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现状及展望”的调研报告
2018-05-04刘书雅
刘书雅
摘要:我国现阶段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受文化的制约,我们的传统耕作习惯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弭。农业生产的管理大部分依然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我国从2000年开始酝酿农业改革方案,历经试点和全面推广三个发展阶段,直至2006年全面废止《农业税条例》停止征收农业税,而且学习了部分先进国家的经验,开始实施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
关键词:农业;网络;未来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近十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每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都是关注“三农”的指导性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用了大约13000字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方向。具体包括:1、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4、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5、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6、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改革不仅仅是单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农产品数量大幅度提升,最重要的是要生产出高品质、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农产品来迎合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也只有农产品的品质达到大幅度提升,我国的农产品才具有竞争力,才能更有利的保障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国家三农政策带来利好
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时期,受文化的制约,我们的传统耕作习惯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弭。土地的生产质量和规模,它的核心操作主体仍是农民,毕竟粮食作物的种子是由农民自主选择,农业生产的管理大部分依然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难免会出现一部分人为了片面追求产量,确保利益最大化,投机取巧,生产低品质的农产品,或者以次充好,所以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显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00年开始酝酿农业改革方案,历经试点和全面推广三个发展阶段,直至2006年全面废止《农业税条例》,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停止征收农业税,而且学习了部分先进国家的经验,开始实施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在我们的故乡安徽,从2002年起就开始了粮食直补的试探性改革,虽然起初种地农民每年每亩地只补贴了11.42元/亩,但是这项政策的实施,彻底更新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农民历来有一句俗话“种地交皇粮,天经地义”,而现在不仅废除了沿袭下来的“三提五统”(行政村的三项提留,乡镇人民政府征收的五项统筹,其实说白了就是用法规的形式向农民收取一部分利益),而且连农业税(老百姓口中的“皇粮”)都取消了。这些举措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种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种地农民真正意识到:只要你勤劳,那么土地上的一切产出都属于自己,这样的政策不仅激发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而且让农民迅速富裕了起来,2000年左右,我们安徽的农村很少能看见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大多数老百姓还住在以砖木、砖瓦为主的瓦房里,但是现在的新农村,已经很少能够看到砖木砖瓦房子了,即使有少量存在,但大多已经搁置而无人居住,取而代之的是二层或者三层的楼房。随着提防着那份“土地增减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项目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初见端倪,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成立新时期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牵动农村产业化的调整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农产品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步入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逐渐解体,甚而部分農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盛,供远大于求,导致传统农产品价格水平接连下跌,土地经济变成了鸡肋经济,通过市场,传递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社会购买总量虽然持平,但是因为人均GDP总量的不断增长,居民占有的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吃饱肚子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逐渐向品质生活迈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更加苛刻。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变小了,对林、牧、渔产品的需求变大了,这种科学的生活习惯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在这个大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带领广大农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不断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减少,由以前过度追求单产变成积极使用新的优良品种,彻底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口感;二是经果林种植面积连年增加,来满足人们对水果需求;三是养殖业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羊、养牛、养鱼等来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工程;四是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园艺等观赏花卉的需求也增加了,并且这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和布局,成了农产品效益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产品供给多元化,但农产品质量堪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以来,渴望致富的农民在地方能人的带领下,一直在寻找见效快且迎合市场的农产品,短期内对当地的市场供应多样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其他农户看到有利可乘的时候,不做市场调研,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调研,短期内大家的趋利思想作祟,必然会造成单一农产品的市场积压,价格严重下滑,最后滞销,造成不可避免的浪费。此外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过程中,虽然注意了农产品的质量,但是由于较为单一的品种仍无法满足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多样性要求,加上为了片面提高产量,就不可避免的过量使用一些化肥、膨大剂、农药、除草剂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制剂,造成原本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变成了高残留的有害农产品,这种农产品的出售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透支了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心和购买力,甚至一些先期步入小康社会的群体摒弃国内农产品的消费,转而选择了国外有明确地理标识的农产品。
三、缺乏发散性思维,造成农业效益低下
我國的农业现代化起步晚,勤劳朴实的农民传统耕作的理念急需修正,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在农、林、牧、渔等方面的收益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如何最大化提高农民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
四、普及农业科技,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新中国建立之初,毛主席就多次提到要扫除文盲,这充分说明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现代农业理念进程慢,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根据安徽省五河县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农业人口50多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的不足2%,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到80%,这种文化素质低下,年龄结构老化的不合理构成,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调整的步伐,成了制约农产品质量提高的瓶颈。
五、对策和建议
1.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村土地确权后,国家应该持续加大对农业保护补贴的发放力度,在统筹城乡全局的同时,优化农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均衡性,建立品牌农业,学习山东省农村产业化调整的成功经验,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谋划下,初步建立一镇一品,或者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化种植,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拓思维,充分运用网络,和专业的针对农业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建立广泛的联系,利用咨询公司的大数据优势,适时调整产业策略,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从而追求农业产出效益最大化。
2.进一步加强八小水利的建设。改善农村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依托传统农业,稳步朝现代农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预测,农技、良种、科研、信息部门加强合作。通过调研数据合成、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市场导向。鼓励各行政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经纪人制,加强和“农民信息咨询公司”的有偿合作,信息公司及时发布产供销的信息,以及农产品种植先进技术,通过网络上的APP发布农产品信息,形成产、供、销良性循环。确保生产的高品质农产品不积压、不滞销,从而稳定农民收入。
4.争取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力争建立地域化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机的整合农业龙头企业和散户利益的联系程度,确保共赢。
根据现阶段农民的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扶持农民科技带头人,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全面提升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
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迎接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快县级、乡镇信息网络的队伍建设,建立地域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均担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