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及策略研究
2018-05-08李子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李子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我国基本建立了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和短期训练班组成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1],档案高等教育以高校为主要承担者,高校是档案理论研究主阵地和档案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摇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包含34所开设档案学专业高校的“本—硕—博”学科培养体系。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虽同属档案教育范畴,但囿于教育承办主体、教育对象、培养单位、实施环境等因素,呈现关联度、融合度低的“双线”发展态势,无法完全担负培养档案工作所需理论与业务技能兼备人才的重任。让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实现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档案教育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1 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
1.1 外在需要: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变革
当前社会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各类信息化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相继投入应用,这些都对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应掌握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公开等工作在强调档案工作者应具备前沿性档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他们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宏观管控、系统功能设计等方面的业务能力[2]。档案工作者需要成为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业务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必须要实现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性发展。
1.2 内在驱动:档案教育体系的自身发展
档案教育体系是包含各层次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有机体,其中档案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是我国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也是连接我国档案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关键部分。短期培训是连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教育的中介性知识传递渠道,但由于多为档案部门发起,受时间、成本、人力资源等因素制约,往往在课程设计上缺乏理论深度,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难以发挥应有功能。我国档案教育体系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知识联动渠道,推动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
2 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档案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不足
总体上我国档案高等院校较少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导向、职业导向对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考量和规划。在专业人才求职方向定位上,各高校明确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专业管理人才,但在档案高等人才培养方式上体现得并不明显,档案高等教育与档案职业体系在衔接上存在“缝隙”。面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高等教育的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及时做出调整,致使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需求不匹配,档案专业人才对口入职难[3]。
2.2 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与档案学会培训的理论深度不足
目前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和档案学会承担了在职档案教育培训的职能。在培训对象上,前者以我国档案事业体系中的新上岗档案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才为主,后者则以个人、高等院校档案员、企事业单位档案员为主。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前者仅基于实际工作需要选定档案学某一方面理论或业务工作某一技能进行培训,后者则以档案专题的形式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前者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这种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培训教员与受训者进行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后者以研讨会、技术性讲座为主,高校档案学者、档案部门专家及企业档案工作者共同探讨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档案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档案在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专业知识滞后性及深度不足的问题。
以北京市档案干部教育中心为例,其网站中设有岗位培训课程、继续教育课程两大教育模块,前一模块多是对国家档案工作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进行解读与分析,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课程理论性较弱;后一模块多为国家档案局及各地档案局主要领导或业务骨干讲授课程的视频,缺少高校档案学者的讲座。此外,培训课程更新频率较慢,多为档案工作一般性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与前沿性的理论和最新的工作实践存在一定距离。再以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为例,其网站立足档案工作者职业需求,分别设置继续教育培训、岗位培训、职称等级培训、局(馆)长培训等模块,制作各类档案理论与实践工作在线视频课程,并为参与培训学员提供课程评分和反馈渠道,以便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反响良好。
3 国外档案界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
3.1 美国档案教育研究协会学术会议连接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
美国档案教育研究协会[4](Archiv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ERI)成立于2008年,该组织以推进全美档案学教育与研究发展为主要目标。AERI在推进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引导档案实践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以跨国家、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会议、项目合作等方式强化档案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交流、沟通,为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性发展提供沟通渠道。在2015年AERI年会“档案教育”主题分会议上,我国学者张斌作《适应信息社会档案职业需求的档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主题报告,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例分析档案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国外学者Richard Marciano、Elizabeth Yakel、Richard Cox分别从档案研究生实践课程、档案职业生态系统、档案研究者与档案实践者写作经验等角度探索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的联动发展[5]。
3.2 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立足档案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复合型档案教育
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SAA)作为具有高度职业性的档案协会,其核心任务之一是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专业教育和培训。SAA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向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档案工作者提供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资源;借助年度会议、教学活动和出版物等形式反映档案教育界的最新理论、思想和最佳实践经验;以顺应技术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传递档案教育信息。在档案教育实施环节,SAA主张立足档案职业发展需求,实现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复合的档案教育模式,如SAA在官网“教育”模块下设“档案工作者年会”“档案继续教育”“档案专业资格认证项目”“研究生档案教育”四个特色子模块,其中“档案工作者年会”“研究生档案教育”均包含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两大方向[6],前者定期联合档案学者与档案工作者开展工作交流与讲习培训,后者以档案职业为导向,立足档案职业发展需求和档案工作职能定位设置档案学研究生课程。这种理论与实践复合的档案教育体系一方面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为增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提供有效途径,促进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的互联融合和创新性发展。
3.3 国际档案理事会搭建档案理论界与实践界教育培训联络网
国际档案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ICA)通过设立“教育与培训部门”(Section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SAE),负责构建档案理论与实践界教育与培训联络网。SAE旨在为档案界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学习档案教育和培训知识的平台,其主要任务包括促进档案培训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区域教育会议传播教育机会和培训活动信息,并同参与制备培训材料的ICA其他下属机构进行合作。它对档案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推广和更新较为成熟,覆盖面广泛。相较于AERI,SAE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更为理想,备受国内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研究人员的关注。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体的高校档案学专业师生积极参与该协会举办的档案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我国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渐参与其中,共同探索连接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增加档案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储备和提升其实践技能的档案教育模式、方法、内容与资源。
4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的应对策略
4.1 转变观念,推进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对接
当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双线”独立发展的传统观念亟需转变。高等教育作为档案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端环节,理应与作为后端环节的档案在职教育实现有效对接,增强档案高等教育为档案实践工作服务的力度,提高档案在职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一方面,高等院校应积极与档案实践部门沟通与交流,了解档案职业发展需求的实际特点及内涵,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和更新。如中国人民大学为应对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实际需求,积极调整本科生、硕士生人才培养方式,将培养体制内组织机构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定位逐渐扩展到培养现代企业文档管理人才,立足现代企业文件与档案工作的职业需求、效益诉求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使得档案学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档案实践工作,并适应时代发展[7]。
另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和新技术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档案工作“倒逼”档案理论发展的新局面,使档案实践工作引领档案理论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档案在职教育应积极学习借鉴档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经验,与高等院校寻求合作,共同开发教育培训项目,制定在职人员教育培训计划、方案,共组理论与实践师资队伍[8]。如苏州大学面向全社会档案工作者开办的在职档案培训班兼顾专业理论与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取得良好反响。再如英国的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伦敦大学、利物浦大学均开设档案职业培训教育,旨在为档案从业人员和社会各层次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服务[9]。
4.2 升级资源,更新档案教育内容与师资结构
档案高等教育、在职教育均面临着资源升级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档案高等院校要通过更新课程设置、丰富教育内容、调整师资结构等方式提升档案高等教育的职业与实践属性。如中国人民大学特别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网络环境下档案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现代组织信息管理、企业档案管理等面向档案实际业务工作的特色课程,提升档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积极与档案馆、企业档案部门共建档案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将“文书学”“企业档案管理学”等课程的课堂“搬到”实践部门,用情景化、参与式的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对档案理论知识的应用、增强对档案业务的了解与认知。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与档案馆、档案学会、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档案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建立多元化、多知识背景的在职教育培训师团队,立足档案实践工作的难点、热点并结合档案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制专门的档案在职教育或培训教材,这样既增强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内容的前沿性、理论性,补齐在职教育“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研究”的短板,又为在岗档案工作者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提供结构科学的教育资源和配置合理的师资结构。
4.3 拓展渠道,构建全国档案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
构建全国档案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为档案学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性发展提供沟通、联动渠道。平台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需求。
图1:全国档案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
以网络技术为主导的平台底层支撑模块借鉴中国档案知识服务平台的经验,通过网页搭建为档案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提供可追溯的真实动态信息,便于档案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沟通与交换;参考ICA中国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运用APP或公众号终端服务器将档案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专长特征与档案实践工作者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需求进行自动匹配,为两者开展协同性工作提供可能,推动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的融合性发展。
档案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顶层以档案专业交流项目为主导,国内档案学高等院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合作开展互动与交换项目。双语圆桌旨在邀请国内外档案理论与实践前沿专家就档案领域特定专题展开圆桌讨论,实现国内外档案理论与实践思想的交流、碰撞,将讨论形成内容资源以文本、音视频文件等形式传至网页、APP或微信平台,供档案学者、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志愿交换通过分享档案项目/人员招募信息帮助国内档案学者、工作者进入国外档案机构学习,推进国内外档案事业交流与沟通。短期培训营面向全球档案人举办短期档案专题培训营,整合各专题档案理论与实践知识,以专家授课、专题座谈会、学员自由交流等形式进行知识传播与增值,促进档案研究与实践发展。
以档案理论与实践复合型知识服务为主导的平台中层主要由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各省级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档案学会牵头,组织调研组通过深入档案实践部门调研,了解掌握全国档案事业及档案人才培养实际状况,明确档案实践工作对档案理论知识的需求,探索档案在职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融合的关键点;同时将调研反馈结果作为档案理论与实践复合型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的参考依据。要基于调研反馈结果构建档案理论与实践知识对接模型,改变过去档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以档案职业发展主题作为知识组织单元,实现该主题下档案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聚合与联通。还要在前期知识组织与整的合基础上搭建复合型知识服务体系,满足档案人才对档案理论与实践复合型知识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景高,姚锋利,张恩庆.档案专业教育.中国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第一版.
[2]袁玉恒,张娟.浅谈档案职业人才的按需培养——从档案毕业生的从业困境谈起[J].档案与建设.2016(1):39-42.
[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网站——硕士生教育.[EB/OL].[2017-11-03].http://irm.ruc.edu.cn/more.php?cid=235.
[4]AERI官方网站.[EB/OL].[2017-11-13].http://aeri2015.umd.edu/about-aeri2015/.
[5]周文泓,祁天娇,加小双.构建档案教育与研究的未来——美国档案教育与研究协会(AERI)2015年度会议综述[J].浙江档案,2016(02):18-20.
[6]SAA Annual Meeting. [EB/OL].[2017-11-03].https://www2.archivists.org/am2018/program/call-for-programproposals.
[7]张斌,马晴,苟俊杰,吴琼,吴向波.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档案.2015(4):11-15.
[8]郑庚.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主体因素分析及协同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7(3):80-83.
[9]任越,倪丽娟,于元元.多元创新与互动实践——基于近十年英国档案教育模式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3(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