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修辞翻译的认知语用对比研究
2018-05-08袁国荣
摘要:选取《红楼梦》前五十回中关于语音、语形和语义修辞的句子为语料,采用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英译本,以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在修辞翻译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差异,以及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的差异。最后得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霍译本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原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三者关联程度更高。
关键词:《红楼梦》 修辞 翻译 关联理论
一、引言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是对曹雪芹一生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呕心沥血写作精神的赞许,《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不仅是因为小说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描写,还因为作品语言精准深刻,而且特别是通过运用大量的修辞格显示着人性的善与恶,体现深刻的现实批判色彩。修辞是文学作品中很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能够达到共鸣的一座桥梁。修辞格的翻译成功与否也是决定作品被接受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播至海外的《红楼梦》的九个英译本中,以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的译本(简称霍译本)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简称杨译本)颇具代表性。对于《红楼梦》本身的研究,“红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红学”研究是涉及《红楼梦》本身内容以及其衍生出来的话题,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诸如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还从微观的层面进行研究,如语言、词汇、修辞等。杨译本和霍译本受到了国内很多翻译家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对比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也包括对修辞翻译的研究。但是研究主要是字词句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也就是从某一类的研究,如从《红楼梦》中的委婉语、仿拟等进行个体的研究。这样一来,虽然达到了深度剖析和对比,但是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为增强译本对比说服力,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红楼梦》前五十回为语料,将语音修辞、语形修辞、语义修辞这三种《红楼梦》中主要的修辞方式在两种英译本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不同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在关联理论的翻译下目标读者对这两个英译本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二、关联理论翻译观
Gperber&Wilson;(1986)提出关联理论,把言语或非言语的交际视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明示一推理过程,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前者与说话人有关,后者与听话人有关(何自然,冉永平,2013:304)。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和互相显映(何兆熊,2013:181)。把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研究,主要始于翻译学家格特(Gutt)1991年的博士论文格特发表了Translation and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文,将关联理论应用到了翻译实践中。Gutt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语内或语际明示一推理过程。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简单说就是一种书面交际的行为,在这一个过程中,自然要看交际者(译者、原作者)的意图和听者(读者)的期待。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双重明示一推理过程。译文应该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其表达方式应该“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另外一方面,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译文所提供的认知语境必须使读者的认知环境(文化)达到最佳关联,这样的译文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作品本身。此外,关联理论中认为话语具有话语具有描述和阐释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译文既可以是直接描述,描述译文所呈现事物的状态。但译文也可以是间接的阐释,阐释译文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也就是说,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达成读者所期望的最佳关联,描写阐释译文所包含的内容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三、关联理论与修辞格翻译
《红楼梦》这部经典的名著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格的运用,曹雪芹也将难于用语言文字转述的语音、语形和语义的这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之中。下面就以关联理论为理论视角,通过对作品语境、最佳关联原则和阐释性相似三大内容,对比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翻译《红楼梦》前五十回中修辞格的翻译。
(一)语境与语音修辞翻译
关联论把关联理论定义为“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语境是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语境是一种心理构建体,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Sperber& Wilson 1986:15-16),而语音修辞则通过自身的特点将语言,语音等要素联合起来,通过音韵和谐来构建读者对所刻画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这也达到了读者对刻画人物认识的心理构建。语音修辞包括谐音双关、语音飞白和儿化音,我们选取《红楼梦》中语音修辞方面出现较多的谐音双关和儿化音进行分析。
1.语境与谐音双关修辞翻译
(1)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第十九回)
杨译:“You ignorant lotretorted the little mouse,resuming her original form.‘You only know what sweet taros are,but dont know that the daughter of Salt Commission Lin in sweeter than any taro!”
霍译:“It is you who are mistaken.You have seen too little of the world to under stand.The vegetable tuber is not the Only kind of sweet potato.The daughter of our re soected Salt Commission Lin is also a sweet potato.She is the sweetest potato of them all.”
此例是选自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给黛玉讲的小故事,这是红楼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黛玉比作香玉。该例中“香芋”和“香玉”是谐音双关,在这里“香芋”是一种植物,而霍译直接将其翻译为“sweet potato”,因为在整个对话的语境当中我们“sweet potato”的修辞意义是指一个可爱讨人喜欢的人。霍译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是调整了整个句子的顺序,不仅仅将香芋一词翻译为“sweet potato”,此外還将黛玉也翻译为“sweet potato”,是“the sweetestpotato”,“香芋”这一食物(也可称为植物)是具有甘而芳香,食后余味不尽的特点。所以霍译直接将“香芋”和“香玉”都翻为“sweetpotato”,能够使读者构建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境,读者更易接受。而杨译是直接将“香芋”和“香玉”翻为sweet taro,属于直译,是“香甜的芋头”义。我们知道这一语境是宝玉给黛玉讲故事,编的故事把黛玉比作香玉,体现他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将这种情感体现出来,霍译通过将“芋”和谐音双关的“玉”翻译为大家熟知的“potato”,更能让读者体会宝玉对黛玉的深厚的感情。而杨译较为朴实,直接翻译为芋头“taro”,很难构建读者对整体章节的认知语境。
2.语境与儿化音翻译
(2)晴雯笑道:“我偏取一遭儿去,是巧宗儿你们都得了,难道不许我得一遭儿?”(第三十七回)
杨译:“Now it is my turn,”insisted Qingwen,laughing.“Are you going to take all the gooderrands and leave none for me?”
霍译:“I am going for the-vase,”said sky bright.“Whyshould you have all the windfalls?You others have a11 had ago.Now it is mv turn.”
《红楼梦》中运用了许多的儿化音的词,曹雪芹依据人物的性格以及语境的要求恰当地使用儿化音的词。因此翻译时要把儿化音的词的修辞效果与上下文的风格色彩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辞趣,音趣各得其所,作品语言神情毕露,自然而有生气(冯庆华,2006:96)。例(2)讲的是晴雯在得知秋纹和袭人因为讨好了王夫人而得到了王夫人的赏赐所讲的一段话,话中出现了“巧宗儿、一遭儿”这些儿化音的词,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杨译是直接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为“it is my turn”,而霍译是将其内涵翻译出来,译为“I am going for the vase”。前者异化后者归化,这样就给接受者产生了不同效果。通过了解上下文,霍译翻译为实物“花瓶”,这也为不太熟悉《红楼梦》这一故事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的认知语境,帮助读者顺利推断出秋纹和袭人在王夫人那里得到的赏赐是花瓶而非其他的东西,而杨译直接翻译没有给读者充分的线索去推断;杨将巧宗儿翻译为“good errands”,“errand”的意思是使命、差使,所以“good errands”译为好的差使,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很好的解释,便于读者进行推理。而霍译为“all the windfalls”,这里“windfalls”表示的是意外之财,目标读者通过将“windfalls”和“vase”进行一个关联认识可以知道袭人和秋纹通过恭维王夫人得到的意外之财便是花瓶,这样整个翻译上下关联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认知习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这样霍译就使得原文、译者与目标读者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关联。
(二)最佳关联与语形修辞翻译
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了最佳关联的关联原则,他们认为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的原则是话语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在修辞格中,语形修辞是最能让读者在文章的“外形”上与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达到最佳关联的一种修辞。它通过利用汉字的结构、句型和文字的排列结构来产生修辞的效果从而与读者的认知之间达到最佳关联。语形修辞更多的是利用汉字的结构,句型的排列结构来产生的修辞效果,包括了对偶、拆词镶嵌、字形飞白、仿拟和引用等。以下我们就《红楼梦》中的对偶和引用的修辞格的翻译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1.句型结构最佳关联与对偶修辞翻译
(3)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第二十九回)
杨译:True,they were stillapart:One weeping to the breeze in Bamboo Lodge,the other sighting to the moon in Happy Red Court.But although apart,at heart they were as one
霍译:Though they had still not made it up since their quarrel,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had now vanished completely:
In Nalads House one to the wind made moan,
In Green Delights one to the moon complained,
To parody the well-known lines.Or,in homelier verses:
Though each was in a difference place,
Their hearts in friend ship beat as one.
这是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一段话,宝玉、黛玉二人因为“金玉”的事情吵架后,听到贾母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后的感慨。这句对偶句的翻译两位译者表现的是不同的翻译风格。杨译翻译的较为简洁,没有格式上的标准;而霍译的追求内容的详实,而且在翻譯对偶句上霍译的一大特色就是对齐整句式,即在翻译的时候同样保持着英文形式上句式的整齐。就翻译方法上来看,两个译本都是根据句子的意思直接翻译的直译法,有所不同的就是在翻译句式上。对偶在《辞海》中解释为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英语中的对偶主要的修辞作用是突出两个相反或对立的部分,英语中的对偶与汉语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中文对偶所体现的结构和语言上的优美翻译成英文是很难达到的,但是霍译在翻译布局和结构上力求与原文对偶句达到最佳关联,从而给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发现美(至少是句式上的)的依据,使得语言表语言应用研究达更加清晰自然,句式结构更加引人关注,这样目标读者技既能感受到译文的形式美又能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美。霍译的对偶句这一特色是杨译没有的。
2.心理认知最佳关联与引用修辞翻译
引用可以分为公开声明出处的直接引用和引用他人话语的间接引用。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广泛地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引用,如对《西厢记》《牡丹亭》《庄子》、禅宗典故等的参照和借鉴。下面就两个译本中引用的翻译进行分析。
(4)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第
二十三回)
杨译:She compared this wnthe lines she had just read in TheWe stern Chamber:Flowers fall,the water flows red,grief is infinite
霍译:…and to some lines from The Western Chamber which she hadjust been reading:As flower s falland the flowing stream runs red,athousand sickly fancies crowed themind
这句话是作者间接叙述黛玉内心的想法,表达出光阴流逝,容颜难再的意思。两个译本对引用的《西厢记》均翻译为“The Western Chamber”,而对引文的翻译两者存在较大的区别:杨译的句法比较散漫,“flows red”的翻译“花落水流红”有将汉语字字对译成英语,逐字翻译,有汉式英语的味道,把“grief”(悲伤)译为“闲愁”并不恰当。两位译者在用词方面的不同也会使读者在接受译文时的心理会有所不同。“Grief”一词会让目标读者作出错误的推断,以为黛玉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此外也不能体现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性格。而霍译的逻辑比较清晰,用“runs red”进行搭配更加符合英语习惯。河水流动一般多用run来表示,同时“闲愁万种”翻译为“A thousand sickly fancies crowed the mind”,其中“sickly fancies”十分准确地向读者提供了推断清纯女子(如崔莺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心理的认知上的语境。目标读者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在接受这段话时,读者不仅仅了解到译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在心理上对作品所要刻画的人物的性格有了一个心理上的最佳关联。
(三)阐释性相似与语义修辞的翻译
话语具有描述和阐释的功能,书面文字也具备描述和阐释的功能。描述是一种直接的过程,是指话语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而阐释是指一种用已经被描述的思想来进一步阐释其他相关的思想。语义修辞主要包括委婉语、俗语、借代、比喻和夸张等,通过使用语义上的修辞间接阐释作者不愿意或者不便直接描述的话语和思想。本文将选取委婉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死亡、疾病、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从关联理论分析两个译本在翻译委婉语时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其达到的效果。
(5)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第十一回)
杨译:Xi-feng lowered her headfor a while,“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hope,”she said at last,“If I were you,Id make ready the thing for the funeral.”“Ive had them secretly prepared.But I cant get any good wood for youknow what,so Ive let that go for the time being.”
霍译:Xi-feng sat silent for some time with lowered head,“Theres no hope there?Youll have tp start getting things ready for the end.”“The only thing we havent yet got is the right timber for the you know what.But were looking around all the time.”
这是凤姐去宁府探望病危当中的秦氏后和尤氏的一段对话,她们见秦氏命不久矣就私下谈到要提前准备好后事。对话中两人都使用了委婉语,分别是凤姐说的“后事”,和尤氏说的“那件东西”。这里的“后事”是“葬礼”的委婉语,而“那件东西”则是“棺材”的委婉语。在两个译本中,就“后事”的翻译,杨译为“funeral”,这一翻译直译为“葬礼”,读者虽然明白其本义,但是原作者努力构建的委婉语境遭到破坏;相比之下,霍译更加贴切原文的委婉语的特点,翻成为“for the end”,坚持了原文的委婉意图,能够让读者就“end”一词自己去构建所要表达的语境。就后事翻译而言,“funeral”的翻译就不需要目标读者进行推理,是一种很直接的描述翻译的方法,而霍译的委婉间接的翻译,将死亡阐释为(生命的)结束译为“for the end”,目标读者只需稍稍加以推理都能明白是“死亡”义,同时又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感受。而就“那件东西”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原文的委婉意图,杨译为“good wood”,义为“木头做的东西”;同样,霍译翻译为“right timber”,兩位译者都避开使用“coffin”这一单词就是保留原文委婉语意图的做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在关联语境、最佳关联原则和阐释性相似的视角下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两位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中有关语音、语形和语义修辞的句子,我们不难发现,杨译本主要采取直译法、异化法和语义翻译的方法,译本简洁语言朴实且忠实于原文;霍译本主要采取意译法、归化法和交际翻译法,译本翔实语言华丽。由于两位译者所受的文化背景影响不同,杨译本主要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完成的,而霍译本主要是受英式思维的影响,所以两个译本在修辞翻译方面各有优点,但是就其修辞格翻译的关联性角度考察,霍译本更胜一筹。杨译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准,忠实于原作者和原文,这有一定的益处但有时对译作的读者而言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困惑,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不太熟悉的英语国家的读者而言更是负担。而霍译本则以译语文化为中心,通过不同的翻译方式为译文的读者构建出更多方便他们理解的语境,有时候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就是为使得译文、目标读者与原文达到最佳关联,这也符合关联理论的基本原则即最佳关联原则。这也是《红楼梦》文化被翻译走出去的时候,英语国家的目标读者对杨译本的认可度不及霍译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袁国荣,男,广东理工学院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