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2018-05-07王志强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兴趣习惯

王志强

【摘要】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一是强化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管理。

【关键词】职业态度 教学行为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172-02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归纳了以下在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生必备的基本条件

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實现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思考、实践与应用的课堂。

1.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

态度可以改人生。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力效应,让他们学的东西牢靠,基础打得好,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无疑会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虚心求教、勤奋进取、全面学习、循序渐进、坚韧不拔、学以致用,做到有雄心、决心、信心、恒心、爱心、责任心。

2.要有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表现为积极愉快的学习倾向。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会自觉地愉快地去钻研,由于心甘情愿,专心致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也就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了。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初就是从兴趣开始他们的事业而直到成功的,陈景润不就是对“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而取得威振世界的成就的吗?

3.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已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关注,它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多数学生养成了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合作共赢的良好习惯。而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被动地接受着我们的教学,并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4.要有积极思考的勇气

“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积极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能让学生在面临弱势的情况时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积极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选择,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标志。学生只有付出不懈的努力,才可使思考实现,要勇敢地表现自己,更要勇敢地接受挑战。缩手缩脚会让你永远在原地踏步,当别人在往前走时,你的原地踏步就是倒退。

5.要有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总是在引诱你去偷懒。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学生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长远的学习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行动和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项近期任务的完成都会使自己受到鼓舞,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增强实现下一个目标的信心。

二、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

从教师角度来说,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过程的能力,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在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的能力,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1.要有高尚的职业态度

当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比较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上班、下班,备课、上课、看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从初级做到中级,从中级做到高级,平平淡淡,终此一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愿望,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教师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功利价值到追求社会价值和追求人生价值;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和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经验型教师),最终成为人师(专家型教师)。

2.要有正确的教学行为

课堂是学校的心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针,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行为,按照教育教学法规规范教学行为,认真细致地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系统微观行为,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精雕细刻,弘扬求真务实的风气,防止弄虚作假的习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成长,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践,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要有准确的教材智慧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4.要有灵活的教授方法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

5.要有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6.要有深刻解剖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类幸福的基本生存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问题本质的追问,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反思教学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寄托和期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些都充分说明教育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让教师树立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的职业信仰,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无私奉献的职业荣耀。我们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徑,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兴趣习惯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