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与行动及院系的支撑作用
2018-05-07项念
【摘要】随着我国在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内教学改革的深入,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建设的呼声更高。为了能够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教研人员,必须要深入研究“双一流”的建设理念以及建设内容,并发挥院系的支撑作用,以此奠定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理念;行动;院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13-02
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情结,借鉴国外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益经验,多维反思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现实状况,以期实现突围、重建与创新,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想理念。
一、高校“雙一流”建设理念分析
高等学校要谋划好“双一流”建设,必须在建设思路上创新。从实践层而而言,就是要观照高校系统外部发展要素,把握经济社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高校内部层而而言,就是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校整体发展,以学科建设统筹高校系统建设,以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内涵提升。
1.追求卓越价值观
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要求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要求建设一批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要求培养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高端人才,就是要把眼光和目标放到国际舞台上去衡量,追求国际领先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论在教育政策还是在政策实施中都要强调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2.巩固学科建设基础地位
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学校优势学科发展,改善学科梯队结构,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等,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根本性建设,搞好“双一流”建设必须搞好学科建设。并且“双一流”建设的学科规划是:2020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2030年,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本世纪中叶,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所以,只有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才能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重视综合改革关键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与西方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校教育在进行深入的改革。在体制上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改革资源配置模式;在组织管理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协调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利的平衡。
二、高校“双一流”建设行动分析
1.学科结构调整与协同团队建设
建设建设投入、资源配置、绩效考评、制度设计、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协调高校各院系以及教研组建设的基础。学科结构调整与协同团队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共同促进、协调发展。从大量实践中发现,很多高校都会进行跨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不同学院的教师一同创建教研基地,进行教学研究,这是现阶段一种学科组织的新形式。
一般来说,固有的单一院校支撑,或者以院校为主、科研基地为辅的形式中,缺乏团队合作中更高效的人才培养和团队的智慧及力量,导致最终的培养效率低下,致使科研效率不高,甚至导致整体的学科建设效率低下。新团队各个方向能够独立支撑某一学科的学术骨干构成,通过人员的独立选择来共同组件。建设“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术骨干人员应围绕重点领域共同研究和探讨,对于不同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并着重攻破行业领域中具有明显共性的关键性、技术性难题,并通过合作逐渐形成固定人员,同时配合以专兼职人员辅助的形式,由最初的虚拟形式发展为实体形式,渐渐的扩大规模,增强跨学院、跨学科攻关团队的实力,冲破固有的以个体为主要方式的结构和形态的藩篱,形成多样化多形式的团队合作组织,以此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以及研究科学的效率的目的。
2.通过协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而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可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当然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使命。随着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多元化、科技创新的学科交叉化趋势明显,知识创新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培养出一批能够引领世界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理论型创新人才、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必须实施科教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汇聚多元教育资源,实行研究生导师团队制。
具体而言,就是要而向国际招聘国际著名学者,而向国内一流大学和中利院系统招聘高水平授课教师,而向行业招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授课,培养大学生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新知识体系;与有关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合作,采用全新评价体系,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行业完整产业链知识和标准体系,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行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和国际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在国外著名高校或高水平科研机构或跨国公司实行国际协同培养,使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把握本领域国际前沿发展方向。
3.通过交叉学科建设一流学科
从二十世纪后的蓬勃发展来看,逐渐的发现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沿着两条路径交错前行。一条路径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即使在经济社会和知识蓬勃发展、快速膨胀的背后,对知识以及学科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划分,创新科技也从最初的单方向发展,慢慢的变成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深层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所谓的二级学科以及更多的科学领域。另一条条路径则是源于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促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背景下,也同时显示了综合现象,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以及边缘学科逐渐走进我们的事业,而传统学科也能够跨越自身的界限,与之相互渗透、融合。对于建设高校“双一流”来说,其重点建设的对象是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走向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是必然的,这就要求高校或多或少的有属于自己院校的重点领域来逐渐走向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最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近几年,成立了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北京大学、组建了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实施了学科特区的南京大学等院校,均用以学科的深度交叉且融合,进而在重点学科领域中发展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学科,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在领域中的优势,进而提升学院中重点学科的综合水平。
4.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与提升绩效
(1)体制改革刺激积极性
在建设高校“双一流”的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完善改革的结构和体系以达到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新型的体制。改革过程中,将创新团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时培育孵化期以及发展成熟期。在各个阶段中明确责任主体,完善机制的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及环境。分别来看,培育孵化期间,按照现行有的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和监管;发展成熟期间,在经过严格的审批后,进行统一管理和建设。此外,还应使各个机构和主体间的关系能够和谐统一,以共同建立高效完善的管理机制。
(2)创新机制以提升效率
对于上述管理体制的设计和方向,若想确保高效的完成高校“双一流”的建设,改革人事、科研及人才培养制度等不容小觑,其中人事制度的改革尤为关键。对于高效的项目中相对重要的或建设一流学科时,应设置首席专家,由其作为责任主体来对整个团队负责,赋予其各项权利,全面负责跟踪管理工作。
高效设定招募条件和相应标准时,可以采用首席专家推荐的方式,然后经高效根据实际情况审批;若协同创新团队独立建立时,则统一执行高效的校规政策。考核时由首席专家及原单位的配合下,共同考核;如果时协同创新团队成员,其成果在原单位和现团队都需考核。高效中的创新团队在奖励过程中,应给予建设进展较好并有突出成果的团队以奖励,而有首席专家负责的团队,则需进行再分配奖励。
三、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院系的支撑作用
院系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基础的学术单位,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也是学科建设的实施者。并且教师工作在院系,学术研究在院系,院系最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最知道学科应该如何发展和努力方向、目标和实现的途径。因此,院系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关键,院系也是谋划的基础,只有每个院系都动员起来才能谋划出全校的学科建设蓝图。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必须从院系着手,充分发挥院系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支撑“双一流”建设。
1.实施目标管理
当前高校办学规模普遍比较大,要取得发展的新突破必须立足自身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围绕人事、财务、资源、事务等主要方面,明确学校和院系责、权、利的划分,确定院系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学校按这些任务对院系进行考核,实行目标管理。
2.创新领导机制
首先加强院系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充分发挥院系分黨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其次院系领导要带头创造性开展工作,明确在任期内应该抓哪些事情,使院系发展到什么样的目标,以谋划好本院系的发展,抓好人才培养、科学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主要职责。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推进院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
3.完善管理机制
“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的管理,不断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为发挥院系的支撑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和谐的氛围。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很重视制度建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大部分制度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干部管理、后勤管理等具体工作,直接关于学校与院系间关系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此面对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和创建“双一流”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目前许多高校现行的校、院系两级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的调动院系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与时俱进,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努力建立起能充分发挥院系和教师作用的机制,努力给院系和广大教师创造一个思发展、能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项念,女,1981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档案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