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如何增强师范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2018-05-06余海蔚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新时代

余海蔚

摘 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枢纽。当前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过程中,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必然。以三同为纲,以文化为纬,挖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动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新时代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内生动力

一、 师范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其特殊性和有效性是在实践中慢慢走向成熟的。我国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门人才为辅,改革开放时期培养“四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的,新世纪和谐社会时期则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关心关爱其成长。经过了三个时期的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国家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大背景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让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行动指南,推动国家在21世纪中叶顺利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二、新时代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期待。”[1]根据习总书记指导意见,因事而化、因时而進、因势而新切实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种必然。因此,以三同为纲,以文化为纬,挖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动力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市场自身良性调节循环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供给和需求需要彼此适用,因为构建和完善与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是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里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以三同为纲,以文化为纬,挖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原动力

“认同是主体对自身社会属性及群体归属的一种判断,是外界情感、态度和主观价值判断移入主体并与主体内在思维相融合的过程,对主体来说,这个过程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是有意识的转化”[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机遇和挑战。从经济全球化上来说,经济全球化客观导致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入了一些人的生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体制市场化上来说,伴随着我国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期待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改变了生活,信息的渗透性和开放性改变了普通大众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量信息涌入增加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甚至“00后”,以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教育为纲,以文化人为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显性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

1.三同的概念。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感情、意识和心理层面的归属,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政治依附和政治支持的作用,是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紧密联系的重要载体,是指导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相互统一的桥梁”[3]。

十九大报告指出,政治建设是根本建设,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认同是前提。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俗等实际,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感为圆心,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圆弧,通过打造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内驱动力促使其成长成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高校可通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活动参与的方式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如利用班级主体班会设置少数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让各民族同学相互了解,充分认同各民族文化,并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通过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分管领导沟通会、辅导员座谈会、民族学生互助会三层沟通体系,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三同意识,邀请少数民族教师或者少数民族思政干部参加,利用交流代表少数民族身份和人生经历,以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为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成绩差异的客观性和家庭困难的过程性,定期沟通机制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领雁引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就在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论观点可发现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文化又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因此,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文化为抓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影响,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三同基础上主流文化所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调整。

当前受教育主體供给出现多元转向,如何结合实际对提供主体实现各项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高校调研中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因此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高校育人主体的多元化、育人方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提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调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原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结语

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的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更凸显,可以变成体系化的系统工程,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费惠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5.

[3]包永全.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7.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助,项目批准号(15SZZ12、15SZZ11、15SZZ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