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的多元记忆与活态传承
——《字林西报》研究价值探析
2018-05-08陆依君上海图书馆
陆依君/上海图书馆
《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前身为《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是英商在华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近代西文报纸,也是上海境内第一份近代意义上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创刊于1850年;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改为《字林西报》的副刊继续发行,并于1941年终刊;1951年《字林西报》终刊。《字林西报/北华捷报》共历时101年,最高发行量曾达7800余份,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被誉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也被誉为“近代中国外文第一报”。《字林西报》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极为丰富的研究价值。
一、《字林西报》的历史文献价值
报刊作为记录当时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的特殊载体,除了具有新闻学价值以外,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多重的社会文化价值。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来看,报刊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学家们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报刊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在做史学研究时也特别重视从报刊上发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1]。
作为旧上海著名的外资商业大报,《字林西报》在中国报刊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创刊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百态,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历史事件的面貌,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
《字林西报》的历史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历史悠久,影响力大。《字林西报》(原《北华捷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外文报纸,发行历程横跨百年,成为展现历史风云变幻的一扇窗口。《字林西报/北华捷报》从1850年创办至1951年终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其中《字林西报》从1864年创刊至1951年终刊,也历时87年,比《申报》还多了10年。《字林西报》还是近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外文报纸,该报完全按照商业化运作,在中国、英国、澳洲、日本、美国等地都有发行,实现发行全球化,最高发行量曾达7800余份。同时,它还是近代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外文报纸,被誉为中国的“泰晤士报”。当时大到工部局和英国领事馆的公告、小到外商企业的遗失声明,都必须在该报上刊登才算生效,因此《字林西报》是记录和研究近代中国及上海历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
(二)内容丰富,报道权威。《字林西报》以报道外侨所关心的消息为主,包括国际、上海地区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新闻、外侨生活、租界要事等,报道内容全面、及时、权威 。《字林西报》的报道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信息全面,它重视言论和时政,常对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及国内重大事件发表意见,其中涉及了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报道,对太平天国起义、小刀会起义、洋务运动、抗日战争等事件报道尤多,如1862年6月7日,《字林西报》登载了太平军进攻南京的战事报道;1912年1月1日,登载了涉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情势报道;1912年1月至4月,持续关注了孙中山的行踪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和政治动向;1937年淞沪抗战开始后,登载了一系列相关报道,盛赞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并谴责日军的暴行;同年2月,刊登了《日本政情》一文,具体介绍了日本军部与政党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二者之间的矛盾斗争是“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宪政主义的斗争——两者终无调和的余地,迟早必有一天继续爆发”等,有利于国人了解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增强人们抗战的决心。这些报道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图1:《纪总统到沪情形》《申报》1879年5月18日→
图2: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79年5月20日第三版
二、《字林西报》的学术研究价值
《字林西报》集结了强大的记者和通讯员队伍,发表了大量的中国各地通讯,并及时加以报道和评论,传达了对近代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的独特见解,提供了迥异于华文报纸的报道视角,全方位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
由于《字林西报》与《申报》在出版时间、社会影响、历史地位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少《申报》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热衷于将《申报》与《字林西报》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者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清楚地揭示出《字林西报》的独特之处,体现了该报丰富、多元、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以《字林西报》与《申报》关于“美国总统格兰特访华”报道的比较为例:1879年5月至7月,美国卸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应邀访问中国,其中国之行成为当时报界追踪的焦点。《字林西报》与《申报》都对其行程进行了连续报道,报道不仅频繁,篇幅也相对较大。《申报》为中文报纸,对于国外政要访华活动的报道比《字林西报》相对更为重视,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与格兰特相关的报道,但凡有与之相关的信息,事无巨细均加以刊登[2];同时,在报道时间上,《申报》也较《字林西报》早(《申报》于5月3日开始报道,《字林西报》于5月8日开始报道);再加之《申报》为日刊、《字林西报》每逢周日停刊一天,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字林西报》对格兰特中国之行的报道略滞后于《申报》,在报道数量上也稍逊《申报》一筹;但从报道形式上看,《申报》的报道多以短篇消息为主,加之少量的评论和转载,如7月翻译刊登了《字林西报》的独家报道等;而《字林西报》则以长篇报道居多,且报道均为原创。因此,从对格兰特一行访华的报道来看,尽管《字林西报》在数量上不及《申报》,但在篇幅方面两者不分伯仲,且《字林西报》的报道视角相对更为独特。从报道内容上看,两者便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申报》在1879年5月18日第二版(图1)《纪总统到沪情形》中,报道了关于格兰特访华的一些场景:“在上海时,码头上护送队、军乐队排列井然,栈房内遍列盆景花卉,四周遍挂红绸……有‘敬贺格兰脱’之西国字样。”1879年5月20日的《字林西报》(图2),亦报道了格兰特抵达上海后的欢迎仪式,其中写道:“5月19日,格兰特总统到达上海后,中国政商界人士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格兰特所到之处,到处悬挂着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字幅,充满溢美之词,例如‘欢迎格兰特——英雄、政治家’‘华盛顿·林肯·格兰特——三大不朽的美国人’‘格兰特将决胜今夏,名扬四海’‘格兰特——从人民中来,与人民同在,为人民而生’。”两份报道相较不难看出,《申报》的报道省略了较多细节,而《字林西报》的报道在细节方面相对更为丰富详尽、真实深入。
再对两者刊登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火灾”的相关报道进行比较。1893年10月19日,上海机器织布局发生了一场大火。许多华文报刊的视角纷纷抨击租界隔岸观火,如《申报》当时刊登了相关评论称:“不料,本月初十日,竟一炬成灰,不可收拾……当火炽时,局总商诸英献员蔡太守,转请救火会西人往救,西人坚辞不允……或曰中国之创为织布局,固攘夺西人生意者也……以故西人咸存幸灾乐祸之心,断不肯出而救护。嘻!是诚何心哉!”(《申报》 1893年10月22日,图3)报道大意为:上海织布局失火,中方请洋人出警救火,但被拒绝,原因可能是洋人嫉妒织布局抢了他们的生意。而1893年10月20日的《字林西报》(图4),在第三版新闻评论版中有两篇文章对19日的大火进行了描述和评论。报道认为,起火的织布局未购买洋人的保险,才是租界拒绝出警的真正理由。
类似上述的案例不胜枚举。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字林西报》在报道的视角上,丰富详细地展现了外国人对中国近代事件的看法,很多报道的立场、角度都不同于华文报纸,其多元的视角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图3:《论织布局火焚事》,《申报》1893年10月23日
图4: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93年10月20日第三版
三、《字林西报》的社会文化价值
《字林西报》作为外国列强在华创办发行的报纸,收集、刊载了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种资料,影响着中西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字林西报》记载了大量关于近代中国社会风土人情的描述,如“中国人的社交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1866 年7月7日)、“中国人的节俭美德(Chinese Frugality)”(1869 年12月11日)、 “官场礼仪(Official Amenities)”(1902年7月1日)等, 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进行了解与研究,刊载了一系列较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认为中国人“注重孝道”[3]“保守”[4]“有仁爱心”[5]“善忍耐、有毅力”[6]“好面子”[7]“依赖性强”[8]“ 缺失利他主义”[9]“缺乏真诚”[10]“缺乏公德心”[11]“缺乏勇气”[12]“喜欢互相猜忌”[13]等,从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化,虽其中不乏有夸大成分,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国民生活和社会百态。
《字林西报》还特别关注外侨生活,记录了当时在华各国侨民的生活情况,如“上海的外国侨民(Foreign Nationals In Shanghai)”(1946年12月7日)、“善待侨民(Kindness to Aliens)”(1940年6月26日)、“贷款给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公司CREDITS OPENED FOR SHANGHAI J. R. C.”( 1938年3月30日)、“香港港际球队打败草地滚球俱乐部——奥马尔作为侨民再次大放异彩,在上海比赛中赢得四连胜(Hongkong Interporters Defeat Lawn Bowls Club——Omar Again Outstanding as Colony Wins Fourth Successive Match in Shanghai)”(1939年9月22日)等;对于外国人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大胆给予了评论,比如一篇标题为“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的疯狂生活:荒唐的男孩女孩们(Madn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Life at Harbin:Wanton Boys and Girls)”(1926年7月21日)”的报道称:
“无所谓”代表对许多事情表示“没关系”“为什么要担忧?”……俄罗斯人的“无所谓”精神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表现得如此明显。贫困无情地攫住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在俄中关系如此棘手的时刻,那些囊中羞涩、甚至可能无法继续明天生活的俄人仍夜夜光顾咖啡馆、观看歌舞表演、赌博狂欢,丝毫不计后果。
近代上海租界生活亦是《字林西报》报道的重点。租界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租界要事时常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尤其是居民关心的生活成本问题,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调整生活消费价格(S. M. C. Revise Cost of Living Rates)”(1941年7月1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生活费报告(S. M. C. Cost of Living Report)”(1941年1月29日)、“沦陷区资本累计——租界高生活成本造成影响(Capital Accumulates In Occupied Areas——High Cost of Living in Settlement Has Effected)” (1939年8月6日)等,并真实地揭露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
让我们看看身边的中国邻居们正在经历的“艰难时刻”:十年前米价为美洋3元,如今要美洋7元,且在数周后还会上涨;“两居室”的租金从之前的每月美洋3.5元上涨至现在的美洋8元。生存的两项基本需要——粮食和居住费用的大幅上涨,已经对所有人的健康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威胁……(租界穷人们是如何生活的,1903年3月16日)
除此之外,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字林西报》最具特色的报道内容之一。对此,报中一直都有大量的相关描述,如英国大使在官方庆典上为上海居民“寿辰授勋(Birthday Honours Presented)”、各种英语教学培训机构的兴起和教学方式的探讨、中英合作创办“格致书院”和举办“上海开埠五十周年纪念庆典”等。对中外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果,《字林西报》在上海开埠五十周年纪念庆典专号中,特地发表题为《上海:过去与现在,1843—1893》的长文[14],详述了上海开埠后的城市变迁和繁荣景象,感谢中西双方共同为之作出的努力和贡献[15]。
综上所述,《字林西报》作为近代中国发行历史最长的英文报纸,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深受当时中外人士的重视,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在长达百年的运营期间,其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成为当时远东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脉络,并与近代中国的成长相契合,再现了近代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风云。《字林西报》不仅是近代上海重要的英文报刊,而且是《申报》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文报刊的信息来源之一;《字林西报》独具特色的各类报道和评论,正是从他者视角观察中国、解读世界,为考证中西方的社会发展、研究近代中西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学术和文化价值。
上海图书馆已于近期完成了全部馆藏《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的抢救性发掘工作,采用先进的大幅面扫描设备对字林洋行旗下的所有报纸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将各种增刊、副刊、杂志、公报、报告、名录等数字化图像进行深度加工制作,形成并推出了《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资源共计逾55万版。该库将报纸资源按正文、图片、广告三大类划分,各大类之下按文献类型著录标引,有效揭示了文献内容;数据库支持中英双语跨库检索,可整版浏览报刊全貌,图文对照方便精准,大大方便了研究者查阅与利用。《字林西报》首度以数字化形态示人,不啻为学界的一大盛事。据悉,除了《字林西报》,上海图书馆目前正在对数份近代老报纸如《新闻报》《时报》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期尽早让更多读者一睹“真容”。此举对抢救和保护珍贵历史文献、服务广大读者及专业研究人员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孔正毅、包鹏程:《近现代报刊多元价值初探》,《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第3期,第74-76页。
[2]杨敏:《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中国之行——<字林西报>与<申报>相关报道比较》,《浙江档案》,201年,第4期,第48-51页。
[3]“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LIAL PIETY.”[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4-26(3).
[4]“C H I N E S E C H A R AC T E R I S T IC S:CONSERVATISM.”[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89-02-19(3).
[5]“CH I N E SE CH A R AC T E R I S T IC S:BENEVOLENCE.”[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88-08-04(3).
[6]“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4-02(3).
[7]“CHINESE CHARACTERISTICS.V: FACE.”[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8-02-04(3).
[8]“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ASITISM.”[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8-10-04(3).
[9]“CHINESE CHARACTERISTICS.X: THE ABSENCE OF ALTRUISM.”[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9-13(3).
[10]“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II: THE ABSENCE OF SINCERITY.”[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7-30(3).
[11]“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1-31(3).
[12]“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THE ABSENCE OF NERVES.”[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8-05-11(3).
[13]“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V:MUTUAL SUSPICION.”[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89-07-06(3).
[14]熊月之:《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282页。
[15]“Shanghai:Past and Present”[N].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 1893-1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