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及其文化特征

2018-05-05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苯教普兰藏族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服饰,是这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目前正值我国进行文化大建设、大发展的盛世,对藏族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它可以了解藏族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及审美观念。尤其是很有必要通过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藏族服饰色彩、图案及装饰的象征意义。”[1]本文以西藏西部普兰地方独特的妇女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历史背景,考究相关历史传说、地名等,阐释孔雀河谷所特有的妇女传统服饰文化。

一、普兰地名及妇女传统服饰起源考察

服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据于重要地位。从“吃草木之食,衣禽兽之皮”的远古时期至今,人类服饰已发生过无数次的变化。关于藏族服饰,国内外众多学者作过专题研究,如国外学者海瑟·噶尔梅(1985)[2],国内学者王尧(1994)[3]和夏格旺堆(2007)[4]等。另外,其他学者的作品中也有反映藏族服饰文化的内容。但是,专门研究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论著比较少见。

阿里普兰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阿里普兰一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①访著名藏族学者土登彭措,采访人:扎西龙珠,译者:亚东·达瓦次仁.“阿里普兰一带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见拉巴次仁.西藏大学学报--藏学名家专访.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17.,有着丰厚浓郁的文化底蕴。随着西藏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开发,国内外的众多旅游开发商也把目光投向了阿里,挖掘阿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游客展现精彩纷呈的阿里文化,其中,就包括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文化。(见图1)

图1 普兰达拉克遗址前穿戴盛装的本土妇女

(一)普兰历史地名

阐述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从普兰的历史地名探源。因为服饰是一定环境的产物,能动地反映出它所属民族历史上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同时,思维方式的演变逐渐开辟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开始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来叙述人类能所触及的自然环境区域和物种,并加以命名,以便于区分和弄清自己所在的区域。据《西藏民俗》所述:“西藏的地名,大多是藏语。对西藏地名的理解是同民族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相联的,也是和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相联的,它们的原意和它们的存在形式是一样的。”[5]关于“普兰”一名的由来,目前学界仍存在争议,藏文也有多种拼写方式,从而也就出现不同含义的解释。以下结合文献资料,解读普兰地名的含义,这样便于客观地考证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涵义。

早期阿里文献史籍和口头表述中记载的普兰地名。如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的《太阳王系和月亮王系》一书中记载:“拉尊多吉森格的儿子赤扎西索南德统治了‘普兰’。”[6]《益西沃传记》也记载:“菩提大士--益西沃就出生在阿里三围之一的普兰”[7]除此之外,阿里藏医专家格隆·丹增旺扎主编的《阿里历史宝典》中记载:“‘普兰’,应用象雄文字来解释,‘普’是头部的意思,‘兰’是马的意思。”[8]有关普兰地名,笔者曾专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9]。以上历史地名考证,比较符合普兰地名的真实含义,因为它反映出了本土山水文化的内涵,并有可靠的文史资料记载。故而,对考察、研究普兰历史文化及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图2 普兰妇女穿戴的“宣服”

(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历史起源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查阅有关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资料后,发现众多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即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历史起源和象征意义与孔雀及孔雀河密切相关。但这些与史料文献和当地民间实地调查的结果不太吻合,尤其在象征意义上解释不通。如有些史料记载,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细、装饰典雅,但羔皮袍的面料以毛料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独具特色。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中,比较精美而独特的“宣服”最为出名,它与阿里西部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见图 2)

大多数学者认为,孔雀河源头形似孔雀,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美意留存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制作而流传至今,如杨清凡女士在《藏族服饰史》说:“妇女服饰风格最为独特,其模仿孔雀而成的‘孔雀’服饰为:头戴‘町玛’(棕蓝色彩线氆氇圆筒帽),耳饰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长约10厘米的长耳坠,以帽和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披白山羊皮‘吉巴’(披单),上镶带圆形花纹的粗氆氇条,象征孔雀背部,‘吉巴’周围镶嵌带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是为孔雀的两翼,‘吉巴’底部开为三叉,是孔雀的两羽,有的吉巴还缀以各色绸缎,风姿绚丽。”[10]这种解释看似合理,而且与拉达克阿吉寺壁画上穿戴孔雀服的当地“护法女神”颇为相似,但将这种护法女神穿戴的服饰与普兰妇女传统服饰进行实物对比,可以见出不同之处。当前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形状是否真的像一只孔雀,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普兰当地百姓大多不太认同这一观点。当地老人罗桑说:“传统上普兰传统妇女主要是在盛大的节庆上身着盛装,同时穿戴在跳起‘宣’()①“宣”()本意是且歌且舞,当地人认为是一起跳着才能唱的歌,并采用阿里地区文化局2008年成功申报“非遗”的称谓“宣”。同时“宣”舞主要发源于并流传札达、普兰和日土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结婚和接送贵宾时跳的一种舞蹈,是表示喜庆的舞蹈,其舞蹈队形呈圆圈、斜仙、龙摆尾,由办唱和鼓点,主要听敲鼓之节奏,跳时舞者手拿彩绸,在彩绸缠在膀子上,两头用手抓住,其步伐有“前走两步”“后撤一步”“双脚蹲起步”等,要求步伐稳而轻。舞的场合。据说这种歌舞源自古老的象雄文化,所有跳舞者都是新婚嫁来的女子,因此这种普兰传统妇女盛装具有‘宣切’()②“宣切”藏语音译,特指当地民间跳宣舞时穿戴传统服饰的意思。或‘帕切’()③“帕切”是藏语的音译,当地传统婚礼上新娘穿戴的服饰,通常称之为“帕贵”()。之称,而从未听说过‘孔雀服’之类的说法。”④罗桑采访记.罗桑(1936-),男,74岁,阿里普兰多油村民间艺人.采访时间:2010年9月23日;采访地点:阿里普兰多油村。

此外,少数学者的文章对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组成部位的称谓及命名也缺乏实地考察,如廖东凡先生在《藏地风俗》中写道:“这里保存和弘传了古老的吐蕃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吐蕃有一种古老的祭祀歌舞,称之为‘宣’,在卫藏地区已经失传,唯独在阿里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并在当地民间表演着。表演‘宣’舞时,男子一律穿古代武士戎装,女子身着氆氇长袍,内穿红、黄、蓝、绿、白五样颜色的衬衣,衣袖按照不同的颜色依次露在外面,身后披一件缎子披风,身前挂满了密密匝匝的珍宝珠串,大都是珊瑚、松石、蜜蜡、琥珀之类,短的垂到胸前,长的垂到膝盖。脖子上带一条三四寸的项链,项链也是珊瑚、松石等珠宝制作的,胸前挂两至三四个‘嘎乌’宝盒,大都金玉镂制。她们头上戴的珠冠,与拉萨和日喀则妇女的‘巴珠’不同,酷似隋唐时代的皇冠,额前垂下四五寸长的珠串端端地把眼睛和脸部遮住。据说,这是再现吐蕃时期妇女服饰的活化石。”[11]

廖东凡先生的描述,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且以古老的传统歌舞“宣”的表演服装为例,描述了服饰的组成构件和使用情况。但经过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廖先生的这一观点,也有存疑之处。首先,众多学者和民间艺人认为“宣”这种歌舞形态存在于象雄时期。尤其是雍仲苯教祖师敦巴辛饶米沃且时期,“宣”作为古老的歌舞,在宗教庆典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次,通过查阅苯教文献及实地考察发现,古老的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象雄时期,也就是早于吐蕃服饰。另外,笔者在翻阅藏文文献资料时,找到了与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相关的珍贵资料,如《米拉日巴传》中所述:“当尊者米拉日巴到达普兰吉堂时,有众多当地人围观,尊者言‘我等瑜伽行者想化斋’,随即人群中一位穿戴华丽服饰的姑娘问到:你等父母、亲戚是何人?”[12]虽然《米拉日巴传》中的记载,对这位普兰当地妇女传统服饰内容的描述言简意赅,但是可以看出普兰妇女传统服饰至少应有上千的历史,而且当时的服饰比较华丽。

另外,《更敦群培文集》第二集中记述:“阿里一带的妇女服饰跟安多地区非常相似,尤其背后披的斗篷和上面点缀的绿松石。”[13]这些文献也是研究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重要资料。

(三)普兰妇女传统服饰历史起源的田野考察

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等原因,使得服饰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根据田野调查,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不仅富有藏族服饰文化特色,而且与藏族的传统宗教文化息息相关。虽然目前很难从考古资料里搜集到有关普兰服饰的记录,而且从服饰的外观上很难断定这种服饰的具体年代,但是在普兰人民的民间传说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最初起源和结构都与藏民族原始的苯教有关。这种服饰通称为“罗刹女服饰”比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雍仲多吉老人就曾提及:“我是普兰县西德村的人,我自幼出家,在很多时候在夏陪林寺庙和西德寺见过穿戴普兰妇女传统盛装的场景,而且祖辈相传普兰传统妇女盛装是象雄时期的文化遗产,有‘罗刹女服饰’的象征意义。”①雍仲多吉采访记.雍仲多吉(1929-),男,西藏阿里普兰老僧人.采访时间:2010年9月24日。采访地点:普兰县西德村。在别的地区如拉达克和林芝地区关于传统妇女服饰也存在类似的说法。从饰品的形状看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珠冠和右肩所挎的装饰品形似月牙,这种服饰风格在吐蕃之前崇拜日月的苯教盛行时就已产生。另外,离普兰较近的一些地方,服饰上至今仍然留有苯教的象征物雍仲的符号,在扎达县措如苏吉村一带妇女服饰上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符号。这些都可以说明苯教文化对阿里妇女传统服饰的深刻影响。(见图3)相关专家推断:“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才征服了今阿里所在地古象雄,之前象雄所信仰的国教是苯教。”[14]通过服饰的外观符号来看,象雄文化已经渗透到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细节之中,苯教文化融合在服饰文化之中。一线文物调研工作员和考古学家认为:“迄今已知的西藏地区最早的服饰文化产生,可以上溯到距今四五千前的昌都卡若遗址。”[15]从这点上来看,普兰妇女服饰出现的时间应早于吐蕃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此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吐蕃时期服饰文化的影响。

图3 普兰祖孙妇女穿戴的传统服饰

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结构及其艺术特征

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是中华服饰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作为西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其色彩的浓淡、冷暖、强弱搭配能够使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普兰妇女穿戴完整的传统服饰时,(见图4)从前面看因挂满配饰而略显神秘,从后面看华丽富贵,从侧面看端庄健美。虽然配饰数量庞大,颜色纷繁,但是整体搭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色彩丰富饱满而和谐亮丽。红色珊瑚和白色银坠遮住普兰妇女美丽的古铜色面部,使其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感,红色珊瑚为主材的项圈与高原女人特有的红润肤色相衬。胸饰主要以黄金和白银所制的嘎乌和黄色蜜蜡为主,虽然中间配有其它颜色的宝石,如绿松石、珊瑚、玛瑙和天珠等,但是整体上的黄色刚好与深棕色的藏袍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深色的底色更能衬托出宝石的精美和艳丽。其它颜色的宝石如同画龙点睛,更能突出胸饰的整体美感。这些配饰静态时层层垂落,环环相扣,不仅具有整体的观赏性,而且每块配饰又镶嵌形状各异的宝石,雕有各种精美的祥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配饰在穿戴者缓慢从容的步态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如汩汩清泉在山岩间奔流激荡。随着“宣”的舞步飞扬,时展时收的披风,如同飞舞的彩蝶,红色的项圈和红色的藏靴上下呼应。五颜六色的袖子如同天上的彩虹,与艳丽的配饰相得益彰,尽显普兰传统妇女服饰的风华。这一切不仅反映普兰服饰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能体现当地人的审美水平。

图4 普兰妇女穿戴的多样性传统服饰

普兰服饰的象征性具体体现在色彩、纹样和饰品中。黑格尔曾指出:“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普兰女性饰品材质珍贵,都是金银珠宝,缝在以牛皮为外皮、用不同形状的红布作底衬的衣饰上,成为头饰、肩饰和围脖等。还有细长的红布或者红黑相间的羊毛线绑带。头饰和肩饰主要用不同形状的金银块和珠宝所制,其中白色珍珠、红色珊瑚、绿松石和贝壳珠子等用的较多,另有银珠和银链。围脖主要是红珊瑚所制,中间配有一些绿松石。耳饰有珍珠、红珊瑚、绿松石和形状各异的金子;胸饰以金制为主,配以红珊瑚、绿松石和金色珍珠;腰饰有白海螺、蜜蜡、珊瑚、贝壳珠、玛瑙等。如此缝制的五彩大褂象征着美丽的彩虹,它代表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象征着运气、福气和吉祥等,如同五彩经幡。另一种胸饰是“嘎乌”①“嘎乌”()作为饰品有三种功用,一是对服饰和人物形象起一种装饰作用;二是藏族人相信内置的佛像等圣物具有避邪作用;三是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主要由其内置物决定,因内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物质,使它有了某种实用功能。详见:增太加,浅析藏族佩饰“嘎乌”的造型及文化功能,引自罗桑开珠、周毛卡.红珊瑚与绿松石—藏族服饰论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322-323.即饰品以佛龛为主的项链,一般有三种,或有四种,但比较少见。其中椭圆形的叫“斯吉”②斯吉(),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上镶嵌的胸饰,形状为圆形。,圆形的叫“果果”③果果(),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上镶嵌的饰品名,圆形,用纯银打造。,方形叫“朱熹”④朱熹(),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上镶嵌的胸饰名称,方形,一般质地为金银。。

普兰妇女头饰顶部有一个很小的太阳形状的中间镶有绿松石的圆形装饰物,下边有象征月亮的金豆和半月形的绿松石。在印度学者艾哈默得·辛哈的旅行记《入藏四年》中记载:“从靠近鬓角毛毡的那部分起,在两边有半月形的布的垂片,用皮镶着边;它们从头发下穿过,遮住了耳朵。这个头型叫做佩亚科⑤这种服饰术语,与札达、日土等地的头饰名称相同。(Peyrak)。一个妇女的所有财富均浓缩在这之上。一个西藏人一眼从佩亚科的成本,估计出一个妇女的富裕程度。”[16]头饰的组成虽然很复杂,但是整体上错落有致,看着简单方便。头饰上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每块金银的形状各异,有梯形、方形、花瓣形、圆形、心形和六角形等,上面雕刻多姿的花纹,有莲花纹、梅花、水纹、云状纹、螺旋纹、宝瓶和金鱼等。

苯教符号“雍仲”⑥“雍仲”()是一种象征符号,在藏族文化中有“永恒不变”“坚不可摧”等含义,据传最初源自雍仲苯教。详见夏格旺堆,白伦·占堆“.雍仲”符号文化现象散论[J].西藏研究,2002(1):70-76.才让太,顿珠拉杰.苯教史纲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1):44-49.具有永恒不变之意,也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吉祥标志。普兰妇女戴的帽子上,“十字氆氇”上的十字是雍仲符号的简化符号,也是从雍仲符号演变而来。这个“十字”①十字纹藏语称“甲洛”()或“甲章”(),普兰当地民间普遍把各种形式的“十”字符用于服装、帽子、藏靴的装饰。这种图案均与藏族历史、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关联。另外,“十”字符号在阿里日土岩画中的“十”字的文化内涵有着一脉相承的说法。符在不同的底色衬托下,更加鲜明美艳,立体感特别强。帽子上每排十字符之间有四条蓝线相隔,每个帽子上有八排十字符图案,具有吉祥或荣华等含义。

著名藏族学者扎雅·罗丹西饶教授说:“象征这一传统何时何地流传于藏族文化中现在难以彻底考究,但从藏族文化的发展史来看,距今至少已有3900多年的历史。包括藏族文化的根源象雄文化在内,藏族文化的根基苯教文化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运用象征这一传统。”[17]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不少当地人也认为“十字”氆氇帽子和披风的装饰都是古老的象征符号。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见图5)“藏族是一个热爱生活、崇尚未来的民族,他们把这种理念和精神通过对服饰的装饰表现出来,可谓精神的物化、审美的物化。”[18]西方学者也认为:“人的一切修饰打扮的动机,就在于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不愿意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加以改变,并在这样改变上,刻下了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19]远古社会生产极为落后,人们对自然界所知甚少,对社会现象了解不深,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更是无法解释,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一切,认为天神控制着整个大自然,给人类带来吉凶祸福,对天神产生一种敬畏感,便向天神献祭祈祷,以求免灾得福,获得平安,从而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仪式和仪轨。在祭祀的场合穿戴特定的祭祀服饰来取悦神灵,以求神灵的庇护,服饰因而超越了实用功能的主体价值,具有了在原始信仰生活中的审美价值。

图5 普兰妇女穿戴的新年盛装

三、结语

一个民族的服饰体现了该民族的审美风格和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民族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文化是普兰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观念的物化,是形象化的愿望和意识,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形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用与审美、艺术与技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意识物化在美的形式中的升华。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在于其反映了一种特殊的藏民族气质、审美习俗以及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远远超过了其服饰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探讨普兰妇女传统服饰,对了解西藏西部普兰的历史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及其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罗桑开珠,周毛卡.红珊瑚与绿松石——藏族服饰论文集[G].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3.

[2] (法)海瑟·噶尔梅.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J].胡文和,译.西藏研究,1985(3).

[3] 王尧.西藏文史考信集(十九)·吐蕃饮馔服饰考[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4] 夏格旺堆,巴桑潘多.略述西藏传统的服饰习俗文化[J].西藏大学学报,2007(1).

[5] 杨辉麟.西藏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45.

[6] 古格·班智达扎巴尖参.太阳王系和月亮王系(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1):154.

[7] 扎巴尖赞.拉喇嘛沃传记(藏文版)[M].拉萨:百慈古籍出版社,2014:56.

[8] 革龙·丹增旺扎.阿里历史宝典(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174.

[9] 伍金加参.普兰地名略考[J].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6(4):150-157.

[10] 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01.

[11] 廖东凡.藏地风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5):26-27.

[12] 乳毕坚瑾.米拉日巴传及道歌(藏文版)[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369-370.

[13] 格顿群培.格顿群培论文集(藏文版)[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0:76.

[14] 顿珠拉杰.西藏苯教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56.

[15] 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45.

[16] 艾哈默得·辛哈.入藏四年[M].周翔翼,译.徐百永,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57.

[17] 扎雅·罗丹西饶.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1):3.

[18] 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92.

[19]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39.

猜你喜欢

苯教普兰藏族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