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技术在风电场建设中的开发应用

2018-05-05肖剑丛欧郝华庚王鸿田

风能 2018年2期
关键词:风电场风电基础

文 | 肖剑,丛欧,郝华庚,王鸿田

近年来,我国风电事业快速推进,装机量大幅度提升。随着国内风电的快速开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各业主、厂商纷纷采取措施控制风电场建设各环节成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电场开发费用,但风电场总体建设投资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风电场建设主要成本包括:整机设备、输变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以风电机组基础、场区道路、升压站及场区输变电工程为主要成本。

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筑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将建筑产业链各个环节关联起来并集成项目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在工程实施全生命周期中,建筑物的所有信息以数字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于更新和共享,该模型由若干建筑构件组成,构件的相关属性如几何尺寸、位置、材质、构造、成本等被赋予其中,其设计过程为参数化输入,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的CAD等设计软件的关键,交付物由二维图纸变成三维数字化模型载体。

BIM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目前风电场建设BIM技术应用尚属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探索应用,梳理针对风电场建设中各环节的难点、痛点问题,制定符合风电场建设特点的BIM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基础设施设计、施工、运维过程的合理优化和降低成本目的,推进BIM技术在风电行业展开,为降低风电场建设成本提供技术保障。

风电场项目特点

风电场建设项目涉及的地域、时间、空间跨度大,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交换非常重要,要求对整个项目进行方案制定、结构设计、构件监造、精度算量、施工设计及运维管理等。风电场建设项目多,协同工作数据量大,本专业、专业间协同都亟待解决。目前,基础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基础环式基础、锚栓式基础、混塔基础,这几类均是经过较多项目验证、得到优化和较为成熟的基础形式。升压站的设计区别于大型工业建筑,建筑占地相对较小,楼宇及附属设施功能区域明确,生产区、生活区功能划分配置固定。结构设计基于场区功能需求,与传统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一致。风电场建设集中在风能资源好的偏远地区,如山地、戈壁、潮间带、海上和岛屿等,地势复杂多变,按照道路设计要求,传统测绘工作量巨大且周期较长。道路设计专业之间,如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专业;基础、升压站设计专业之间,如电气、水暖电、设备等,存在上下游之间数据交换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统一协调管理难度大。

图1 风电场集成平台架构

BIM技术在风电场建设中的应用

根据各业务领域特点,分别进行BIM技术研发应用,逐步推进,并形成统一的标准,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实现了从单个项目到同类专业,形成全面覆盖数字化风电场的集成。

(1)风电场数字化规划平台:分析业务流程,借鉴行业成功经验和优秀实践,结合自身业务领域的特点,开发引入适合自身需要的应用方法及软硬件平台;

(2)设计阶段:采用BIM技术辅助进行相关专业设计、管理工作,以解决传统二维设计阶段测绘时间长、专业协调性差、设计周期长等问题;

(3)施工阶段:制定符合风电场建设的BIM技术解决方案,扩展信息模型后应用水准,通过三维工艺展示,提高风电场各专业沟通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风电场数字化规划平台

风电场工程复杂,工期紧张,专业多,项目彼此间独立进行,信息之间存在传递壁垒,数据共享困难,导致图纸问题多、管理难度大,造成工期延误。风电场建设集成平台基于现有研发软件基础,赋予适用于专业的标准规范,具有自检以及共检模型冲突和修改功能,面向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建立融合多类型模型,实现多专业、多精度数据互通的可执行数据库(如图1)。平台能有效实现在建设前期、施工中期和维护后期重要阶段中风电场景真实感可视化(如图2)和施工方案的自适应、评估、管理,统一模型数据实现设计前端、施工过程、运营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操作。

图2 风电场集成模型

二、风电机组基础设计模块

经过发展与项目实践,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趋于定制化、标准化。基础结构定型后,绘制施工图阶段,应用传统CAD软件会耗费大量人力,且基础钢筋排布形式密集复杂,与电气、塔架工作设计密切相关,协同工作需要准确同步及时。以混合塔架为例,混凝土段内含有大量预埋件、开孔等构造与钢筋交错。分段、分缝处的构造形式、连接方式等都需要合理设计,才能保证构件制作、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施工难度大,现浇及预制构件制作质量严格,附件安装精度要求高,工期紧,如果现场质量控制精度不够,将造成返工。

BIM技术主要应用在基础三维设计、参数化建模、快速出图等(如图3),借助计算分析所得数据,利用二次开发软件进行参数化模型快速搭建,创建风电场内风电机组基础整体三维模型,实现协同设计和工程量、图纸一键输出等(如图4)。基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方案可视化、三维交底等,可以降低基础设计过程中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风电建设的工作效率和施工预算精度,增强项目现场施工沟通效率,降低返工率等。

图3 参数设计界面

对于混塔混凝土段设计,运用三维模型进行相关专业的协同设计、碰撞检查(如图5),利用动画模拟构件制作、装配工艺获得较好的实践验证效果。

图4 风电机组基础设计功能部署

图5 碰撞检查

三、升压站设计模块

通过分析计算约束条件,并结合地形信息系统生成风电场升压站选址区域,计算分析该区域内填挖量最小的升压站选址区域,从而确定升压站位置。风电场升压站设计基于电气一次、二次等生产区设备功能配置,结合建筑楼宇结构区、附属结构区形成集成化模块(如图6),具有建筑信息及设备信息属性,并进行参数化设置,可修改调整模块内参数设置。模块族嵌入实际设计项目,具有快速生成二维图纸的功能,实现由三维转二维过程。不同项目升压站设计过程中,合理调取相应功能区建筑模块族,根据场址及容量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的配备,减少重复绘图工作,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采用预制装配式快速施工组装,降低风电场升压站设计费用。

图6 升压站模块族标准化设计

四、道路和集电线路自动设计

BIM结合地形信息系统,对拟建场地和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可以快速得出分析结果,帮助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从而规划出最合适的场地位置、合理的交通路线等。根据风电机组规划点位、升压站面积、场址高程差、送出线路方向等参数进行变电站自动选址;基于无人机三维实景建模实现道路自动选线(如图7)和集电线路自动规划设计(如图8)。

五、施工阶段

三维可视化不仅可以让施工人员清晰了解到建筑物本身的形式特点、空间组成、操作环境、施工工艺等,还可以充分验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及时优化方式方法。一般的施工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要求、方法工艺了解不够,技术水平不足,采用常规的技术交底沟通效率较低,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也不利于建立专业化施工队伍。三维技术交底内容明确直观,方便施工现场对分包工程质量的控制,如模型可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三维布筋情况,降低了布筋技术交底难度,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的施工环境以及相关的施工工艺流程,提取施工阶段需要的信息,通过对模型剖切、漫游以及制作工艺动画等(如图9),制定出高效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图7 道路自动选线

图8 集电线路自动规划

图9 施工工艺动画

引入5D施工管理系统(如图10),在三维模型基础上添加时间与成本信息,构成以工程建筑、造价、进度为参考的管理模式,合理管控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风险。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设计错误,降低返工成本,为项目实施阶段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参考。

图10 施工进度模拟

结语

在BIM技术设计方案中,基于完整统一的数据模型,各项目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同一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通过对模型的导入、输出、修改和实时关联,真正实现协同工作流程。通过对风电机组基础设计模块、升压站设计模块、道路和集电线路设计模块等各专业模块进行快速、自动优化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

BIM技术在风电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工程全流程管理的平台集成化、信息化水平,在控制项目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质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度电成本降低奠定良好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BIM技术在风电行业的研发应用,为新能源建设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猜你喜欢

风电场风电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重齿风电
含大型风电场的弱同步电网协调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