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藏区学校教育的启示
2018-05-06金福衡马忠贞
金福衡 马忠贞
摘要:寺院教育是实施学校教育之前藏区唯一的教学机构,其教学内容除了本身具有的佛教教育外还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语言、艺术、医学、历算、手工等等都凸显了寺院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传承性。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讲授法和论辩法的使用是寺院教学方法的特色。藏区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误区,本文在秉着"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尝试将寺院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地、合理地引入到当前藏区学校教育体系中。
关键词:寺院教育;传承;主体性;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04-02
寺院教育在现代人眼中,甚至是新一代藏族年轻人眼中,往往是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很多教学工作者或者老师在更新自己教育理念或者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时,总是趋于从国外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忽视了本地区本民族传承或已有的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而对本地区本民族优秀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再提炼、再升华和再借鉴便无从谈起。虽然我们国家的教育始终贯彻着"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这并不代表教育不可以从宗教活动中或宗教教育中汲取好的理念和方法,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理念刻板化、绝对化,是现在很多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或学者所犯的通病。新课改的进行已经走入了第十七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六年中,我们的学者和教师始终在努力寻找着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已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就少数民族地区或偏远地区的课改之路还需进一步探索。
1.寺院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历史的选择,在这份选择中,寺院教育是藏族人民接受现代化教育体系前唯一的教育机构,是藏族人民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寺院教育起源于佛教传入藏地之后的一个世纪,即公元8世纪,虽然发展到今天,寺院教育已基本不实行,但是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和挖掘寺院教育中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给予现代藏区学校教育一些启示。
1.1 寺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然我们现在谈到寺院教育常常会认为其教育的内容无非是些佛法或佛学,但其实质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教育的范畴。在藏区接受现代教育体系之前,寺院教育承担着藏区文化传递与发散的功能,期初寺院教育是为翻译事业诞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寺院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寺院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制度。从教育意义上讲,一座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即可视为一座大学,藏传佛教寺院的融合性是其成为教育意义上"大学"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音乐艺术、政治经济还是自然科学,在寺院教育体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比如在藏区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都会设有"曼巴扎仓",这是一个专门从事藏医藏药研究的"学院"。再比如寺院教育中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大小五明学",无论是"大五明"(内明、外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还是"小五明"(修辞、辞藻、韵律、戏剧、历算)[1]都可以看出寺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对藏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实行现代教育体制前藏区唯一的教学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格萨尔王传》,这本是藏区流传于民间的一个神话传说,诞生于苯教时期,但在佛教传入藏区后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对其进行一种修补和完善,虽然在《格萨尔王传》的内容中有部分加入了宗教色彩,但这并不妨碍这部史诗的伟大与传承。《格萨尔王传》以其巨长的篇幅,鲜活的演绎,多彩的内容,辉宏的场面和极高的学术与艺术价值而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成为藏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瑰宝。又如"八大藏戏",即《诺桑法王》、《文成公主》、《白玛文巴》、《苏吉尼玛》、《卓哇桑姆》、《顿月顿珠》、《智美更登》、《朗萨雯蚌》。[2]藏戏在诞生之初是为了用于宣传佛法,但究其来源我们会发现,这些著名的藏戏或来源于历史事实,或来源于民间故事,或来源于神话传说,不仅在宗教宣传中有很大作用,在艺术和学术方面的价值也不容忽视。
1.2 寺院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体系中,有两种较为突出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和论辨法。讲授法与现在经常用于班级授课制中使用的讲授法很相似,即上师就经文向学僧进行讲解和点拨。背是授的基础,而授是背的指引,教与学相得益彰。虽然这种教与学的模式看似与我们现在所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但是对于僧人来说,若无刻苦的背誦和上师的指点,想要在佛法上面取得好的成就变无从谈起。在寺院教育中另外一种特别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是论辨法,论辩法是寺院教学方法中最独特的方法,论辩即学僧与堪布,学僧与学僧之间就经文典籍中的知识进行一场辩论,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原则对问题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争辩,以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完全明了。论辩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寺院公开场合进行论辩,这种论辩往往是同级或者相近年级间进行的。第二种形式是考试论辩,可通过对长者的提问进行论辩,所辨内容即为自己的课程。第三种形式是寺院法会上的论辩,这是考取格西学位的主要途径。通过论辩,学僧不仅可以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还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地调动了学僧钻研佛法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论辩中"不唯师,不唯上"的观念可以让学僧不断学习,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
2.寺院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藏区教育已从当年的寺院教育转变成了如今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原来的"填鸭式"教育正在逐步转变为今天"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漫长的五六十年中,这种不断的转变与进步离不开藏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但现在藏区的教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仍受高考指挥的棒的影响,课改的程度并不高。对于寺院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引入和借鉴是秉承着"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总思想。吸取寺院教育中有利于现代藏区学校教育改善的精华,理性的客观的看待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
2.1 增强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力度。现如今藏区的学校教育在内容上与内地基本一致,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藏语课之外都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物理、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这种一致,导致藏族学生在课程内容中找不到略多关于本民族的知识,中华民族认同与地区族群认同间出现了隔阂。如音乐课、美术课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课程中并没有加入本土的优秀传统艺术内容,导致藏区学生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可有可无。又如在语文、历史等课程内容中也缺少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辉煌历史的接触和了解,无法建立起学生对于本民族的自豪感。
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意义在于丰富本土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学校培养本土化人才。[3]藏族是中华大地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从公元6世纪算起,到今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其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且灿烂的文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担。寺院教育在内容上除去宗教内容外还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可以用来丰富藏区学校教育的课程,如"大五明"中的医方明(藏医学),其中涉及的方剂学,治疗学方面可以开发为化学或生物的本土课程。工巧明(工艺学)中,唐卡的绘制,佛寺的建造工序等方面都可以开发为本土美术课程。声明学,是对藏语学习及运用的方法,可以被开发为藏语课程资源。又如"小五明"中修辞学的许多优秀的藏族诗歌,特别是《格萨尔王传》,可以适当的引入到语文课程中来,作为本土语文课程资源。"小五明"中戏剧学的"八大藏戏",在藏区普遍流行,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选取其中的若干经典桥段引入到音乐课程中来等等。这些寺院教育内容被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可以丰富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所拥有的优秀且灿烂的传统文化,让藏区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建立学生一种自觉保护与传承的心态。最后有利于增强学生国家与民族认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于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将其民族的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潜意识中让学生的族群认同趋向于民族认同,地区认同趋向于国家认同。我们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现代教育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与民族认同。
2.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学方法。我国自课改以来,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十余种,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等。[4]藏区学校教育现有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但由于学习内容上的生疏以及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隔阂,藏族学生对于与内地相同的教材理解难度加大,领悟程度不高。导致教师在学生没有彻底掌握学习内容前又开展新知识的讲授。学生越是不懂,教师越需要讲解,教学方法的转变就越难,最终陷入了教学模式上的死循环,所呈现出的是教学整体的僵硬与刻板。同时,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并没有掌握新的方法,没有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依然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学生运用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另外,藏区学校教育一味在强调教学进度与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看到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能动作用。
寺院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上文中已提到,最凸显的是两种:讲授法和论辩法。讲授法是要以学僧的背诵为前提,是对学僧佛法理解的引导,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体现了学僧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同理,新课改实施以来始终在强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课堂的执行者转为决策者、构建者。新课改注重实践与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做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藏区的学生与内地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至于智商,而在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知识经验积累的不同,要做好学情分析,凸显学生主体性,就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家庭中去,掌握藏族学生的身心发展到规律。在教学方法上面,除了讲授法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借鉴外,还有就是论辩法的引入,这种论辩法的使用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这种方法的使用,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可以准确的地掌握学生现在的学习程度和知识结构。其次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论辩清晰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巩固拓展。最后对整体教学过程而言,通过论辩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原先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凸显學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论辩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课程,这需要老师将此种教学方法与别的教学方法组合、灵活的使用。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寺院教育能够延续到今天,说明它的存在是得到广大藏族同胞的认可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或学者在看到寺院教育具有强烈宗教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其中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加以提炼和利用。当代藏区的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经验积累的独特性制定适合其成长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知识,更需要培养他们成为本土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在未来更有效实施,才能推动藏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勇.藏传佛教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1期.
[2] 冯梦雨.八大藏戏故事的民间童话色彩[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刚平等.课程资源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P22.
[4] 李朝辉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P184-187.
作者简介:
金福衡,男,回族,1991年,青海省玛沁县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研究生。
马忠贞,男,回族,1990年,青海省民和县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