ BB”是单词“bye-bye” 的缩略,表“拜拜”; “ BF”是“boy friend”的缩略,表“男朋友”;“ Y?”是语句“Why?”,表“为什么”;“ Who r u?”是句子“Who are you?”,汉语“你是谁”的缩略;“IC”是“I see”的缩略,表示“我明白了”;“CU”和“CUL”分别是“See you”和“see you later” 的缩略,表“再见”,只不过在后两种缩略中,为了达到更好的语用效果,网民们在固有缩略的原则上对此进行了字母谐音的运用,产生了网络语境下言语区域内的语言变异,其用意正式为了达到更加直观、简洁的表达效果。 字母类跨文化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是建立在一定的中英语言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交流形式,因此,在一定的网络社区群体中应用性与接受度较广泛。

3.语码混合类跨文化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抛弃传统语法规则的束缚下,网民们自创的表音和表意系统体现出这一新的语言形式的随意性,语码混合类跨文化网络语言就是极好的体现。“B4”是字母与数字的混合,是单词“ Before”(以前)的网络语言变异形式;“u2”实为“you too”(你也是)的缩略; “3Q”表示“thank you”(谢谢你);“3X”是“thanks”(谢谢)的缩略表达;“ F2F”意为“face to face”(面对面)。这种缩略不仅提高的交流的速度,同时增添了网络交际中的趣味性,让键盘上的输入信息有了灵动性的效果。在字母与数字的混合缩略基础上,字母和汉字混合也成为了网络语言交际的亮点,如:“I服了YOU”、“ 思考 ing……”、 “版主学习 ing……”“昨天我吃ed 汉堡”、“我刚去 ed 学校”。以上两种语码混合,前者的表达形式突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后者突出了网络语言的新颖性,让看似枯燥的语言输入有了生动、形象的思维动态体现。

三、心理空间理论概述

1976年美国语言学家Fauconier构建“空间语法”的理论框架并于1985年发表了《心理空间》一书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Gilles Fauconier在心理空间理论里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的表达为头脑中存在的多个认知空间之间复杂的映射过程。从这些认知空间的映射过程中,我们能了解世界中的事物的各种联系和各类活动,进而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心理空间被认为是储存某特定域信息的临时性容器,可以为思维和语言中的动态映射提供模式,主要分为五种,分别为时间空间、空间空间、域空间、假设空间、时态和语态。

四、网络语言的心理空间建构

心理空间的建构需要遵循六大原则,即整体优化原则、拓扑结构原则、网络联系原则、意义解构原则、充分理由原则、转喻压缩原则。在网络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内涵认知的心理空间建构也是在此原则基础上。网络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为交际的过程起到推进作用,网络语言的新颖性使得交流的双方在跨越文化障碍的同时,渐渐接受交际对方的心理空间,进而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网络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制约着心理空间的建构。

1.网络语言的语音造词和心理空间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 同音多字、同字多音、异字近音等构成了汉语语音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语音作为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人们听感上有直接的反馈。在网络语言交际中, 网民们常常利用语音的这些特点,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巧妙表达,按照音同或音近的原则用另一种形式来代替语言中的某个或某些语音,以表达这个或这些语音的语义,从而创造网络新词。譬如,两个外在形体有差异的符号A和B,他们的语音形式(即能指)相同或相近,网民们便以符号B来指代符号A的所指。那么,语言符号B即是常态语言符号A的语音变异形式。从心理空间理论的角度出发,福氏把心理空间分为输入空间I1、输入空间I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上面表述中的符号A和B等同于心理空间理论中的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他们在语音形式上的相近性把A和B带入了心理空间中的类属空间,根据输入空间传达的信息结合相关的语境背景,言语的交际者会在自我的心理空间中进行信息合成,也就是合成空间的产出,进而最终输出用符号B来指代符号A的信息。以网络流行语“美眉”一词为例,该词并非意指美丽的眉毛,实为“妹妹”一词的谐音,但在网络交际中并非单纯的指兄弟姐妹中的妹妹之意,而是兴起于广东一带,意指“漂亮妹妹”或“漂亮美女”的简称。在此网络流行语中“美眉”、“妹妹”作为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在词语谐音相近的类属空间中让受众准确识别了“妹妹”一词的含义,在合成空间里结合此发音的地域性文化特点,逐渐理解其传达的“漂亮女孩”的释义,有着一词双效的语用效果。

2.网络语言的语义歧义词和心理空间

网络语言的谐音构词形式有很多,语义别解是网络流行语中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如“呕像”、“菌男”、“霉女”,这三个词都和原始词汇“偶像”、“俊男”、“美女”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发音,是语音变异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这三个词的真实含义却和原始词汇的含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呕像”代表的是“呕吐的对象”,“菌男”、“霉女”也是原始词汇“俊男”、“美女”的反讽对象。这些谐音变异的词汇因为其在语义上的出奇表达,让网民们突出体会到了幽默、风趣的语用效果。这些谐音词语与其对应的原始词汇构成了心理空间的为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在类属空间到合成空间的输出过程中,这种词语组合在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有了更好的体现,映射的内容得到了新的组合,合成空间中被激活的言语模式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理解及语境分析对词语的释义得以不断完善并接收由此产生的语义歧义反讽释义“呕吐的对象”。网络语言的谐音歧义词“菌男”,“霉女”的心理空间建构过程也是如此。

3.网络语言的语码混合谐音词和心理空间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混合谐音的构成方式比较多样,有数字与字母混合,数字和汉字混合,字母和汉字混合等。这种语码混合的谐音方式往往以混合语码形式当中其中一种语码的谐音去配合另外一种语码形式的发音。例如,英文单词“thanks”在网络语言交流中常被写成混合语码“3ks”的近似音形式,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进入到以“3”的数字发音代替英语音标中/θ /的语音发音模式中,最终合成心理空间的有效信息“thanks”。虽然构词形式上有悖于传统的拼写方式,但正是这种创新让人们在语言的输入上又有了一种自我身份的表现,凸显了使用者在交流中语言创新意识的认同。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8行”(不行),“=我一下”(等我一下),“一起+油”(一起加油),“P9”(啤酒)等,这些语码混合谐音的表达形式不仅在形式构成上有了创新,在交际效果中,还能体现一定的幽默效感,使网络间的交流增添了活跃气氛,在未能面对面的情况下却能在心理空间的建构中达到相同的交际效果。

4.网络语言的方言词语谐音和心理空间

网络的连接虽然消除了地域的局限但是却不能消除地域文化表达上的差异,让不同区域的语言有了大融合的空间。网民们倾向于互相渗透彼此文化中的异同性,模仿彼此区域性语言中比较有特点的汉字发音,来贴近彼此的交流,因此,模仿应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谐音词就会广泛流传,成为人们网络交流中的高频词汇。比如说 “童鞋”是闽南语中“同学”的谐音,正字为“同学”,由于此区域性语言“童鞋”发音与标准汉语表达中“同学”的发音极为相近却没有任何的语义相关性,这种输入空间的信息在合成空间时就要抛开“童鞋”一词的原始含义,让低频的释义取代高频的释义从而增加沟通中的趣味性。在合成空间层创结构的映射下,网民们甚至也有了自己的词组或语句形式,如“张童鞋”(张同学),“女童鞋“(女同学),让这种看似低频的心理空间建构释义提升了認知价值。

结语

网络语言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有着很大的创新性、时代性和娱乐性体现,这种信息传递的价值让人们在心理空间建构中有了更多的动态映射,让网络语言的交际效果有了更好的展现。

〔参 考 文 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中国海洋大圩出版社,2005.

〔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文斌,毛智慧.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马冬.语境转换中的心理空间建构〔J〕.外语学刊,2016,(04).

〔7〕谢建平.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3).

〔8〕靳琰,王小龙.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外语教学,2006,(07).

〔9〕徐先梅,马冬.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形式及语用效果分析〔J〕.理论观察,2015,(05).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跨文化交际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