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5-03汪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汪俊

摘要:本文笔者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入手,提出在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209-01

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实施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产物,它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和传统学徒培训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的方式,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目标,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培养更多适应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的运用,创建了订单式培养人才以及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新模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一)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

工业化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手工作坊被现代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所取代,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提升教育培训效率和教育规范性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开始发挥作用,但是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的指导,与实践有些脱节。而现代学徒制的产生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它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师傅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这与传统的学徒制是相同的,都是由有经验的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但是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一是身份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中,学徒的身份是单一的,而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还是学生。此外,传统学徒制中徒弟只是和师父学习,现代学徒制中学徒还要跟随学校里的老师学习;二是培养目标的不同,现代学徒的培养目标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转变为了培养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需要学生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学习,还要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四是学习内容发生了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而且依据培养目标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内容也已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五是学习方式的不同,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现在交替结合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适应时间,既能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又能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六是学习时间的改变,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要根据特定的工种来确定,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时间相对规范和稳定;七是考核方式的改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或者行业内的佼佼者进行主观评定,而现代学徒制是由师傅、教师和学校多方考核。

二、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运行机制,实行校企“双主”机制

现代学徒制就是校企联合办学,学校会指派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企业则指定技术人员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二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再到企业中充分展示所学,由师傅教授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搭建起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并把企业人才需要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教师和师傅各方的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该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创新选拔模式,招生即招工

就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高职院校招生或者企业招工如果只是通过现代学徒制来实现是有一定难度的,高职院校和企業可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后一学年,企业派人到学校选拔人才,然后进行双师授课,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成为企业的员工,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作。

(三)创新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准确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依靠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力量,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融入新知识,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既满足学徒的专业方向,又能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创新考核机制,实现师徒结对

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是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对象,体现了现代学徒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而学校在主导招生的过程中,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这也充分展现了现代学徒制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可能会造成师生、师徒关系界限不明晰。为了更好地处理这种关系,学校和企业双方可以在协商之后共同建立指导教师和学徒培训期间的管理制度,确定各方的责任义务以及考核标准等。

三、结语

总之,现代学徒制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运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必须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细节,培养更多适合高端制造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