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生命教育,遏制“校园暴力”

2018-05-07郭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生命教育成因

郭福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屡屡见诸报端,或“多对一”、或“多对多”、或扇耳光或性侮辱,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残忍、冷漠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身体和心理损伤极大。为什么校园暴力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又该如何防治呢?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做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校园暴力;生命教育;成因;遏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97-01

校园本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净土”,奈何近年来“校园暴力”不胜枚举,且暴力手段愈加丰富,造成的后果愈加严重?每一个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人,必须认真分析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校园暴力的蔓延。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环境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而有的家长却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有的家长信奉“棍棒相加”、也有的父母因各种原因导致无人监护,这就导致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从而情感淡漠、不合群。诸如此类为青少年校园暴力埋下“祸根”。

(二)不良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而暴力恐怖和淫秽色情等大行其道,這些受污染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极易产生消极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最易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导致他们在模仿中、刺激体验中造成各类暴力事件。

(三)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然而,他们中大多数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容易受人拉拢和利用,从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这便为暴力行为的施行提供了心理要素。

(四)犯罪成本太低

“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今天关,明天放”的惩戒机制让一些青少年肆无忌惮,这间接助长了校园暴力的频发。

(五)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法制道德教育缺失

1.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部分孩子失去自信和自尊

今天,绝大多数学校将重心放到备考、提高重高率和重本率上,却很少花或几乎不花时间进行道德教育。那些长期被“劝学”、被“逼学”却又屡次在考试中体验“失败”的部分青少年极易出现焦虑、自卑、嫉妒、仇恨等情绪,进而畸变为“找回自尊”等校园暴力。

2.多数学校“育人功能缺失”

[2]学校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乱纪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校德育只重视共性教育,而忽视个体性教育。对存在问题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及跟踪管理机制。另外,家校沟通不及时或不存在,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再者,“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口号天天刺激着学生的高压神经,学习生活过于压抑、过于枯燥,且校园实践活动太少,导致青少年厌学、逃学、“找刺激”等。

二、大力推进生命教育,遏制中学校园暴力

[3]生命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学会积极得生存、健康得生活和独立得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分享,而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4]德育特级教师吴甡看来,大多数教育问题根源在家庭,催化在社会,而最终会凸显在学校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恰恰是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所在。这就需要我们:

1.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5]吴甡呼吁:我们要做到五个“多一点”:“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慷慨赞扬多一点;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正确指点多一点”;家长对孩子积极影响多一点;家长对孩子理解多一点;家长对孩子尊重多一点;让孩子机会多一点”才能“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精彩”。因此,学校可以以生命教育为载体,举办“亲子感恩活动”等,帮助家长学会爱护孩子和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2.呼吁文化宣传和出版部门严厉打击反动、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为青少年创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占领校园德育高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首先,各级学校要结合生命教育,推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敬畏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既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6]渤海大学教授朱成科认为,校园欺凌施暴者多是“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针对这些学生的性格缺陷,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阳光向上的健全人格,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其次,培育“生命教育”育人环境,帮助中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和控制合理情绪,使学生学会排解不良情绪。校园暴力就是因为中学生心理承受不了各种压力而失去平衡,引起情绪恶化,行为冲动。愤怒的情况下,哪怕一次碰撞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可能成为暴力行为的一个“导火索”。青少年掌握自我疏导、自我排遣、自我放松的减压方式,是学校和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4.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未成年保护法》及《刑法》等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是校园暴力频发的潜在因素,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的惩戒力度,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只有和谐家庭环境、优化校园环境、整治社会环境、净化网络环境,才能形成“三位一体”的校园暴力防范体系,形成预防校园暴力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那8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2]http://www.wenku1.com/news/72E97B278906F1A4.html中学法制教育讲座稿王明刚.

[3]《生命教育导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指导技术中心.

[4]五个“多一点”让家庭教育润泽生命,吴甡,http://edu.qq.com/a/20141008/016444.htm.

[5]五个“多一点”让家庭教育润泽生命,吴甡,http://edu.qq.com/a/20141008/016444.htm.

[6]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防控体系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生命教育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