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建构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2018-05-05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志华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公信力干部队伍

◇ 文/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志华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而基层组织干部则是基层极其重要的组织力量,是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最终宣传者与实施者,对于基层建设乃至整个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整体事业布局中具有战略意义,而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公信力建构则是主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前提。

一、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建构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

基层兴则国家兴;基层组织强,则整个党强。反之,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纵观我党的治理框架,从来都是上下联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一般与特殊、顶层与首创、号召与执行的逻辑统一。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①诚然,“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超大社会中,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十分关键。”②“在西方国家,虽然一般没有这个意义上的基层政党组织,但是在选举时,组织的力量一直渗透到每一个选区,对大部分人发生作用。在平常则有党的骨干和积极分子掌握社会的权利和分配社会的资源。”③由此可以看出,党的基层组织既发挥着“矛盾不上推,不下移”的调节疏导作用,降低了大量的司法成本;又释放着巨大的政治动员力量,保证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进而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框架中具有深远的战略地位。

在基层群众眼里,基层组织干部的形象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组织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官”。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组织干部好,即党和政府好;反之,基层组织及其干部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疑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与威望,甚至危及党的执政根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信赖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因而,公信力是群众对基层组织干部最大的奖赏,是基层组织及其干部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有效基础。因此,公信力建构应成为基层组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取向,进而贯穿于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

二、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建构的路径探索与实施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研究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④包括公信力建设在内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是抽象的,而应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时代特征与自身内在规定性,将基层组织建设全面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同理,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建设也应结合新时代基层建设的背景,提高政治站位,突出思想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在服务大局与建设自身的有效互动中把握规律,不断开拓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新境界。

(一)塑造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应推崇平民情怀

“平民情怀”是亲民、忧民、爱民的情感,它贯穿着党的宗旨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的体现。由于基层组织干部处于最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实施力量,因此,“如何赢得群众的信赖与好感,进而如何顺利开展基层工作”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基层情感问题。

1.基层组织干部如何看待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⑤基层组织干部只有正确定位自身和群众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少数基层组织干部精神不振、办事拖沓、官气十足、颐指气使、多吃多占甚至横行乡里,从根本上来讲,都是没有摆正自己和群众的位置,以致在感情上与群众格格不入,在精神上与党性貌合神离,在行为上与规矩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看待群众”成为基层组织干部是否具备平民情怀的前提。

2.基层组织干部如何结交群众。基层组织班子成员的大部分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是能得到群众认可的,但仍然有不少基层组织干部官僚意识浓厚,在业务操作上“看人下菜碟”,不善于或不乐于结交普通群众,进而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极大地寒了基层群众的心,乃至引发群众严重不满。更有甚者,“有的基层组织面对不良势力甚至地方恶势力,不仅不能有力斗争,反而被他们控制。”⑥诚然,“基层组织干部结交什么人”不仅仅是一个交往问题,更是一个立场问题,乃至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基层组织干部的官小权却不小,他们掌握着基层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分配权力,他们的交往圈子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处理基层一系列事物时的态度和方向。因此,“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部分基层组织干部的观念中还不甚清楚,“基层组织干部结交什么人”是他们能否具备平民情怀的关键。

3.基层组织干部如何团结群众。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基层村官发出这样的提问。在现实中,部分基层组织干部时常感到疑惑,认为自己工作做了不少,也不存在廉洁问题,为何总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究其原因,还是服务基层的情商不够,这种情商不是暂时的、表面的和技巧性的东西,而是长久的、内心的和朴素的情感,是平民情怀的具体内涵。有了这样的情商,做基层工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你与群众将心比心,群众才会和你以心换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基层组织干部在处理复杂的基层事物中能够不断得到群众的信任和好感,进而大大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威信;而一部分却总是工作被动,问题处理越多,受到的非议和误解也越多”的现实原因。

(二)塑造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应打牢作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⑦基层组织干部直面群众,他们时刻处于群众的关注当中,因此基层组织干部的作风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1.基层组织干部如何体现细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⑧基层组织干部时刻处于群众身边,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检验基层干部的作风?“接待群众的态度是热情的还是生硬的”可以检验作风;“是否赌博酗酒”可以检验作风;“是否吃喝卡要”可以检验作风。总之,作风无小事,处处显作风。观察现实,细节上一以贯之地坚持原则的基层组织干部在工作中往往是真诚的、扎实的和主动的;反之,必然是浮夸的、机巧的和被动的。因此,“抓小抓细”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原则,它对于监督教育基层组织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2.基层组织干部如何维护形象。形象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明理、诚信、文明的良好形象不仅可以展现基层组织干部的“精气神”,更是他们接触群众的一张明信片。由于基层组织干部文化层次总体不高,接触到的先进理念较少,再加之地域、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存在庸、散、懒等习气。这不仅限制基层组织干部个人的发展,也容易导致群众的不信任感,从根本上说,会影响整个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作风修养。因此,“如何维护基层组织干部的形象”应放到整个基层干部作风与公信力建设的高度加以考虑。

3.基层组织干部如何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⑨同理,评价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必然从班子及成员的言行举止中观察,他们作风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群众对其本人,甚至对整个基层班子的看法。某些基层组织干部由于自身存在作风问题,导致腰杆挺不直和说话没底气,既不敢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也不敢与歪风邪气作斗争,致使基层班子威信一落千丈,极大地引发群众的不信任感。相反,有些基层组织干部由于自身作风过硬,因而在工作中就敢于碰硬。他们“软的不欺,硬的不怕”,勇于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在一系列基层事物的持续处理中不断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基层组织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基层组织干部及其班子取信于民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三)塑造基层干部队伍公信力应树立作为意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都需要基层组织干部的宣传、组织和实施。但是,少数基层组织干部一心忙着上级部门交待的“大事”,对群众的“小事”不顾不问,即群众所反映的“能推就推”“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报上去了,批不批不关我们的事”;少数基层组织干部对现存的各种矛盾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严重缺乏“将基层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的主动意识,以致积存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矛盾与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少数基层干部不敢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基层事物缺乏策略与方法,进而导致“躲群众、怕群众”乃至引起一系列干群矛盾,更有甚者,将党和群众对立起来,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部分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几十年,存在着严重的“怠政”情绪,从而导致整个村居建设进展很小,有的甚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不作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还是担当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党性问题。“不作为”不仅仅止于资源的闲置与机遇的丧失,如果任其发展,也很可能会引起作风和廉洁问题。而在现实中,某些“混日子”“卸担子”“占位子”“磨洋工”的基层组织干部却年年评议为“合格”以上,有的甚至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相当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基层干部不为、不勤、不廉和官僚作风,极大地损害了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和战斗力,使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工作大打折扣。

广大基层组织干部一方面要发挥接近一线群众的优势,总结出正确、合理、可行的参考意见,做好上级组织的参谋;另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至每一名群众。总之,广大基层组织干部要发挥好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将完成上级的任务与为群众办实事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主动作为”意识,要坚决做到敢于负责、勇于负责,不怕事、不躲事;要懂谋划、会规划,善于将现实、政策、长远统一起来,努力为村民谋利益;要知下情、重调研,充分利用与村民谈心、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现场办公等机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在基层工作的开展中不断获得群众的信任与好感。

(四)塑造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应紧绷原则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⑩惩治“微腐败”是“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微腐败”的政治影响不亚于“巨腐”;另一方面,“微腐败”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它很可能发展成“小贪巨腐”。因此,“将基层反腐败的端口前移”将成为基层组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私心”是引发微腐败的顽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⑾“私心”历来是引发基层矛盾的根子,因此,广大基层组织干部要“公”字当头,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原则”意识与“程序”理念,在土地征用与流转、住房拆迁、宅基地分配、最低生活保障申报、低收入评定、危房改造、征兵入伍和推优入党等一系列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增强基层班子的威信,从而更好地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两包烟、一瓶酒、一顿饭”等小恩小惠可以让一名干部的原则底线荡然无存,因此,一方面,基层组织干部要将“原则”底线绷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始终保持基层组织干部的操守。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教育要全面压实到基层,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成为基层组织干部预防腐败的常态,让党的作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

2.监督管理是基层组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监督也是一种教育,“从严治党”的一切标准同样适用于对基层组织干部的监督。首先,要加强党组织、监督委员会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的同级监督,将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责任切实落实到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特别要加强同级监督委员会的设置,绝不允许出现同级监督机制“空转”或“零工作”状态。其次,要发挥上下联动效应,即要加强上级党委和纪检组织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监督。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信任更不等于放任。上级组织要将爱护基层组织干部与严格基层组织干部、任用基层组织干部与监督基层组织干部统一起来,建立及时、严肃、有效的针对基层组织干部的谈话、质询和问责机制,切实加强对下一级监督委员会的领导与指导,尝试将基层组织干部全面纳入党政监察体系的机制。再者,相关组织部门应及时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干部“能上也能下”的考核淘汰机制,杜绝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基层组织干部任职实际终身化”倾向,努力从选人用人机制上压实基层组织干部的监管责任。

3.组织生活是基层组织干部预防腐败的具体抓手。基层组织干部是党员,他们理应纳入基层组织生活的范畴。一方面,要将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党员评议”“党务公开”等基本制度抓严抓实,用基层组织制度的力量筑牢他们的思想防线。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内部成员的日常约束,任何成员都没有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权力,要强调组织集体的影响,而不能突出个别成员的权威。总之,严肃、规范、常态的基层组织生活是预防“微腐败”的一种长效机制,是基层组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是降低“微腐败”增量以及防止“巨腐”风险的有效措施。

三、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建构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的打造,很大程度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在党内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政治建设站位的视角将教育、查找、整改、问责有机统一起来,取得了“不断取信于民”的成效,对于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公信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党建、扶贫、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论断,为我们新时代加强基层组织及其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与行动指南。

广大基层组织干部以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为导向,着力增强“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并以学习、领会和践行十九大会议的精神为契机,在时代要求、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群众需求中找到开展基层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与落脚点。在解决基层问题时,特别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和政府的决策与基层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善始善终,善作善为,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信任感与获得感,以实际行动获得群众对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肯定、支持与拥护,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基层组织应有的担当。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51.

②王沪宁.政治的人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1.

③王沪宁.政治的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2.

④习近平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51-52.

⑤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7.

⑥王沪宁.政治的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70.

⑦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5—6.

⑧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1.

⑨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4.

⑩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3—194.

⑾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6.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公信力干部队伍
珍惜“主动干”干部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基层组织如何直面乡村现实?——以蒲城县椿林镇为样本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功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发挥好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履职作用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如何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陕西致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的基层组织
邓小平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