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德育实效

2018-05-06庄惠敏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德育教育

庄惠敏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工作占了学校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参与者身为这一活动的主体人员要在满足社会的德育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个体德育教育的要求。通过主体人员的自我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学生的,能促进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和学习德育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能够自觉的去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真正的有实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生主体;提高教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09-01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然而现在的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

1.传统的德育教育忽视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和个体的作用

傳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德育工作,口号提得又高又响,但和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千篇一律"地施以相同的教育,必定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把学生作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方式

2.1 将德育教育付诸于社会实践,开阔教育的道路。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

2.2 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2.3 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改观。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通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2008年的奥运会、四川发生的大地震等一些重大的事件。抓住这些良好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父母、爱长辈,善待身边的第一个人的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还可利用一些小事,将德育渗透其中。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不随地乱丢垃圾,随手捡起路旁的垃圾:对旁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小事,学生易于接受,也能轻松做到,能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逐渐培养起他们的美德。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青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小结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提高德育的教育都是一个应该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基础上让教育满足社会德育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己的德育要求。通过学生们的自我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学生的,能促进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和学习德育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能够自觉的去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这样才能让德育教育真正的有实效。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德育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