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珍宝
2020-12-07赵淑霞
赵淑霞
摘 要:元代龙泉寺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现存较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庙,在元、明、清三代非常兴盛,属典型汉式寺庙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有许多元代历史文物,为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已成为塞外著名的旅游景区。
关键词:元代;龙泉寺;塞外;典型汉式风格;藏传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对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制政权,作为塞外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更需加强思想上的控制,以保证其政权的稳固。出于政治的考虑,蒙古统治者从元世宗忽必烈开始,一改之前同等对待各类宗教的态度,大力提倡和扶植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佛教寺庙开始大量兴建,龙泉寺作为佛教信仰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图1)。
1 龙泉寺的地理位置
龙泉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西北3千米,海拔为1239米的狮子崖下,狮子崖高出锡伯河河床300多米,前边有沟壑弯曲伸向南方与锡伯河交汇,其东北方向是金蝉峰,中间有狮面崖、桑木崖,东边有不老峰。三谷即东为金鹏谷、西为回龙谷、中为龙泉谷,四山三环谷,景色优美,犹如仙境。因在寺西15米处有一眼古井,泉水清澈,甘甜可口,古称龙泉,泉水常年不枯,龙泉寺便由此得名。
2 龙泉寺的建造年代
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延祐四年(1317),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前身是作为契丹人所信奉的汉传佛教寺庙而修建的,最早为汉传佛教寺庙,后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元初重修,后经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在原有基础上数次维修、续修,基本保持了本来面貌,是赤峰市境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元代佛教寺庙,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布局、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
龙泉寺布局分布采用了汉地佛教“伽蓝七堂制”建筑模式,属汉式寺庙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依山势而建,高低层叠,为三进三阶院落,平面布局有中轴,主体建筑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左右建筑严格对称,严格按轴线布置,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保持了传统的宫廷、邸宅形式,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龙泉寺主体面积可达190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殿及东、西配殿,由于建造时的技术水平还处在藏传佛教建筑的起步发展阶段,因而还没有钟鼓楼的配置。
山门居前院墙正中,高大壮观,但只有正中的“空门”,没有东、西两道的“无相门”和“无作门”,门高3米,为拱形大门,砖砌包柱。门殿为单檐歇山顶,高6米,面阔5.3米,进深3.6米,脊上兽头鸱吻,走兽分别有四不像、狮子、飞鱼、天马等,正脊装饰有三束牡丹花,角脊垂挂风铎,四檐角翘起,角墙顶有一周砖砌平台、围栏,四角柱出露以承斗拱。
一进院落是与正门相对的天王殿和东、西两侧配殿,呈凹字形,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硬山式建筑,歇山脊,四周有回廊,殿前有台阶和高2米的月台,殿内供奉弥勒菩萨像及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手持法器、怒目而立。
二进院落是由石狮、石碑、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基座上,为龙泉寺主体建筑,是寺院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面阔三大间,为单檐歇山五脊顶,共立18根直径约半米的廊柱支撑,主脊雕饰龙纹,顶有宝珠,5条垂脊分别有瑞兽7只,下悬一风铃,四周有围廊,廊前台基边缘筑有石刻勾栏。大殿作为驻寺僧侣参禅礼佛的主要场所,殿前照壁式佛龛玲珑典雅,独具特色,内奉观世音、普贤、文殊及地藏王4尊金身菩萨像,殿内东、西两侧墙壁上挂满唐卡,大殿内可容纳30名左右的僧侣同时进行法事活动。
大雄宝殿前俯卧着一只大石狮子,石狮昂首向西南,呈俯卧状,身长约4.5米,头高1.1米,这只石狮是由院内天然生成的自然裸露岩石雕刻而成。据资料显示,此种雕法为全国罕见。狮脊上立一块小界石碑,碑上刻有:“大元国上都路松州南阴凉河川(今饧伯河)狮子崖龙泉寺常住山林地土周围四至碑”,此碑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78)重修寺院时所刻,上有“至元二十四年某月某日重修”等字样,记载着龙泉寺方圆5千米以內的土地均属寺庙所有。
东、西两侧配殿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均面阔3间,砖石山墙,山墙略凹于屋脊,为悬山顶,柱梁是描金的梵语六字真言和双龙戏珠纹饰,瓦当绘制的是佛教圣物莲花纹饰。东配殿供奉佛像3座,为汉藏两地佛教均供的菩萨像,西配殿为祖师殿,殿内有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祖师萨班·贡嘎坚赞及帝师八思巴像。
东、西配殿前以及石狮与大殿之间分别立有一座高3.2米的螭首龟趺石碑,碑文清晰。东边石碑是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所立的“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主持慈光菩提大师然公道行碑”,碑文共1250字,依然清晰可识,其上记载“延佑四年安西咸宁张智然大师见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尘世相隔,于是在前寺之上除瓦砾,剪荆榛,修山门佛殿、厨房僧舍”,描绘出这里信徒沓至的盛况。此碑虽历经600余年,但保存完整,雕刻精巧细腻,花纹别具匠心,碑首、龟趺俱全,碑刻撰文者为大宁路东观音院住持长老东明辉,题额者为嘉义大夫中书礼部尚书赵大輂。
西边是立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的“龙泉寺记”碑,记述了喀喇沁右翼旗亲王贡桑诺尔布等重修建造龙泉寺的事迹。
出殿北门是第三进院落,该寺因而得名的龙泉古井便坐落于此,泉水清澈,甘甜可口,泉水常年不枯,由于年代久远,古井处于常年封闭状态。井北是占地10平方米左右的龙王庙,庙东侧院落北墙下匍匐3只铁龟,大小与海碗相当,作信徒、游客供奉之用。
龙泉寺的兴盛时期在元代,并延至明、清两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后,奉太后之命返回盛京(今沈阳市)去祖陵告祭,驻跸喀喇沁旗公主府,途经龙泉寺,专程到寺内焚香、拜佛,御饮龙泉井水,龙心大悦,赐金鞍玉辔和弓箭等物作为镇寺之宝,并赋诗赞曰:
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
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旗落日红。
此诗描写了当时龙泉寺美丽壮观的景色,也反映出康熙皇帝对龙泉圣境的流连忘返之情。
龙泉寺是内蒙古地区建造时代最早的寺庙之一,保留了古建筑的特点,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寺中的石雕、木雕和彩绘艺术造诣极高,寺内遗存的元代石碑和石狮是不可多得的元代文物,尤其是碑刻,载述了元代的行政区划沿革、自然地理状况、社会人文风情,是研究地方史志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86年,龙泉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塞外著名的旅游景区。
时至今日,中华佛教文化艺术中的文学、建筑、造像、绘画、音乐、舞蹈等,均已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其中寺庙是最典型的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1]周迪.赤峰地区元代藏传佛教寺庙建造风格探析—以喀喇沁龙泉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29-32.
[2]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市博物馆.文物古迹博览[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4.
[3]布和仓.佛教寺庙[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
[4]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5]康建国,孙国军.赤峰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元代龙泉寺简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