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2018-05-05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彭冰琪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一带一路经济

◇ 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彭冰琪

我国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始于1983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内陆边境线上对外贸易点的设立,促使一批沿边城市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和深化对外开发提供了宝贵契机。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朝着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方向发展。

一、民族地区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力图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开展合作,构建均衡、包容、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覆盖和实施区域,“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产能合作、产业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也推动了民族地区扶贫、减贫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从地理空间的视角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的三大经济轴及其辐射的经济空间,穿越了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及贵州、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这里分布着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藏、羌、彝等众多的民族人口,其所辐射的地域范围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的民族地区。

“一带一路”战略在深化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同时,有效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的开放开发。新疆,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文化科教和商贸物流中心,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宁夏,凭借其突出的人文优势资源,有效建构了面向南亚、中亚、西亚的物流运输通道和商贸物流中心等,积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内蒙古,凭借其联通蒙古国,接壤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向北延伸,建立起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和交往平台。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缘优势,打通了通向东盟的交往通道,促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黔、滇、桂三省形成了面向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经济辐射中心,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对外交往与经济发展。

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局限性

民族地区依据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途径,然而,民族地区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省区对外开放的局限性,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是保证少数民族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①

(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民族地区的开放发展

一方面,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民族地区的多数区域,地广人稀, 自然条件恶劣, 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在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后,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保留着较原始的生产耕作方式。2016年,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内蒙古9.0%、广西15.3%、宁夏7.6%、新疆17.1%、西藏10.1%、青海8.6%、云南14.8%、贵州15.7%。而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北京0.5%、上海的0.3%、江苏5.3%、浙江4.2%、广东4.6%。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要远高于发达地区。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内蒙古搭乘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经济飞速发展,造就了“内蒙古奇迹”,其中对经济贡献值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崛起。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现代化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导,能源、机械、钢铁、建材行业占内蒙古重工业总产出的一半以上,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蒙古经济运行的状况。纺织、服装、食品行业占内蒙古轻工业生产的近半数,是内蒙古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内蒙古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虽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速度惊人,但相较于发达地区,差距依旧显著。2016年内蒙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7元;广西18305元;贵州15121元;云南16720元;西藏13639元;青海17302元;宁夏18832元;新疆18354元。②而同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0.98元。③从数据可以直观看出,除内蒙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他民族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水平。民族地区的居民购买力及富裕程度均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进出口总额”指标,直观显示出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反映着该地区参与世界经济的活跃程度。2016年,民族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9%,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表1 民族地区货物进出口详情(2016年)④单位:(千美元)

(三)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较差

表2 民族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16年)⑤

民族地区在合理利用外资方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据2016年民族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显示,内蒙古全年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0.8%;广西0.9%;宁夏、新疆0.2%;西藏0.04%;青海0.1%;云南0.6%;贵州0.5%。民族地区的外商投资总金额为169683百万美元,相比较全国的5124007.83百万美元,民族地区仅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3.3%。民族地区的外资依存度低,利用外资的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对外开放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族地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任务迫在眉急。

其次,在直接利用外资项目中,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跨国公司、企业进入民族地区的数量还很少,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形式较为单一,能够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提升民族地区经济质量的项目更是凤毛麟角。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民族地区现有的利用外资方式与国际资本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将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外资对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

第三,民族地区对外经济的竞争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民族地区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出口商品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其中资源性商品出口比例较大,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民族地区的贸易企业多是资源型的粗放经营模式,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差。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民族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道阻且长。另外,民族地区以“边贸”为主要贸易形式,但由于周边基本上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协同发展能力有限,发展的局限性较大。

(四)思想观念落后,人文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长期封闭,造成信息的闭塞不通畅,使得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特别是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教育基础的落后导致人才培养难度加大,特别是对外开放和经济交往中亟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直接制约和阻碍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的步伐。民族地区聚居着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拥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民间风俗、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这些人文资源都是弥足珍贵的。但是,资源的价值只有在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才会实现,如果一味的封闭保护,是不可能真正体现其经济和文化价值的。

三、“双向开放”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双边和区域性合作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坚持民族地区向东开放的同时,加大向西开放力度,构筑向东和向西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选择“双向开放”战略,在经济上运行“双向大循环”,是民族地区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实现贸易双赢、确保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培育民族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⑥

双向开放,是指民族地区向国外和国内同时开放,不仅对国外开放,还要对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国内其他地区开放,当然也要有民族地区间的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开放,还要在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开放。“双向大循环”:由于实行了双向开放政策,一方面,技术设备、人才资金从国内国际两个方向涌进;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又向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输出。在经济运行上就不再是单一面向国外的,而是双向性的,即“双向大循环”。⑦

具体来说,在国内,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从东部地区和中部较发达地区获取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同时将当地的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向东部、中部地区输送;对国外,通过沿边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等同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经济开发协议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一)民族地区构建向西开放格局

1、西南民族地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尽快推动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渝”、“北部湾经济区”、“南贵昆”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和境外加工装配业务等。贵州省充分依靠展会、博览会衍生出更多的“产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第一手外贸订单和直接投资客户,以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⑧

广西与西南地区具有较强的产业开发互补优势,且近年来二者间的通达性增强,广西环北部湾地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联合西南民族地区,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技术流”的畅通,共同发展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广西乃至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在国际合作方面,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东盟各国,既陆地相连,又海洋相通,推动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不断建立合作,持续扩大投资。农、工、能源等领域,广西与东盟互补性较强,合作空间广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亚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广西对外贸易总额中对东盟贸易额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优越的地理位置、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等优势使广西既是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平台,又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和枢纽。

云南已初步构建起以昆明为中心,沿边、沿线、沿江展开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东盟已成为云南省最密切的贸易合作伙伴。目前,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已全部签署“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客货运输便利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始向纵深发展,该协定使得六国间跨境客货运输将逐步享受到交通、海关、质检和边检部门在口岸实施的单一窗口和一站式联检服务,获得最大程度的运输便利。⑨除此之外,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日趋密切,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唯一多边次区域合作机制。2013年开始,“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促进中国—南亚全面合作与发展”为宗旨,以“相互开放、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主题,举办文化交流、投资合作等形式的活动,构筑南亚与我国之间的通道和桥梁,这也为云南参与国际区域间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⑩

2、宁夏向西搭建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通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阿贸易呈现出总额快速增长,贸易互补性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双向投资持续增长等特点。宁夏,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从中阿经贸关系的特点出发,加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意义深刻。⑾2010年5月开始,宁夏每年定期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旨在加强同中东阿拉伯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往来。中阿经贸论坛,不但增加了民族地区对外区域合作的新内容, 而且也为宁夏发展对外经济与贸易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宁夏加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外,中阿经贸论坛搭建了民族地区对外的全方位开放与交流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宁夏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多种资源开展经贸交流,而且更有利于民族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地区乃至我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⑿

3、青海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始终徘徊于国家开放格局中的末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方面,青海与中亚国家的空间距离较近,具有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与中亚国家具有较强的共通性,具有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族优势。”⒀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青海向西开放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⒁

(二)民族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新机遇

首先,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华南协作条件便利,是承接华南地区产业转移的首要选择。因此,积极吸纳华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凭借广西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形成高效益的特色经济,推动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进程。

其次,贵州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加强与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市、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间合作。贵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有序地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合理选择产业项目,发展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提升资源加工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塑造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⒂

最后,内陆民族地区扩大向东部沿海开发的契机——沿江、沿线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开放战略的实施,大大缩短了内陆民族地区与东部乃至国际市场的距离。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铁路线两侧聚居的少数民族,也因该开放战略的实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互补关系越来越紧密,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⒃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战略,不但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而且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及全国经济的增长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①韦胜强,《试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政治),第2010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016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016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016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016版。

⑥李竹青、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⑦李竹青、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⑧魏琴、舒贵辉,《贵州省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4月第29卷第7期。

⑨杜琼,《云南对外开放格局变化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1-25。

⑩杜琼,《云南对外开放格局变化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1-25。

⑾“中阿合作战略研究”课题组《中阿经贸关系的特点与宁夏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宁夏党校学报,2011年7月第13卷第4期。

⑿孙俊萍,《中阿经贸论坛与宁夏对外开放》,回族研究,2010年第4期。

⒀苏海红、丁忠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打造向西开放性经济升级版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⒁苏海红、丁忠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打造向西开放性经济升级版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⒂魏琴、舒贵辉,《贵州省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4-10。

⒃姜凌、郑晓幸、文大会《对内对外双开放加速内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与改革,1995年7月001。

猜你喜欢

民族一带一路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