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2018-05-06杨梅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杨梅

摘 要: 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运用合适贴切的教法提高教学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转变理念 民主互助 合适教法

由于诸多原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已成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如何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近几年通过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就如何让课堂焕发活力,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管窥之见。

一、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新理念

以往的教学紧紧抓住课本,以本为本,唯课本论,容易将学生教的思想僵化,知识教死,而且课堂上一些教师常常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必不可少,具体如下:

1.树立学习语文是为了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超越教材的理念,既要把握文本,又要超出文本。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告诉我们备课要充分把握教材,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做一定的取舍,精选整合,创造性地运用、突破教材,发现教材潜在的内涵,即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超越教材的理念。

比如在教学《史记选读》时,我充分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研究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文本,对文本进行精选使用。在讲人物时我选择详讲《高祖本纪》,根据目标,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积累,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和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并形成文字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文中涉及项羽、韩信、张良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即将《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留侯论》找出来一起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学习《高祖本纪》的方法,继续文言知识积累,同时重点分析项羽、韩信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进行了比较分析,竟提出了韩信谋反的罪名不成立,并为他找出了许多证据,从而写出了《淮阴侯论》、《论高祖》等有见地的文章。就这样举一反三地学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不仅积累了文言知识,学习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评论人物,质疑疑点,学会了思考,积累了习作素材,拓展了写作训练,而且提升了看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教师的这种把握教材又凌驾教材的能力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超越教材的理念,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而是为了在教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会分析、思考、辨析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

2.树立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往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以案定教”“以教定教”,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少学生学习的参与。而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理念则要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系列的教学方式方法,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所学内容,自觉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如备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而不仅仅从如何“教”的角度思考问题。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教、怎么教,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确定。

二、打造互动的语文课堂

要打造互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就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魏书生先生在课堂上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地化作学生的意愿,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敢疑敢问。

其次,要打造互动的语文课堂还要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课堂。新课改明确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向作用的原则。其实,很多时候,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缺少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灌输真理,而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探索发现真理的能力,限制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打造互动的语文课堂,力避教师一言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力做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努力实现师生的互动局面,具体可如下操作:

1.生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在学习中疏通文义,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

2.生生的“對话”。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生生对话创造好的条件。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可以检查文本的基础知识,交流个体学习心得,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3.师生的“对话”。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引导,使讨论的内容合理,保证充足的讨论时间,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就会使讨论沦为形式,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

三、使用合适贴切的方式方法

1.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批注质疑。如阅读文本时,可通过不同的形式: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使学生边读边思,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并在文章旁边空白处批注,记录对文本的理解、思考及疑点等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边读边思,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我经常听课看到,学生刚读一两遍文章,课文根本不熟悉,教师就匆忙地讨论探究,直奔重难点,导致学生回答支支吾吾,于是老师不断地引导或直接开讲,整节课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需要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只有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会被调动,课堂才不乏活力,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2.巧妙设置问题。对文本充分把握后,还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教师要善于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巧妙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1)设置的问题要有典型性。问题的典型性要反映文本的重难点,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如特级教师张彦在教《阿Q正传》一文时,开课就问学生:“阿Q姓甚名谁?请同学们给他拟一个履历表。”这看似简单其实又复杂的问题富有典型性,一问中可以有许多追问:阿Q为啥没名没姓?阿Q做过哪些事?有何表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然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因为学情的不同,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所以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是不同的,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题的设置要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适当地设置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趣味,引导深入思考,发表独特看法。而且讨论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能只顾热闹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上《雷雨》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有人说“道是无情却有情”,有人说“道是有情却无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明理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题就形同一个辩论题,学生自然有兴趣发表看法。

当然,除了以上的一点浅见之外,焕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一,充分的课前准备。如理解教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确定具体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反馈,如何突破难点,抓住重点等。其二,必要的课后反馈。如: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吗?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重难点突破解决了吗?学生学到什么?还须补充什么?如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合理设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其三,提高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力求讲课富有情感,用语幽默且富于激励性等。

總之,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大家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思索、实践,勇于树立新理念,善于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竭力打造互动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那么语文课堂的活力高效就会实现,语文将走离边沿化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2]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6.

[3]张金凯.打造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现代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