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探析

2018-05-07余姗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1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我国要想走出当前的生态困境,早日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强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出色的生态公民。

【关键词】大学生;美丽中国;生态环境教育;绿色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21-01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指向标的作用,而且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出了正确的答案—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然而,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改革开放后,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不惜大肆污染环境。直至今天,环境问题可谓是步步逼近,步步惊心。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进行探析。

一、绿色发展理念与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统一性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亮点之一,其作为“十三五”规划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亦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生态环境意识。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既不能丢掉绿色,也不能抛弃发展,在保护绿色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绿色。与此同时,高校生态环境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获得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应该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二)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1]言外之意,就是把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深入民心,并让他们把这些理念付诸行动,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实现。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把这些理念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渗透于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是促进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的途径之一。大学生生态环境的有效实施必然会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同时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接班人,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心骨力量,更需要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同时,大学生在自觉投身于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渐渐培养出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故言之,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还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助上一臂之力。

(二)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快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

从表层意思上看,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指导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通过高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当代大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环保意识。而在获得这种意识的背后,表现出大学生科学地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利益面前,不会因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把集体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这也间接地表明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研究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有助于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功能。

(三)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早日达成,有利于美丽中国的梦想早日实现

绿色发展理念是大学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指南针。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从而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早日达成,以致于美丽中国的梦想早日实现。

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富有成效)→绿色发展理念(踐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实现)

三、探索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新路径

(一)整合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里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导致教育内容比较零散,表现碎片化,缺少对学生绿色发展理念的灌输及生态文明行为的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生态文明素质低、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2]76因此,有必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生态环境的内容,使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完整化、体系化。

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国情教育为一模块。作为后工业国家的中国,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态危机问题也渐渐凸显,例如:空气质量每况愈下、水体质量每况愈下、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等等。然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却不高,存在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等行为。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国情教育。

(二)优化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高校的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主,注重理论灌输法和显性教育法。因此有必要优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优化:

其一,理论灌输法与实践教育法相结合。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理论灌输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例如,理论灌输法可以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在理论灌输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育法。例如,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环保宣教、环境知识竞赛、文明宿舍创建等实践活动。[2]78其二,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相结合。高校传统的生态环境教育法主要是聚焦于显性教育的方法,把教育内容采取直接、了当的方法授予教育者,由前文可知,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数是“95后”大学生,个性飞扬,对采取显性教育的方法带有明显叛逆的心理。但是,矛盾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显性教育法也有其自身的优点。例如,显性教育把教育内容直接了当地授予教育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教育效果,不像隐性教育那样,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体现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赖燕,马友乐.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4):04.

[2]何京玲,杨小军.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J].环境教育,2017(01~02):76,78.

作者简介:余姗珊(1991—),女,广东江门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