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渠道加速风电企业“走出去”

2018-05-05秦海岩

风能 2018年2期
关键词:走出去风电专利

文 | 秦海岩

近年来,依托持续的自主创新和经验积累,我国风电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开拓海外市场,并取得不错的成效。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量达到320.5万千瓦,遍布六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开发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对外投资能力逐年提升。一条覆盖技术研发、开发建设、设备供应、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国际业务链基本成型。

然而,目前来看,这个过程依然风险重重:首先,各国法律和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不透彻,就会影响项目开发,部分地区的政局动荡更加剧了此类风险。

其次,贸易壁垒增多。一些国家通过贸易调查和设置本地化要求等措施,人为抬高交易门槛。比如,美国最近公布的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建议清单中,就包含风电设备。另一类广泛存在的国际贸易隐性壁垒则是技术壁垒,认证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由于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未完全接轨,各国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无法做到“一证在手,全球通行”,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为少数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便利。

再次,专利纠纷风险上升。当前,随着我国风电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国外竞争对手挥舞起知识产权大棒,“专利陷阱”成为国内企业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点。可以说,专利已经是国外风电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常规武器,他们用专利保护自己,并实现利益上的扩张。

最后,融资难是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难题。在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品牌形象、投运项目的运营记录、运维服务能力等,都是国外金融机构评估的要点。而我国风电产业在世界上属于后起之秀,加上缺少海外运营记录,机组性能较难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增加了国内企业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难度。

考虑到国际化是一个由政府部门、风电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过程,要解决上述问题,离不开各方携手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摈弃一味抢占市场的观念。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应秉承“合作第一,竞争第二”的原则,高质量开发好每一个海外项目,用良好的内部收益率和设备运行表现赢得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品牌的认可;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体现建设性,通过自己的投资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尽可能实现共赢。为此,行业协会有必要引导行业加强自律,进行有序竞争。企业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制定更加系统的“走出去”战略,将国际化渗透到更多环节中。

二是构建立体化风险防范体系。政府层面,可以依托驻外使领馆等渠道收集各国的风电市场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行业协会则应当通过加强与国外相关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对接、共同举办会议等,打破信息不对称。企业层面,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对拟投资国展开详细调研,全面考量各种风险;业务经营中,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三是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企业应主动利用法律、游说等多种工具,在当地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框架内主张自己的权益。我国政府则需要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为企业争取更多话语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行博弈,敦促相关国家按照世贸组织的自由市场基本规则公平行事。

四是加快国际多边互认体系建设。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2017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宣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成为IECRE认可的认证机构,并准许颁发IECRE证书。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推进这些工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我国从参与者向管理者和引导者转变,争取到全球治理制度建设权力。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布局。相关企业应当不断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获得关键技术等核心专利的能力,以此形成专利技术集群优势。同时,企业必须加强风电出口产品的专利侵权风险管理,并善于进行专利的全球化布局。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为我国风电产业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型,走向全面国际化提供了绝佳契机。我们应该深度拥抱“一带一路” 倡议,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更多地区的风能资源实现经济性开发,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猜你喜欢

走出去风电专利
专利
发明与专利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重齿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