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2018-05-08刘丽
刘丽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金融市场核心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也伴随着新型互联网金融的产生逐渐下降,金融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以商业银行为视角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理论与数据的结合,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盈利收入三个角度出发,多维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定位,提出其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银行转型;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2-0133-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as the core of financial market, commercial bank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he monopoly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is also decreased grad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Internet finance, Internet finance industry has also ushered in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 ban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et financial developmen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data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data, from three angles of business, business model and profit income of commercial banks, multi dimensio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combines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anks,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Internet finance.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e;Commercial Bank;Bank Transformation;Strategy Selection
一、引言
目前,互聯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优势迅猛发展,“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理念深得人心,同时也为资金的供求方和需求方提供了互联网在线融资平台,对金融业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脱媒、信息脱媒、渠道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边缘化,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如果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李淼焱、吕莲菊(2014)提出互联网金融业虽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冲击作用日益明显。[1]杨家才(2008)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及框架,对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给出了可行性建议。[2]王军(2014)的观点是,互联网金融仅仅是给金融业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并非是对商业银行的替代。[3]郗莎(2014)、刘忠璐(2016)则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增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使之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有效补充。[4] [5]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各种职能、经营模式、盈利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研究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侵蚀传统金融业的市场。下面分别从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网络银行、网络金融征信五个领域入手,结合具体数据,详细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趋势。
(一)第三方支付领域
目前,央行已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总计250家,规模越来越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支付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极大地改善了电子支付环节的便利性。其中,国内第三方交易额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银联商务有限公司、财付通(腾讯公司)。据天猫官方消息称,仅2016年“双11”当天,总销售额高达1207亿元,同比增长32.3%,支付宝支付峰值是12万笔每秒,花呗支付占比20%。单从交易额来看,2015年“双11”全天总交易额为912.17亿元,2016年“双11”全天的总交易额为1207亿元,2017年“双11”全天交易额飙升至2953亿元,其交易额呈几何级增长。另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2013—2016年,我国第三方交易支付总额逐年递增,2017年第三方交易总额达102万亿元(如图1)。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以几何级递增速度增长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互联网金融快速抢占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市场,打破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
(二)P2P网贷领域
P2P网贷是利用互联网完成直接借贷过程的一种新型金融平台,截至2016年,网贷投资人与借款人分别达1375万人和876万人,网贷平台正常运营的有2448家,相比2015年减少了985家。由于P2P网贷风险因素较多,市场监管薄弱,在2013—2016年内,大量网贷网站出现了破产、倒闭等问题,正常经营的网贷平台逐年减少,直接给相关投资者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三)众筹领域
我国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平台是“点名时间”,于2011年7月正式在互联网向其支持者进行筹资,随后股权类众筹、债券类众筹、公益众筹平台相继上线。目前我国合计有752家众筹平台,但众筹领域仍是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中较薄弱的环节,缺乏完善的风控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导致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有532家,其中以股权类众筹为主导。
(四)网络银行领域
自1996年招商银行推行“一网通”业务,1997年网银业务正式开通,现今网络银行已发展为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利用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据易观数据显示,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2016年四个季度分别为:595.5万亿元、618.8万亿元、505.6万亿元、536.3万亿元,同时各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向民营银行领域拓宽网银业务,表明网络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不可小觑。
(五)网络金融征信领域
信用是金融的核心,网络金融征信領域的建立有利于防范金融业风险。目前,网络金融征信的创新大大降低了征信信息采集的成本,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直接生成并且共享信息,成本几乎为零。同时,互联网金融同业数据库可以了解客户的征信信息,例如,NFCS网络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海量的征信信息,方便查询。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吸引了数以亿计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且互联网技术在我国不断普及,可见未来真正威胁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不是同业竞争,而是像阿里巴巴一样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
(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
1.冲击存款业务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来源,自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压力有增无减。以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为代表的在线存款以其门槛低、T+0的高流动性等优势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较,其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见表1、表2)。
由表1、表2的数据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金融的理财收益率比传统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很多。以余额宝为例,2017年的收益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投资者突破3亿。可见,互联网理财产品以其独有的低门槛、高收益率迅速抢占了金融市场。
2.冲击贷款业务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互联网企业更能深入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加之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颁发相应的牌照进行管理,使得P2P网贷、阿里小贷、蚂蚁花呗等小额在线贷款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冲击尤为明显(如图2、图3)。
由图2、图3可见,2011年网贷成交规模仅为81.2亿元,网贷平台50家,截至2016年网贷平台成交规模已达20213亿元,网贷运营平台达4624家。
3.冲击中间业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不断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充分迎合了客户的需求,使得商业银行金融中介的职能不断被削弱,结束了商业银行独占支付中介的时代,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全面的、持续的冲击。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金融通过有线、无线通信传输技术进行货币价值结算,这样的在线支付模式进一步加速了金融信息脱媒、渠道脱媒,颠覆了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的垄断地位。
2016年,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机构整年共产生网络支付业务8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100.65%,远超2016年我国GDP总额74.4万亿元。易观数据指出,手机网上支付用户2016年已达到4.69亿,增长率为31.2%,支付金额157.55万亿元。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客户有了更多的中间业务办理渠道,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办理业务所需的时间,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金融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互联网金融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信息查询和业务办理,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在余额宝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中一元钱也能够理财,坐在家中就可以缴纳水电费、通讯费等,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去柜台办理业务的时间。
其次,互联网金融能够整合可用信息,根据不同人群推出多种类型的产品。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互联网金融客户端的界面简洁、业务流程简单、客户易操作。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事实上是一场信息争夺战,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客户的信息资源,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些信息资源中深度发掘交易的机会,加速了商业银行信息脱媒。
(三)对商业银行盈利收入的冲击
商业银行是一个货币经营机构,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利息的方式吸引人们将手中的闲置资金以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同时将这部分资金贷款给资金缺乏的企业和个人,满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充当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不同的存贷利率,使得商业银行从中赚取利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充当支付中介,包括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货币结算与收付业务,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各种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随之出现,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商业银行的众多业务被互联网金融抢占,市场份额也急剧减少。
早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24日,央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伴随着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收益率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互联网金融分流了许多原本属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款,部分商业银行也被迫抬高了存款利率,进一步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截至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全年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不高于2%,中国银行业告别了净利润高速增长时代。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已经和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但互联网金融仍只是金融业的一个补充,还未成长为大众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因此,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巩固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银行高层管理者应转变数年来早已习惯垄断竞争的定性思维,树立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理念,不断审视商业银行的业务,勇于创新,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商业银行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拓宽业务范围,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出多种金融产品,积累优质客户资源,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合作,调整经营战略
互联网金融在不同领域填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短板,将客户发展至商业银行难以触及的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渗透,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结合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框架,而商业银行的信息获取渠道日益落后于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一场技术革命,而这场革命的诱因正是信息技术。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系统包含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而这些信息系统主要的弊端在于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难以交互,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购物平台等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全方位地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因而,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改造信息系统,融入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加强与电商平台、移动平台之间的合作,汇集多方位信息打造客户数据库系统,充分挖掘潜在客户,占据数据制高点,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业务平台。
(三)拓宽业务渠道,简化业务流程
以互联网存贷款业务为例,仅仅只需要提交网上申请,通过数据审核后,短短几分钟钱款就可以到账。而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流程要去柜台办理,且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存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的现象,手续繁琐、速度较慢。因而商业银行应简化存贷款等业务流程,完善业务程序,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率的业务办理流程。
重新定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自身的特色业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产品,积极研发新型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多样化的业务办理渠道。
(四)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客户,客户是银行一切业务活动的根本,改善并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盈利的需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客户有了更多的比较和选择,加之互联网金融能够敏锐地洞察客户的需求,导致商业银行的客户被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量截留。因此,商业银行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建立專业化的研发团队,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产品多样、业务全面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客户的黏性,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五)改革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变则通,通则久”,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该尽快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开展相关金融产品的研发工作,立足于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要素,推出可以顺应市场变革的新型金融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只有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复合人才,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导致其现有的客户忠诚度不高。据此,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规范的选聘制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具有理论修养、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激励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一种和谐与竞争并存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充分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新型金融人才,才能经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商业银行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商业银行做出合理的决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淼焱,吕莲菊.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87-91.
[2]杨家才.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147-163.
[3]王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4]郗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85.
[5]刘忠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6(4):71-115.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