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特色看来华国际学生管理建设
2018-05-06李茜陈林丽
李茜 陈林丽
摘 要: 近年来,来华国际学生数量持续增长,由于语言文化、教育体系、政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如何提升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战略,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英国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特色,或可为来华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一些差照。
关键词: 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 趋同管理 来华国际学生管理
近年来,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学生的结构和层次相应发生变化,高校国际学生管理模式和方法若不及时更新,将影响国际学生教育质量和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英国高校国际学生事务坚持以学生体验为本的宗旨,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其中国内外学生的趋同管理、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及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一、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特色
自2006年以来,英国高校秉承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从入学申请、签证办理、行前准备、在英学习生活及就业能力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专业化团队服务、应对[1]。
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利大”)目前在校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了7000名,具备十分丰富的国际学生事务管理经验。
1.国内外学生趋同管理,服务学生。
英国高校针对国际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校内各专业化的服务部门及学生社团的辅助,在管理层面上并没有把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分开对待,将国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纳入了本国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体系。无论是选课、查分等学习事务还是住宿、医疗等生活事务,都与本国学生享有一样的服务待遇,并未设立专门的学院或部门管理国际学生。涉及国际学生的特殊事务,比如签证、就业等,还会有专业的团队应对解决。利大负责签证事务的部门对在英国境内外申请学习签证、家庭签证、毕业后的工作签证、短期学习签证、旅游签证及申根签证等类型都有详细的说明,并结合线上咨询、线下讲座的方式,为有需要的学生解答疑问,提供帮助。
2.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学生服务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的理工学院基于为非传统学生提供特殊支持与帮助而确立的向学生提供综合化公共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其职能包括住宿服务、医疗服务、职业辅导和咨询服务等[2]。
利大有一支专业的行政管理团队(Professional Services Leadership Team),下属13个部门,分管网络信息、金融服务、法律援助、出国留学、就业指导、后勤保障、语言支持等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各部门分工明确,合作有序,为全校学生,无论国籍、学时长短,都提供全面、专业的咨询和服务。
学生经验提升团队(Student Experience and Enhancement)中的Career hub专门负责全体在校学生及五年内的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他们首先以问卷形式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职位空缺,线上线下相结合,指导简历cv制作,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咨询意见,强调面试注意事项,对不同专业的职业规划和实践课程(practice course)选择给予專业解答。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英国高校十分重视学联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英国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学校领导机构如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评议会及其他一些委员会都要有学联代表参加,以保证学生在学校领导决策机构中发挥作用。作为学生的代言人,各高校学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2]。利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Guild)是一个完全由学生管理、运营的学生组织,有全职的工作人员,由休学一年的在校生或毕业生担任。运营成本来自学校的资助、自筹资金及社会捐款。服务内容涵盖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学校事务的商讨、决定;组织学生的各类文体活动;运营学生短途旅行项目;提供社区志愿服务;设立多元的文化体验课程等。Guild能让初入英国的国际学生迅速融入校园环境,结识新朋友,产生归属感。
二、中国一些高校来华国际学生事务管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国际学生的管理倾向差别化、保姆式、封闭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各部门职责的不明确及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都是目前我国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学生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滞后。
国内高校针对国际学生的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针对国际学生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二是部分高校把中国学生管理制度完全套用在国际学生身上,对于国际学生的特殊性、差异性等方面重视度不够。鉴于国际学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异,国内大部分高校倾向对国际学生采用差别化管理模式,高校设立专门的学院负责国际学生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国学生一套人马,国际学生另一套人马,中外学生使用不同操作体系,互不相干,国际学生独立于中国学生学习生活圈之外,这种差别化、封闭式、保姆式的管理模式不仅让学院集多项功能于一身,管理工作量繁重,而且人为地切断中外学生有限的沟通渠道,使得国际学生在学校中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少数群体,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缺少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
2.部门间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涉及面广,烦琐复杂。由于缺乏全校性的国际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协调,经常出现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工作实效性。国际学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高低、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运行。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学生管理人员存在数量缺乏、流动性大等问题,为了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校倾向采取聘用合同工,由于工资待遇、编制等问题,大部分合同工工作不到一年甚至半年就离岗,频繁的人员流动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留学生管理工作。
3.学生社团参与度低,缺乏统一的交流平台。
学生社团组织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互动和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莉莉、邵伟、黎氏秋罗曾专门对高校留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现状做过调查,发现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国际学生社团参与度低,学校活动参与度低,对学校资源利用率低,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机会很少,对自己的校园生活整体满意度低[3]。原因一是社团没有吸引力,国际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加追求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团活动无法满足国际学生期望和需要;二是国际学生的生活、学习、住宿都是集中安排和管理,独立于中国学生的生活圈,这些都对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
三、建立健全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体系的建议
1.完善管理制度,转变管理模式。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留学生管理首要工作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增强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帮助留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鉴于留学生管理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在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可以给予留学生一定的特殊照顾,突出留学生特性,既要让国际学生感受到国际友人的待遇,又要让学生明白其首先是学生,其后才是友人[4]。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又不失基本的人文关怀。差别化管理模式只适用于留学生管理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留学生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高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综合资源,遵循世界高校趋同化管理原则,从现有的差别化管理模式向趋同化管理模式转变,将现有的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纳入全校管理框架内,以借助全校资源,解决差异化管理出现的难于协调的问题。
2.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管理队伍。
招生国际学生的高校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首先设置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职能。只有各个学院与部门各司其职,加大沟通与协调,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才能避免目前存在的扯皮和推诿现象,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其次解决留管人员配备不足及编制问题,设立国际学生辅导员,完善留管干部,借鉴利大经验,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团队,定期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对留学生事务管理的系统性认识,提升管理能力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
3.建立混合型社团,为中外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从利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Guild及国内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5]的成功经验可知,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的作用,创建一个以国际学生为主的混合型社团,通过国际学院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为中外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加大社团宣传力度,提高国际学生参与度,打造国际学生社团品牌活动,推动中外学生情感融合,社团活动应由中外学生共同商讨,尽量适应国际学生需求,增强国际学生对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国际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其次社团不仅局限于简单的文体活动,更应该让社团参与到国际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中,建立国际学生服务团队。国际学生倾向于自我管理,这种通过社团实现国际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不仅推动了社团的功能建设,减轻了留管老师的压力,还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了高校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国际学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国际学生管理已经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学习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Attracting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ime Ministers Speech[EB/OL]. http://www.number-10.gov.uk,2005.06.20.
[2]董静菊.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06-109.
[3]张莉莉,邵偉,黎氏秋罗.高校留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55-59.
[4]薛雷.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浅究[J].现代交际,2017(23):112-113.
[5]赵晓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实现中外学生双赢[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