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8-05-08郝国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性血常规先天性

李 岩,郝国平

(1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太原 030001;2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通讯作者,E-mail:1415770105@qq.com)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al neutropenia,SCN)是一类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生后不久即可发病。该病在临床上少见,我院收治1例SCN患儿,现将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岁6月,主因多次化验中性粒细胞明显减低伴发热2 d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3 ℃,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详细询问病史,患儿生后即因“新生儿败血、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肺炎”于当地医院抢救治疗。生后3 d出现肛周及骶尾部皮肤红肿,4 d后病情进展,出现肛周皮肤坏死发黑,就诊于我院,诊断“肛周及骶尾部软组织感染、肛周皮肤坏死”,予以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患儿反复多次因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支持治疗有效。期间多次化验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波动于(0.35-2.38)×109/L之间。1岁3月后当地复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见表1。家族史:患儿父母亲健康,患儿兄长1岁9月时因重症感染死亡,原因不明。本次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0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04×109/L;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右下肺内带可见少许斑片状阴影;骨髓细胞学检查:粒系统晚幼粒构成比偏高,中性分叶粒细胞构成比偏低,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红系统、巨核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本次入院后予以头孢哌酮钠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刺激骨髓造血等支持治疗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入院时无

表1患儿中性粒细胞动态监测

患儿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1岁3月0351岁4月0091岁5月0181岁6月0111岁7月002

明显变化,但患儿已不再发热,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结合患儿既往多次化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为明确诊断,予以完善相关基因筛查,患儿病情好转后出院。基因筛查结果回报:ELANE基因有1个杂合错义突变(核苷酸突变c.301G>A,氨基酸突变p.V101M)。基因测序见图1。根据患儿既往反复多次感染病史、辅助检查及基因筛查结果,诊断为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

2 讨论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al neutropenia,SCN)是第一个被识别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低于正常值,ANC随年龄而异。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小于1.5×109/L,2月到1岁的婴儿则小于1×109/L[1]。如果患者ANC<0.5×109/L,则为SCN。早在1956年,瑞典儿科医师Kostmann就详细描述了SCN是一种以骨髓和外周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因此,该病亦被称作Kostmann综合征[2]。近年的研究表明,该病可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以及无明显遗传背景的散发方式等多种形式发病。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ELANE基因)是SCN最常见的致病基因,约占SCN患者的50%-60%[3,4]。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9p13.31,由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218个氨基酸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该酶是一种髓系细胞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产生于中性粒细胞分化的早幼粒细胞阶段,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初级颗粒中,可水解弹性蛋白等多种细胞外基质和细菌成分,在先天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5]。本病例ELANE基因突变为位于第3号外显子c.301G>A的错义突变。目前认为,该基因突变时会导致弹性蛋白酶的错误折叠,当这种错误折叠超过了内质网的修复,将会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而导致细胞凋亡[6]。细胞内新生的蛋白质需要到内质网中进行折叠,正确折叠的蛋白质进入分泌囊泡,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能够被内质网中的跨膜蛋白感受,引发UPR,进而产生一系列下游反应,保证蛋白质正常折叠和维持细胞稳态。如果这种挽救机制失败,则引发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在SCN患者的原代细胞中能检测到UPR的激活,因此,ELANE基因突变引起的内质网应激是导致SCN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7,8]。

图1 患儿、其父、其母的基因测序

SCN的临床表现是不典型的、非特异性的,主要有发热、感染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热常常是首先出现并且有可能是唯一的表现[9]。SCN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易发生反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以皮肤、黏膜、呼吸道最为常见,且感染不易控制,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并发严重的败血症或重症感染,甚至会死亡。此外,SCN既可表现为血液系统单独受累,也可表现为与血液系统其他疾病或其他系统病变同时出现,据此将SCN分为非综合性和综合性。本例患儿除血液系统受累外,尚未发现其他病变,因此,我们诊断他为非综合性病例。

SCN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国际研究重型慢性粒细胞减少症国际登记处(Severe Chronic Neutropenia International Registry,SCNIR)明确定义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诊断标准:①出生至少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至少3次低于500/μl或0.5×109/L;②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频繁出现发热、感染、慢性牙龈炎、感染处无脓性分泌物等;③骨髓细胞学显示“粒系细胞成熟障碍,多停滞在早幼粒细胞阶段”;④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正常核型[10]。此外,还需排除感染、化疗、药物等可能干扰因素。本例患儿生后即患有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不久又合并肛周软组织感染,且至今反复多次发热、感染,多次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特点,参考SCNIR中4项诊断标准,结合基因筛查结果报告,最终诊断SCN明确。

对于SCN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感染。由于患者中性粒细胞极低,造成机体自身抗感染能力差,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重症感染往往是此类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预防感染尤为重要。近些年,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逐渐成为治疗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线治疗药物[11]。G-CSF主要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缩短造血干细胞的休止期,诱导其进入细胞周期,促进干细胞集落的形成,选择性和特异性地刺激中性粒细胞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12],使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有统计数据表明,90%以上的患者对G-CSF的治疗均敏感[13]。但也有研究认为SCN患者长期大量使用G-CSF治疗后可能会向MDS/AML恶性转化[14],但二者是否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仍有待研究。尽管临床上G-CSF的应用使得SCN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显著降低了SCN患者感染概率,有力提高了SCN患者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了SCN患者预后,但它并未彻底治愈SCN。现阶段,SCN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CT)。移植可永久性地纠正中性粒细胞减少根治SCN。最近,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非恶性疾病中越来越普遍,因为供体选择、GVHD预防和支持性治疗的改进使HCT成为患者更安全的一种选择。然而,对于低危SCN种群尚不推荐造血干细胞移植[15]。对于基因突变导致SCN的患者,尤其是对G-CSF的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应考虑行HLA抗原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16],亦可使用无关供者或脐血干细胞移植。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免疫缺陷,SCN患者极易并发各类严重感染,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重视SCN患者的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近些年,随着对SCN致病机制、临床特征和诊断及治疗手段的深入认识,对于生后早期反复多次感染的患儿,我们应警惕SCN的发生,要详细询问其家族史,完善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免疫分型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基因筛查以明确诊断。确诊SCN后,应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定期监测血常规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时予以G-CSF支持治疗,有条件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85-1789

[2] Kostmann R.Infantile genetic agranulocytosis: A new recessive lethal disease in man[J]. Acta Paediatr,1956,105(Suppl):1-78.

[3] Horwitz MS,Duan Z,Korkmaz B,etal.Neutrophil elastase in cyclic and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J].Blood, 2007,109(5):1817-1824.

[4] 魏蔚,竺晓凡.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1):868-871.

[5] 侯佳,王莹,刘丹如,等.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2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9(3):172-176.

[6] Borregaard N.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new lane for ELANE[J]. Blood,2014,123(4):462-463.

[7] Grenda DS,Murakami M,Ghatak J,etal.Mutations of the ELA2 gen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 induce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nd cellular apoptosis[J].Blood, 2007,110(13):4179-4187.

[8] 陈森,乔丽津.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4):3473-3476.

[9] Skokowa J,Germeshausen M,Zeidler C,etal.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inheritance and pathophysiology[J].Curr Opin Hematol,2007,14(1):22-28.

[10] Dale DC,Person RE,Bolyard AA,etal.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neutrophil elastase in congenital And cyclicneutropenia[J].Blood,2000,96(7):2317-2322.

[11] 冯建华,钱燕.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84-488.

[12] Barry S,Brzezinski M,Yanay O,etal.Sustained elevation of neutrophils in rats induced by lentivirus-mediated G-CSF delivery[J].J Gene Med,2005,7(12):1510-1516.

[13] Salehi T,Fazlollahi MR,Maddah M,etal.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a follow up study[J].Iran J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2,11(1):51-56.

[14] 马静瑶,吴润辉.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2):1759-1760.

[15] Connelly JA,Choi SW,Levine JE.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J].Curr Opin Hematol,2012,19(1):44-51.

[16] 苏霞丽,陈建斌.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5):2345-2348.

猜你喜欢

中性血常规先天性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