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湖州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2018-05-04金君姚方沈迅
文/金君 姚方 沈迅
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全国首批开展生丝和干茧公证检验的实验室。2017年度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完成干茧公证检验408批次,同比降低2.4%;干茧公证检验总量7420.87吨,同比降低6.7%。桑蚕干茧公检涉及9个省份22个地市。受检桑蚕干茧经济价值逾7亿元。
质量状况
(一)综合质量持平。
2017年受检桑蚕干茧平均质量标志为4A3257Ⅲ,与2016年(4A3157Ⅱ)整体接近。主要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清洁/洁净等级(以下简称丝等级)4A60、出丝率(指毛茧出丝率,下同)32.09%、解舒丝长579.1米、万米吊糙5.2次(Ⅲ型)、解舒率64.01%、上车茧率84.88%。在主要的质量指标中,除万米吊糙指标下降一个等级,其他指标质量均小幅提升。近3年(2015年至2017年,下同)质量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桑蚕干茧综合质量经过2015年的高峰后基本保持稳定,但上车茧率、出丝率和解舒率有逐步回升的趋势。详见图1。
图1 2015年至2017年主要指标变化示意图
(二)产地质量有升有降。
1.受检省份情况。在9个受检桑蚕产地省份中,其中广西受检干茧重量为4098.77吨,占55.23%;其次是浙江省2197.92吨,占29.62%;其余省份(云南、江苏、山东、江西、重庆、陕西)除四川(占6.99%)外,均不到5%。考虑数据的代表性,故取广西和浙江两省份数据做分析。2017年广西桑蚕茧综合质量略有下降,低于平均水平,浙江的综合质量大幅提升,远高于平均水平。从三年的趋势来看,广西的质量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浙江的质量水平起伏较大。详见图2和图3。
图2 2015年至2017年主要受检省份综合质量示意图
图3 2017年主要受检省份主要质量指标示意图
2.受检地市情况。7个主要受检地市中(检验量大于100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6A3273Ⅱ),浙江的杭州市(5A3670Ⅲ)、湖州市(5A3273Ⅱ)、嘉兴市(5A3062Ⅲ)的综合质量大大优于受检地市平均水平,四川的宜宾市(4A3463Ⅲ)、广西的河池市(4A3151Ⅲ)与平均水平持平,广西来宾市(4A2937Ⅳ)低于平均水平,为综合质量最低。详见图4。
图4 2017年主要受检地市综合质量示意图
(三)主体蚕品种良莠不齐。
受检区域各蚕品种中,2017年受检蚕品种共有15个,同比增加1个。主体蚕品种(公证检验量大于80吨)共10个,同比增加1个。 公证检验总量为7277.24吨,占年度检验总量的98%。其中:秋丰×平28雄蚕(5A4080Ⅲ)、秋华×平30及其反交(5A3878Ⅱ)、华东×春晨及其反交(5A3681Ⅱ)、箐松×皓月及其反交(5A3576Ⅱ)、云7×云8及其反交(5A3366Ⅱ)和秋风×白玉及其反交(5A3166Ⅱ)6个品种综合质量优于平均水平,873×874及其反交(4A3780Ⅱ)、川山×蜀水其反交(4A3463Ⅱ)和薪杭×白云及其反交(4A3354Ⅲ)3个品种综合质量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桂蚕1号(4A3149Ⅲ)综合质量略低于平均水平,其检验总量为4056.56吨,占比54.66%。详见图5和图6。
图5 2017年受检蚕品种重量分布图
图6 2017年受检主体蚕品种综合质量示意图
(四)不同茧期质量差异明显。
根据蚕茧生产加工季节划分,2017年共涉及春、秋、夏、晚秋、中秋和早秋等共6个茧期,各茧期检验量分别为3569.20吨、2564.89吨、612.42吨、388.17吨、185.44吨、100.76吨。晚秋茧(5A3573Ⅱ)和春茧(5A3261Ⅱ)综合质量优于平均水平,其他茧期质量基本接近,分别为早秋茧(4A3561Ⅱ)、夏茧(4A3354Ⅲ)、秋茧(4A3250Ⅲ)和中秋茧(4A3160Ⅱ)。综合质量同比基本保持稳定的茧期为夏茧、早秋茧、秋茧和晚秋茧,春茧和中秋茧分别出现明显上升和下降,详见图7和图8。
图7 2015至2017年受检茧期综合质量示意图
图8 2017年受检茧期主要质量指标示意图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7年,茧丝价格一路上扬,市场干茧现货价格和有代表性的素绉缎现货价格全年上涨30%左右。然而在这样利好的背景下桑蚕种养规模不见扩大,全国蚕茧产量仍然在缩减。目前我国蚕茧的半壁江山都在广西,随着资源丰富和要素便宜这两大红利逐渐消减,广西的蚕茧数量增长在逐步放缓;因地理、气候、技术等原因质量提升也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凸显茧丝市场上普通茧丝供给过剩、优质茧丝供不应求的结构性问题。优质原料茧短缺已成为我国生丝质量难以提升,尤其是高品位生丝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从供给侧看,我国优质茧丝供给不足,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的原因:
(一)东部传统优质茧产区生产规模不断萎缩。
习惯上,东部传统优质茧产区是指江苏、浙江和山东3个省,其中山东省蚕茧生产规模一直以来相对较小,因此,东部优质茧产区以江苏、浙江省为主。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在与其他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竞争中,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导致江苏、浙江两个省的蚕茧生产规模不断萎缩。实地调研中发现,越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传统蚕区,蚕茧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低,蚕桑生产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越慢,甚至长期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传统产区没有人没有技术何来优质茧丝。
(二)广西等西部新兴茧区因地理、气候、技术等原因难以生产出优质茧丝。
广西自2005年、2010年先后成为我国最大的蚕茧、生丝生产省份。但广西由于地处我国西南,受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环境制约,全年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的蚕品种较少,影响整体质量;小蚕共育质量不过关,没按要求茧期每天进行消毒,养蚕结束后蚕具蚕室全面消毒,蚕农违规使用脱皮激素催熟,使茧层率低、缫折大、茧质低;广西茧站数量多、规模小、性质复杂,采用的烘茧设备比较简陋,很少采用先进的循环式自动烘茧机等设备,工艺条件控制不良,造成蚕茧加工质量不高,浪费蚕茧资源。
(三)茧丝生产工艺传统,缺乏现代化的创新技术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优质茧丝生产是涉及诸多环节和因素的系统工程,包括蚕品种、饲养技术、上蔟管理、收烘茧及贮茧、煮茧和缫丝等,其中对茧质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是蚕茧的生产过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在栽桑养蚕环节,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规模化生产机械设备与微粒子病防治技术需求紧迫。在蚕桑多元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桑、蚕品种及各种综合利用技术。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影响,蚕桑科研取得成果与生产实际衔接仍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推动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建议举措
(一)搞好区域规划,发展西部优质蚕茧生产。
东部地区优质茧生产基地所剩无几,尽管西部地区产茧量已占全国总产茧量的 75%左右,但优质茧比重不高。针对近年来公检干茧检测结果分析,云南、四川地区茧质综合质量总体较好,主要体现在茧形较大、解舒率较高,茧层较厚,出丝率较高。云南省和四川省攀西地区地处低纬度高原,高原季风气候明显,大部分地区年温差比较小、日温差比较大。这种气候特点,既可以像广西那样周年多批次养蚕,又可以像东部优质茧区春秋季节那样生产出 5 A 级以上的优质蚕茧,而且也是家蚕繁育制种的一块宝地。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联合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加快西部优质茧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质茧生产,替补日益衰落的东部地区的产能。
(二)加强科研攻关,突破产业技术难题。
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优质茧的生产,还是优质丝的缫制,都需要科技支撑。优质蚕种的培育和推广、生产技术和设施革新也是提高茧丝品质的重要因素,突破优质、高产、抗病育种研究的瓶颈;传统的仪评手段耗时耗力,与企业生产实践还存在距离,蚕茧质量的鉴别技术和仪器也亟待突破;优质丝的缫制,除了要有优质茧原料外,更有赖于缫制技术的突破。缫丝自动化、智能化必将是未来丝绸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有了缫制技术的突破,普通茧缫制成优质丝也不再成为梦想。从整个茧丝绸产业链来讲,研发丝绸后道加工工艺及设备,突破人们穿着真丝绸洗涤不便打理的瓶颈。解决丝绸终端产品创新和品牌提升问题,才是发展优质茧丝的原动力,也是解决产业链各环节主体之间利益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发挥公检作用,提供产业技术支撑。
桑蚕干茧和生丝公证检验是国家扶持茧丝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应不断扩大茧丝质量公证检验覆盖面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公证检验技术平台作用,深入挖掘、分析和利用公证检验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细化研究质量变化影响因素,在蚕桑新品种繁育推广、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制定生产工艺方面提供数据参考。充分发挥公证检验结果作为买卖双方交易结价依据,维护公平交易的作用。在政府管理措施以及质量风险预警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确保检验检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对茧丝产业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