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8-05-04霍高宏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黑粉病斑病病株

霍高宏

常见的玉米病害有丝黑穗病、黑粉病、大小斑病、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等,本文重点介绍这五种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和发病规律,并提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

1.1 症状识别: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主要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1.2 发病规律: 本病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

1.3 防治措施:(1)选用品种:因玉米倒茬困难,选择种植抗病性较强优良品种是最有效的措施,淘汰种植感病品种;(2)拔除病株:在玉米抽穗后,及早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3)农业措施:同其它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 玉米黑粉病(俗称“瘤黑粉病”)

2.1 症状识别: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产生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病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发病多在穗顶形成病瘤,病瘤较大,常突破包叶而外露,为长角状或不规则形,通常仅个别小花受害长瘤,未侵染的仍可正常结实,整个果穗变成病瘤的情况也有所见。

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體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2.3 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3)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生长期注意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3 玉米大小斑病(俗称“玉米斑病”)

3.1 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3.2 发病规律: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3.3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2)农业措施: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这是减少初侵染源的重要措施。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3)药剂防治: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天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喷药,以后间隔7天~10天喷药1次,连喷2次~3次。

4 玉米茎基腐病(俗称“青枯病”)

4.1 症状识别: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主要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该病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

4.2 发病规律: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绿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

4.3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密植,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2)实行轮作倒茬,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以减少土壤茵源;(3)种子处理:播种前用 25% 三唑酮以种子质量 0.3% 的药量拌种,2% 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质量 0.4% 的药量拌种, 有良好防效。

5 玉米穗腐病(俗称“烂头病”)

5.1 发病症状:玉米穗腐病是为害玉米比较严重的一种常见病害,一般在收获期才被发现,当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病严重,轻者果穗顶部发生穗腐,重者可扩展到全部果穗,受害部位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白絮状或绒状,果穗松软,穗轴黑褐色,髓部浅黄色或粉红色,折断露出维管束组织。

5.2 发病规律:玉米穗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等近多种霉菌侵染引起。其中由于曲霉菌侵染会产生一种叫黄曲霉素的毒素,这种毒素对人和畜禽产生毒害作用,会引起人和畜禽的中毒。

5.3 防治措施:(1)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自然较少染病;(2)播种前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优选,选用籽粒饱满,粒重较大,色泽纯正的包衣种子,起到保种促苗的作用;(3)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是加强肥水、中耕、除草的田间管理,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长,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切断病菌的寄宿条件。

猜你喜欢

黑粉病斑病病株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小斑病发生的影响
2009年新洲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