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思维对比与翻译

2018-05-04李辉雄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摘要】余秋雨的《上海人》一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代表性,把上海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本文从句式差异处理,修辞差异处理,思维差异处理来分析《上海人》英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讨论,并用例子分析如何在翻译时既要意合又要兼顾形合。

【关键词】上海人;汉英思维对比;文化翻译

【作者简介】李辉雄,上海师范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经济与贸易系。

一、背景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作用越显突出。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更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用世界的语言传扬开去。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其历史,文化,上海人性格特征等很值得译成英文向国外传播上海及中国的文化。

余秋雨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对中华文化有身体力行的考察和研究,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具有代表性。地处上海,我对上海文化与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的一篇文章《上海人》为例,把上海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性格翻译成英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句式差异处理

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结构特点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連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paratactic)。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

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句子结构错综复杂,一环套一环,即运用各种有形的手段将句法成分连接成一个逻辑形式非常严密的整体,就是平常说的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重视辩证思维,语言形式受意念引导,逻辑常常在字里行间,句子与句子的联系没有英语那种形式上的完美,即汉语句子结构往往很松散,就是平常说的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做汉英翻译时,一定要理解原文,分析,拆解原文意思,并重新组合,把它转化成有逻辑性,结构性的英语语言。举例如下:

原文:他们(上海人)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行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

译文:Their cultural rules and patterns of life are latently encoded inside, which is a complete and unique set of mentality. Given a positive name, it would be called “Shanghai culture”.

分析:从原文例句就可以看出来。“有”,“形成”,“说得”,“称之”,四个动词间逻辑关系不太紧凑,而且像“心照不宣”“心理文化方式” “说得响亮”“上海文明”等词的意义是模糊的。因此要把原文转化成有逻辑结构的英文句式和准确性的语言,要拆分和重新组合句子。“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可以理解为cultural rules and patterns of life,“心照不宣” 把它的意思显化,就是latently encoded inside,中文是主动句,换成英文时改用被动句较好,除了强调外,方便形成树形结构,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形成了……”可以作为定语从句,用which is…来代替作为主句的主语。“一整套”可以用set of,“心理文化方式”较为抽象,可以用mentality来概括即可。“说得响亮一点”可以另起成句,但意思不容易理解和显化。先理解原文句子,意思是“给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 given a positive name。“上海文明”如果翻译为 “Shanghai Civilization”当然放大原文含义了,因为civilization一般用在四大文明当中。可以把它含义缩小,理解为上海文化(Shanghai Culture) 较好。

三、思维差异处理

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精确的翻译源自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理解中英的思维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英语思维偏向于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属于低语境语言;与此相反,中文思维直偏向零散,强调具象性和直观性。以下准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隐性思维与显性思维。中文语言是隐性的,文化是高语境的,很多潜在的含义隐藏在语境和字里行间。英文则是显性的,是低语境的。有时候需要在译文中来补充说明其含义。请看以下例子。

原文:上海人出手不大方,宴会桌上喝不了几杯酒,与他们洽谈点什么却要多动几分脑筋,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即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

译文:Not being generous,they are susceptible to few glasses of wine at banquets. When holding a talk with them,attentive efforts should be bothered to apprehend their sophisticated thoughts. What is really disappointing and awkward is to visit their houses. The crushing space feels uneasy but the layout is exquisitely designed. Such kind of friends will make you too exhausted to be accompanied with.

分析:先理解原文。“出手不大方”就是不够慷慨,not generous 简单到位。“喝不了几杯酒”的含义是不胜酒杯,稍喝点酒就会醉了。如果用动词直译,显然突出不了这种效果。为了表现其形象性,我用了形容词组 be susceptible to few glasses of wine,那种承受不醉意,昏昏欲醉的形象顿生。“多动几分脑筋”不是智力上的思考,而是需要多花费心思,即是attentive efforts,再加上动词be bothered to 的感情色彩,就更加准确了。我补充了sophisticated 来修饰thoughts,目的是强调和突出上海人的精明和练达。“要命”当然不是kill somebody,而是深感失望和别扭,用disappointing and awkward 来形容,比较符合当时那人的心理状态。“拥挤不堪”指的是房屋空间太拥挤和不舒服,用crushing 来修饰space 很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处处讲究”主语是房间的布局(layout)很讲究和花心思设计,感情色彩是赞扬性的,因此可以用 The layout is exquisitely designed. “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饱含了作者的不满。就是说跟他们交朋友(be accompanied with)太过疲惫了,用too exhausted to be 的句式就能反映出来。而且恰到好处。

2.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一般来说,英语语言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语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如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了不少的抽象的汉语词语和句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把抽象含义的中文具体化,转化成意义清晰易懂的英语词句。

原文:本于这种个体自立的观念,上海的科学文化往往具有新鲜性和独创性;但是,也正是这种观念的低层次呈现,上海又常常构不成群体性合力,许多可喜的创造和观念显得比较单薄。

译文:Due to the ideas for self-reliance,Shanghai science and culture is original in novelty. However,Shanghai is off the collaborative influence,and many creative ideas have not a national impact.

分析:一般来说,中文语言是具象的,可观可感。而英文语言是抽象的。但此时,原语是中文,“构不成群体性合力”属于抽象词语,英语作为译出语一定要易懂,不能太玄乎。首先要理解抽象语的含义。“构不成群体性合力”是说上海人强调个体自立,会忽视了集体力量(collaborative) 的重要性。“合力” 作為一种影响力(influence)会更加易懂。因此可以理解为off the collaborative influence。“观念单薄”当然不是 thin ideas,此处的单薄是说集体的影响力(impact) 在全国来说比较小,就是have not a national impact。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4]爱德华·霍尔.何道宽,译.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9]刘小玲.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 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语言与翻译,2006(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