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及分析

2018-05-08张朝霞任引沁

理论观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契约精神当代大学生契约

张朝霞 任引沁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契约精神助力。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感性和理性交融,成长地域、就读院校地域影响着大学生对当地民众契约精神的理性判断;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理论认知水平较高,而对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契约精神认可度偏低;从大学生契约精神的体系层次看,大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感恩思想,其次是诚信精神,平等意识普遍不高,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差强人意,协作意识和法治精神有待加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契约;契约精神;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2015年底,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87.3%的受访者认为具备契约精神是一个人重要的品质〔1〕。

契约精神发轫于商品交换,发展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今天,契约精神超越区域和制度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契约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支撑。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契约精神状况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契约精神是契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大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现实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未来使命职责相结合的综合体,既具有契约精神的一般性,又具有大学生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可以具体化为: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思想和反哺意识,同学之间的平等相处、真诚合作的协作精神,按照法律和校规校纪学习生活的法治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意识,敢冲敢闯、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的创新精神,崇尚平等、自由、民主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责任精神等。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和动力,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素质基础。

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重点选定东北、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地域的高校学生展开比较实证研究,除宏观把握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现状外,也着重对东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域的大学生契约精神展开比较研究,以此分析市场经济发育、地域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影响因子。为便于统计分析,课题组使用了884份网络问卷的数据。鉴于成长及就读珠三角地区的大学生仅有十几人,数据代表性不够,因此,课题组只笼统地使用东北和南方两个相对模糊的地域概念。

现状特点一:当代大学生对契约、契约精神有一定认知,地缘情结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契约、契约精神的了解比为73.31%和70.13%;4.64%的大学生对契约了解较多,5.2%的大学生对契约精神了解较多,这在一定程度说明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的认知更多来自理性学习。这一判断是根据与大学生访谈以及调查问题“影响人的契约精神的因素”的选项比——38.24%大学生选择了“契约精神教育”。

课题组设计了“你感觉东北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人相比,谁的契约精神更强?”数据显示,62.44%的大学生认为东北人契约精神强,37.56%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的契约精神高。按照契约精神发生理论和影响因素分析,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早、发育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契约精神相比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的东北地区要高,但数据与理论出现了悖论。课题组把大学生成长区域和就读大学区域作为自变量,把上述问题作为因变量,数据显示出浓郁的地缘色彩:从成长地域看,在东北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不分南北方就读学校,均认为东北人的契约精神强于南方人,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成长并在东北地区院校就读的大学生,认同东北人契约精神高的比例更是高达83.59%;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南方人的契约精神更突出。从就读学校看,在东北地区就读的大学生65.99%认为东北人契约精神强,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院校就读的大学生,59.66%的人认为南方人契约精神好;其它地域区域成长的大学生,在东北就读的认为东北人契约精神高,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院校就读的大学生则认为南方人契约精神更好。

数据样本中,38.12%的大学生成长地域是东北地区,83.48%的大学生在东北院校就读,交叉分析可看到成长、就读院校等地缘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性判断。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血缘、地缘和业缘文化,顽固而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性判断。此外,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环境复杂、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公众契约精神的形成,市场发展早、经济发达地区民众的契约精神不显性,也导致大学生理性判断摇摆。

现状特点二: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理性认识有余,实践动力不足。

按照契约理论,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精神是现代契约精神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基础。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认梅因认为“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2〕平等不仅是缔结契约的前提,而且还是契约实现的过程和结果。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契约關系。

学生与学校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也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具有双向的权利和义务依存,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是大学生契约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96.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拿学费上学是与学校签署了一份无形的契约,学校应该提供与自己学费相当的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成长成才的条件”。然而,契约文化的形成,在总体上是一种无意识的适应和演化的产物。〔3〕中国传统社会体制、文化的影响、进入市场经济时间短以及“应试教育”的导向,使身份认证在高校还有一定影响,高校提供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服务契约关系并没有真正形成。“如果大学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学校宣称的好”,68.33%的大学生会“要求学校选聘更高质量的老师,兑现自己的承诺”,31.6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自己尽力学即可,少惹事”。而以成长地域作为自变量,东北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65.96%选择了前者,34.04%的大学生选择了后者;南方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则有71.24%选择了前者,只有28.7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以就读学校地域作为自变量,就读东北地区学生的68.56%大学生选择了前者,3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后者;南方院校就读的大学生74.56%选择了前者,只有25.4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通过成长背景和就读地域比较,有南方成长背景的大学生平等意识比例高于受东北地区文化熏染的大学生。交叉分析结果和问卷调查情况基本契合,地域文化对契约精神的形成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东北地区,近代大量关内移民出关,在白山黑土完整地复制了儒家文化传统,建立起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信任关系,同时,移民社会进一步强化了儒家“轻利重义”传统。〔4〕进入现代以来,由于国际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原因,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早,而市场经济起步晚。计划经济讲究强调身份层级,要求一切听从指令,服从统一决定,服务大局,与市场经济强调主体平等、自由、利益等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移民文化和计划经济对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有着极深刻的影响,东北成长和就读的大学生平等意识弱于南方成长和就读的大学生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现状特点三: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余,使命意识差强人意。

责任意识是契约精神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契约本质上是使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平等地获得契约中约定的权益,而前提是要承担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契约一方愿意用责任来换取另一方的信任,另一方才会将权利让渡给对方。因此,契约精神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强调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义务和责任。契约既是权利和义务实现的手段,又是权利和义务形成的条件。权利义务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也是契约精神重要的内涵所在。承担责任势必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会激励个体调动一起积极因素为履行责任而努力。

契约签订以后,90.95%的大学生会“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履行契约” 是责任意识;97.74%的大学生有“将来努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想法”是责任意识;95.59%的大学生认为“应尽最大努力刻苦学习,完成学业”是责任意识;93.55%的大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企业老板,会为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为职业缴纳五险一金”是责任意识;80.24%的大学生选择“作为大学生也应该与国家签署一份契约,将来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也是社会责任意识。一代人的责任意识就形成一代人的社会使命。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会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成长成才,推动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责任意识教育和使命教育,倡导“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近百年来,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改革开放,青年都是走在时代潮头的排头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配合国家发展需要,高校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共识教育,期望大学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但21.71%的大学生把国家命运与个人追求分离的倾向也需引起重视。

现状特点四:当代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利益本位体现明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契约规定者利益双方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从契约理论发展史来看,人类经济生活产生了彼此间的契约关系,经济交往实践推动着契约关系的发展,参与市场交换的每个经济主体的原始驱动力都是利益。市场经济的发展孵化了契约精神。契约精神被公认为最能反映自由、公平和效率的时代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追求诚信、自主和公平的愿望,维护契约双方的基本利益。〔5〕中国的改革就是从承认、尊重人们谋取自身利益开始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理论认知水平较高,而对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契约精神认可度偏低。81.67%的大学生签订契约时会考虑契约双方彼此共赢,55.43%的大学生选择了签订契约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自身权益的有效保障”,52.38%的大学生认可“通过完成契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说明大学生对契约本质有较理性的认识,大学生的契约观基本正确。履行不了契约时,大学生中的43.33%的觉得“给签约人生产生活带来麻烦”,40.27%觉得“没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有效保障自己的权益”,16.4%担心“自己得到更多的懲罚”。后两项数值和为56.67%,反映大学生面对契约时,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个人中心思想较重,换位思考,替签约人考虑的让渡权利意识还不够。90.95%的大学生“签订契约后,会尽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履行条约”,但也有9.05%选择“好处多则尽力完成,坏处多则能推则推”,说明大学生的契约观念需要加强教育。从性别来看,女生的契约精神高于男生。契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是否应该用契约精神约束要求自己问题上,91.5%的男生持接受态度,93.47%的女生更是赞成。92.67%的男生认可“今后做每一件事情时,都与相关方签署一份书面的、正式的契约,或者口头上达成协议,至少是无形但有一定约束力的契约”,而女生赞同的比例为96.16%。

现状特点五: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中感恩意识高度一致。

契约是合意基础上的约定,约定规定着利益双方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体现着承诺和执行等“底线伦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来到世间,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父母作为独立个体虽有养育子女的义务,但也有属于为人父母的独享权利。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并且是所有契约关系的基础,而感恩意识是子女与父母契约关系中的源头,没有感恩意识的大学生很难产生正常的社会契约观念和契约精神。97.76%的大学生承认“为自己承担大学学费是父母为自己成长所做的无私奉献”;但也有20.4%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父母应尽的职责;97.74%的大学生选择“将来会尽最大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认为这种一种重要的契约精神;但也有2.26%的学生认为将来父母可以”靠他们的养老金生活,不用自己多管,还是先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2.26%固然值得引起重视,97.74%更应让人感到莫大欣慰。

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高度一致,究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子女与父母特殊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丰富的孝文化传统。父母为子女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生活、成长环境,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成全。契约一方履行了义务,意味着另一方获得了权利,契约关系即已开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相辅相成。明确、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契约关系才会长久,才会使家庭、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传承久远,浸润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境遇中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自然对父母心怀感恩之情、反哺之意。

现状特点六: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中对诚信认同强烈。

契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遵循平等、自由、诚信等原则的书面规定和心理尺度。契约订立、修改、履行以及取缔过程中蕴含的平等、自由、诚信等原则符合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个人成长需要,契约逐渐从单纯的经济行为上升为一种复合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等于一体的精神状态。在契约精神中,诚信必不可少。诚信是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更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信美德。诚信被历代思想家不断地挖掘和提升,成为一种民族文化、一种历史传统,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

诚于心,信于行。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诚信考试,是最基本的契约素质,也是培养学生契约精神的出发点。94.46%的大学生能诚信考试;97.85%大学生会在“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后主动告知银行新工作单位并及时偿还贷款”。

现状特点七: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中的协作意识和法治精神有待加强。

契约是基于共同利益认可基础上的交易,既然是交易,就离不开缔约各方的合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把个人需求和他人、社会需求相融合,才可能实现个体需求。契约运行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履约,不仅给当事人造成损失,而且会使整个社会的契约运行紊乱,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这样就要求契约双方或多方当事人都应全面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并且一方履约受挫时,他方应积极协作,以尽量减少因履约受挫造成的损失。〔7〕契约关系在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中非常广泛和重要,契约原则和契约精神理所当然就要求、也应该受到普遍的尊重,而这一点只有在取得法律的确认与保护后才能做到。〔8〕因此,在契约关系中天然地蕴含着协作意识和法治精神。

对“易建联非耐克不穿,扔下CBA冠名商李宁的球鞋,扔下现场观众、其他队员和裁判,不上场打球”这一问题时,大学生们出现了较大分歧:71.15%“谴责易建联没有契约精神”,28.85%“理解易建联”,这一问题实际是对大学生协作意识和法治精神的考察,虽然在助学贷款等一些问题上,大学生的选择令人振奋,但形成舆论对立的突发事件更能测出大学生的第一反应。易建联和队友是团队,参加CBA比赛有赛事安排,球队穿李宁牌球鞋有商业合同,易建联与耐克公司也有合同,易建联不让穿耐克就扔下观众、队友、裁判等,就是不上场打球,表现出较差的契约精神。问卷中大学生表现出的协作意识和法治精神与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若出现他人违背契约精神的情况,54.1%的受访者选择尽量斡旋、完成承诺,59.1%的受访者选择求助第三方、想办法调解,43.8%的受访者选择走司法程序,16.4%的受访者选择视而不见、不再合作。

问卷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契约精神的总体认知良好,但现实是大学生契约意识比较淡漠,契约精神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契约精神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契约文化和环境建设,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契约精神的培育力度,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才能落地开花,结出硕果。

〔参 考 文 献〕

〔1〕高虹,王琛莹.87.3%受访者认为契约精神是一种重要品质〔N〕.中国青年报,2015-12-28

〔2〕〔英〕亨利·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陈国富,卿志琼.从身份到契约:中国制度变迁的特征透视〔J〕.人文杂志,2000,(03)

〔4〕张健.“讲义气”不能取代契约精神〔N〕.辽宁日报,2017-04-18

〔5〕汪中求.契约精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张涛.论契约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整合〔J〕前沿,2003,(08).

〔8〕馬新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J〕.中国法学,1995,(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契约精神当代大学生契约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大学生契约精神如何培养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