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洲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0-08-15周文娟朱盛兰郑恩林陈天松
周文娟 朱盛兰 郑恩林 陈天松
(武汉市新洲区植保站,新洲 430400)
2009年新洲区油菜种植面积 2.8万 hm2,其中水田 1.7万 hm2,旱地 1.1万 hm2,主要品种为中双9号、10号,华杂系列、中油杂系列和 821等品种。油菜菌核病综合为 4级发生,局部 5级发生,具有子囊盘萌发早、数量大、田间发生程度较重的特点,全区发生面积 2.8万 hm2,累计防治面积 6.3万 hm2,我们做到了早发现、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压前控后”、“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将油菜菌核病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现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如下:
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
1.1 子囊盘的萌发比常年偏早
偏早 10~15d。子囊盘的萌发盛期 2月20日至 3月8日,2月23~24日全区大面积多点调查,旱地连作田 5~10个 /m2,水田连作田 2~6个/m2,加权平均 5.48/m2,是常年同期的 4.8倍;3月6日查,子囊盘 2.1个 /m2~8.0个 /m2,平均 3.42个/m2,是常年同期的 2.7倍(常年同期子囊盘的萌发盛期在 3月上旬)。
1.2 田间发病比常年偏早
偏早 10~15d。2月17~18日田间零星见病,叶发病盛期 2月底至 3月上旬。2月23~24日查,早发田叶发病株率 3%~7%,平均 5.2%;2月27日查,叶发病株率 3%~15%,平均 6.9%;3月9日查,叶发病株率 8%~32%,平均 16.5%。茎发病盛期 3月上旬末至 4月初(迟发田至 4月上旬)。3月16日查,病株率 0.5~8%,平均 4.6%;3月19日查,病株率 2%~12%,平均 8.5%;3月23~24日查,病株率 3%~18%,平均 10.7%。
1.3 水田、油菜发病重于旱地油菜
2009年油菜菌核病普遍发生,水田连作田和地势较低、渍水较重的田块发病尤为严重。5月4~7日全区大面积定局调查,未用药区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水田油菜平均茎病株率 12.1%,平均枝病株率 41.4%,平均茎枝病株率 31.2%,合计平均病株率 84.4%,平均枝病率 61.5%。平均病指 45.6;旱地油菜平均茎病株率 9.1%,平均枝病株率 32.7%,平均茎枝病株率 15.3%。合计平均病株率 57.1%,平均枝病率 48.2%,平均病指 38.8,水田油菜比旱地油菜各项指标分别高 3.0%、15.9%、8.4%、27.3%、13.3%、6.8。用药区油菜菌核病中等偏重发生。水田油菜平均茎病株率 3.7%,平均枝病株率 20.4%,平均茎枝病株率 22.2%,合计平均病株率 46.3%,平均枝病率 17.3%。平均病指 23.2;旱地油菜平均茎病株率 2.0%,平均枝病株率 7.9%,平均茎枝病株率 15.8%。合计平均病株率 25.7%,平均枝病率 6.4%,平均病指 11.6,水田油菜比旱地油菜各项指标分别高 1.7%、6.4%、12.5%、20.6%、10.9%、11.6。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菌源量大
2008年油菜菌核病呈 5级发生程度,发生面积2.8万 hm2,且水田油菜重于旱地油菜,田间积累了大量的菌源。
2.2 气候原因
2009年1月~2月上旬平均气温 5.2℃,比常年偏高 1.4℃,降雨 26.6mm,比常年偏少 25.8mm,且雨日13d,这种气温偏高、雨量偏少且较集中的气候极有利于菌核的存活和提早萌发;2月中下旬至 3月上旬的平均气温 8.4℃,比常年偏高 1.3℃,降雨107.8mm,比常年偏多 40.5mm,且雨日长达 18d之久,这种气温偏高,雨日、雨量偏多的气候极有利于子囊盘的萌发和子囊孢子的侵入,增加了油菜菌核病再次侵染的机会;3月中下旬至 4月上旬平均温度 13.8℃,比常年偏高 2℃,降雨 57.9mm,比常年偏少 40mm,且雨日仅 12d,这种气温偏高,雨水偏少且较集中的气候不利于油菜菌核病茎发病,因此尽管2009年子囊盘田间实发量比 2008年重,但为害损失比 2008年轻,这是其中较主要的原因之一。
2.3 2009年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工作做到了早发现、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
根据去冬今春气温较高、雨水较少这一气候特点,区植保站工作人员高度警惕,春节一过就深入田间,密切关注子囊盘萌发情况,准确分析,于 2月24日就发了油菜菌核病防治警报,引起了区农业局、区委、区政府及各街、镇场领导的高度重视,层层把关,签订责任状,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工作落到实处。
2.4 农民防治油菜菌核病经验丰富,水平高,物质准备充足且效果好。于油菜开花期普遍用药 1~2次,同时配以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和结实率;并将病叶、老叶、黄叶摘除,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田间再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