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零存整取”
2018-05-08张丽杰
张丽杰
相当多的中小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做题或者考试的时候,面对似曾相识的知识经常想不起来,思路受阻,无从下手。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没有养成系统性、条理性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学习上“零存整取”的原理。基于此,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有引导学生掌握该原理的意识。
打个比方,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像银行存款,但又跟银行存钱不完全一样。银行可以零存整取,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经常是“零存零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课程计划的安排,很难将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知识点集中输入给学生,经常是把系统的知识点分散在每节课中讲授。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会零散地、非系统地吸收。在教师没有系统地归纳总结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将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更不会自行归纳,总结规律。
其实,人脑就像一座书架,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就像一整套书籍。你平时把一套书中的其中一本胡乱放入书架某处,到找的时候就很难迅速找齐。学习亦如此。平时我们学习时,知识点大多是零散输入脑子,如果不会经常疏理整合这些知识点,到用时便很难整体地输出。
拿语文高考知识点为例。
每年的语文考试大纲,都有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知识点说明。学生自己手里也都有《语文知识手册》一类的复习资料。这里面都有对语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尤其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知识点,更有明确的说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模糊不清,当问到某个知识点有几种运用类型时,学生往往开始一个一个地猜,很难从脑子里集中调出来,清楚地列举。比如“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纲”明确指出了常见的六大病因: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当教师把这些病因一个个说出来时,学生都知道,具体怎么分析,他们也似乎清楚,但让他们一下子说全,总是丢三落四、不成体系。可以想象,考试时,连病句产生的原因都掌握不全,做题时怎么能有合理的依据呢?高考病句命题,是不会脱离这六大病因的,上了考场,六大病因能清楚地集中调出,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比如考试大纲上对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明确告诉我们一共应该熟练掌握九个: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往年是八个,2017年加了“反复”的手法)学生虽然都知道却不能立即完整地列举出来。
再如文言文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上也有明确说明。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到底学什么?学生总是说不明白。目标不清晰,怎能顺利达成目标呢?其实,文言文主要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汉语历经两三千年的发展演变,与今天的语体文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学文言文,一言以蔽之:就是学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这时,教师就应该系统地、归纳性地帮学生疏理一下知识点。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1.通假字;2.古今异义字;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5.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那么,再细致归纳,比如特殊句式还可以分几种?1.判断句;2.倒装句;3.省略句;4.被动句等。比如倒装句还可以分为: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还可以继续分解,比如宾语前置,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用“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唯……是……”格式前置宾语等等。
这些知识点,教师一定要在一节或几节课上集中归纳给学生(可以先不用细讲),目的是教师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有总体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漫无目的,缺乏方向了。
经过这样的疏理,同时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提醒,学生就会在这个“纲”的下面去张“目”,知识掌握就会系统全面,条理清晰,从而纠正了学习的盲目性、单调性。
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条理性地归纳知识点,做到零存整取呢?
首先,教师本身的语文知识就应该系统化、条理化,对本学科的知识点,对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要求了然于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归纳性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方法论”。而且要经常把自己总结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授之以渔”。
其次,要求学生要有归纳总结规律性知识的“知识本”,把课堂上零散获取的一个系统内的、同一类别的知识记录下来,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归纳补充,并附上例句、例题,直到补充完善,熟练掌握并养成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有效率,到运用的时候才可能“零存整取”。
诺曼·卡曾斯说过:“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把时间用在归纳总结的思考上是最能省时间的事情。”
举个例子。语文高考大纲上在“古诗文阅读”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并列出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理解其在文言文中不同语境的含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集中时间去讲解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只能在解析课文时,遇见哪个虚词,就分析这个虚词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当然也会“零存”,但换了语境,学生往往就不得要领了。所以,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这是18个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之一,让学生记在“知识本”上,以后在其他语境中见到不同含义和用法的,就补充上去,并且附上意义、用法、例句。日积月累,学生便形成习惯,学会归纳总结了。到高三总复习时,回看“知识本”,既清楚,又有效率。
這个道理,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但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性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不时地检查学生的“知识本”,检查他们总结归纳的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补充、完善。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个好习惯,日后会受益无穷。
可以告诉学生波利亚说过的这样两段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解题可以是人最富有特征的活动,假如你想要从解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你就应该在所做的题目当中去找出它的特征, 那些特征在你以后求解其他问题时, 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归纳性学习习惯,对于每个教师,都是责无旁贷的任务。作为一个教师,这种归纳性学习的方法,从初中生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从教师这里学到学习方法,才是终身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