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 志 智 并扶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2018-05-05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李 伟
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郑洪学赴鲜光嘎查调研
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郑洪学听取嘎查党支部汇报扶贫情况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景华在鲜光嘎查召开精准扶贫推进会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银利民赴鲜光嘎查调研
去年年底,我跟随学院银利民副院长一行来到学院帮扶点兴安盟扎赉特旗。漫步音德尔镇鲜光嘎查,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白桦树骄傲地挺着胸,昂着头,骄傲地看着脚下枯黄的小草,小草却不理这些,默默无闻地等待春天的到来。大棚里果蔬飘香,辣椒挂满枝头,西红柿在蓄力生长,无公害蔬菜茁壮成长。新建的道路平坦宽阔,新挖的沟渠河水清澈,新建的朝鲜风格民俗村干净规整。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正在崛起的现代农业,让我耳目一新。
一、高起点布局扶贫工作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一场集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正在鲜光嘎查打响。鲜光嘎查是一个朝鲜族聚居村,我院于2011年4月起帮扶该村。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郑洪学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措施,深入基层就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把推进精准扶贫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
二、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安居才能乐业,我院实施打造民俗村,改善村容村貌行动。改造危房7户,投入5万元建设广场,6万元建设景观大道,建成一栋5.5米高、4500平米使用面积的朝鲜风格临街门市,完成了村委会主体建设工作,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和卫生室,参与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3000米。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扩大了商业圈规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活动场所,改善医疗条件,方便群众出行。
扶贫要扶志,“输血”更要“造血”。通过专家实地调研,我院为鲜光嘎查制定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投入6万元帮助鲜光嘎查制定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可行性报告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书,并申请5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已建成的民俗村设施发展旅游业。
脱贫大计,教育为本,扶智才是根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我们既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作用,又要开展实用技能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激发人们在脱贫攻坚中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造血”功能。同时,发掘和培育农村具有开拓精神、头脑灵活的农村能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带动贫困户转变观点、共同致富。2016年和2017年我院为音德尔镇举办了3期精准扶贫培训班,增强当地镇村干部扶贫工作理论基础,增强群众脱贫信心。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农村,一人得病、全家贫困的现象突出,截止的2017年底,鲜光嘎查的精准扶贫户还有5户13人,全部为老人和残疾重病人员,为鼓励他们早日脱贫,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嘎查困难家庭进行结对帮扶。积极鼓励他们发展庭院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同时组织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民主党派医疗专家深入到帮扶点开展义诊送药活动,将2万元药品免费发放到村民手中。
自2011年鲜光嘎查确定为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的帮扶点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驻村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在鲜光嘎查党支部的带领下,嘎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正在信心满满怀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