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

2018-05-08田玉敏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依法治国

田玉敏

摘 要: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要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法治教育体系、家庭氛围和学生自身认知等因素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构建完善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不仅要求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民主制度以及人权保障体系,还要有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的环境,有对权力的制约和尊重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以法律价值观为核心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尤为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环境变得开放和透明,也更加复杂。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实体环境还是虚拟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受传统法治文化缺失的影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影响了现代法治意识的形成,制约了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大大削弱了法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滥用司法权力等影响了社会法治的权威,导致法律公信力下降,公民法治信仰缺失,给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造成了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时曾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一次不公平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了千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1〕。执法过程中“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问题给社会公平正义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消解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培育的效果。

此外,法律普及力度不足使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单一;社会环境复杂化也加大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难度。

(二)学校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备

学校教育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学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全面地开展教育工作。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从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队伍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法治教育组织领导不明晰,几乎所有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机构为学工部,法治宣传工作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三个部门各行其责但不能互相配合,理论教学、行为规制、日常宣传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缺乏统筹管理。

法治教育内容有待调整。一是课程设置单一,我国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统一讲授的必修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没有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二是师资队伍法律素质不高,当前从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一线工作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并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导致教师对法治理念的理解肤浅,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也不能充分体现民主法治精神;三是法治教育实践环节缺失。法治教育要求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目前无论是实践教学的开展还是效果都不不尽如人意,不经过有效的实践环节就无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真正领略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

(三)家庭法治氛围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家风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巨大。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直接受父母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影响。

家长的不良做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比较强势、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压抑,他們习惯性地服从家长权威,不敢或不愿主动表达个人意愿,权利意识较差,很难形成民主意识;有些家长没有法律意识,缺乏诚信,没有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家庭教育重智力轻德育,个别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是成绩优异,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行、法治观念等的培养。这样不良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缺乏家庭的基本支撑。

(四)大学生自身认知误区

大学生对法治的重要性认同较高,但有些人却觉得法律与自己无关,认为法律针对的是犯罪分子,只有违法犯罪行为人法律才会对其制裁,只要自己不违法犯罪,法律与自身就没有关系了。对法治所蕴含和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没有领悟。

部分大学生对法治学习存在功利主义思想,重专业课学习,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觉得学好专业可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没有意义,只是陪衬,上不上无所谓,致使逃课成为习惯,即使去上课也不认真听讲,缺乏法治学习的自觉性,使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目的很难完美实现。

部分大学生对实践法治的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是课余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违法犯罪尤其是年轻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往往认为是冲动不理智造成,而不是法治观念淡薄;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是首先想到依法维权,而是想着“找关系”,或者忍气吞声。大学生自身的这些认知误区造成了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缺乏主动性,降低了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培养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1.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培养公民民主平等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在法治社会,国家、公民都要遵守契约约定,法律就是契约的表现形式。只有人格独立,才能尊重他人的人格,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进而形成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最终形成契约意识和法治理念。

2.打造诚信政府,建立责任政府。信是立身之本,是国之根基

政府诚信具有公权效益,具有扩散效益。政府官员的诚信意识、领导干部的承诺制度、政府科学民主的决策、政务公开制度以及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公民法治观念契约意识的养成具有巨大的示范效益;必须建立责任政府,政府必须对自己的施政行为负责。政府要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得因任何理由枉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治基础上的民主政治,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2〕。

3.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法治环境

健全法律制度,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法制建设是立法、执法、守法的总称。要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法律冲突、法律滞后、法律脱离实际等现象;健全独立公正的司法体制,实现司法独立,保证严格执法,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律的权威。司法人员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榜样,形成全民对法律的尊崇,最终树立起全民对法治的信仰〔3〕。

4.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净化社会环境

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使大学生对法律功能产生了怀疑。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和违法乱纪行为实行“零容忍”,弘扬了法治精神,极大提高了大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信心,提升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5.弘扬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公序良俗有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因此,要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保障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道德与法律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要弘扬社会美德,传播正能量,将传统的道德观赋予新内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4〕。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

1.学校要认识到位,组织保障要落到实处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明确的主管机构,能够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形成教学、管理、服务等综合培育系统,而且要保障研究经费、实践经费投入。

2.建立健全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依托的、以法律选修课为补充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因为必修课课时少、内容多,老师不能深入讲解,课堂法律知识的讲授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弥补。可以开发“法律选修课课程群”,课程群由法学主干课程和与本学校特色专业联系密切的法学课程组成,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和专业特点选修〔5〕。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影响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强化师资队伍。其中兼职教师可以采取特聘教授制度,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从业人员为学生授课、讲座、指导法律社团等,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加强专职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访学等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快师资专业化步伐,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改革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案例法、讨论法等等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法治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辩论、模拟法庭等;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去监狱参观;加强学生法律类社团建设,让大学生自觉感受法、理解法、支持法等,全面推进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培育。

5.依法治校,营造校园法治育人环境

建设法治校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管理应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校园内各项活动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在校园内形成讲民主、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感觉到法就在身边。校园法治环境润物无声,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民主、宽容、相互尊重,是构成和谐家庭的必要元素。民主在家庭中尤为重要。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物品,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摈弃家长制的独断专行、大包大揽,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使民主平等的种子植入人心。

2.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自觉守法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否能学法、知法、守法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法治的认同与信仰。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重大,家长身体力行的效果远远大于空洞說教。因此,作为家长要提高自身法律修养,依法办事, 信仰法治。

3.避免功利主义教育,传输正确的法治观

家庭教育切忌功利主义。不能拿“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家长要切实转变子女成长、成才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积极关注他们法治理念和人格的完善。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四)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自觉性

1.提高认识,主动学习法律

通过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到自身法治观念的提高对国家、民族也包括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自觉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

2.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同样都是约束机制,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和融合达到成熟状态,即表现为人们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如果一旦道德沦丧,会使法治观念受到侵蚀。因此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道德水平。约束自身言行,强化道德自律。这是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2).

〔2〕谭平.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与研究〔J〕.消费导刊,2008(18):148.

〔3〕张雪芹.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赵新颖.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究——基于对某大学的问卷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2):6-10.

〔5〕李宏飞.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探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3,(03):41-4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法治观念依法治国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