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教学,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

2018-05-03亓倩倩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课程课堂教师

亓倩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初中阶段,最让教师头疼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学生厌学,不能主动学习,这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初中学段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普遍的回答是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命运。人的素质提高了,但命运改变了吗?学生耳濡目染的是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学毕业后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和没有考上大学的其他人一样在超市打工,接触到的是家长上学无用的言论。环境造就人、影响人,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教育需要逆流而上,加倍地努力。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进而通过家长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向学的意识。

二是诱惑太多,学习毅志力降低。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普及,大大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视频小说等虚拟的信息与歌厅、游乐场等娱乐实体都对学生极具诱惑力。书籍、作业与之相比,枯燥,单调,缺乏吸引力。而且初中阶段,没有高中考大学的压力,而且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强,与高中相比,初中的学生学习意识更加淡薄。

三是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初中阶段文化课由小学的三门增加到了五门,而且每门功课的学习难度也大大提高,学习占用学生的生活时间加长,学习越发显得枯燥。

四是课堂无趣。当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还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在统一教学进度的要求下,教师依然处于读完、讲完、画完、背完、做完就是教完的认识之中。以学为主的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还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差异去教学,没有根据学情去设计教学。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社会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也没有将自己的课程、课堂做好,没有在这种大的氛围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近年来,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在音体美拓展课程上下功夫,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剪纸、泥塑、武术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各个学校在语数外理化等国家课程方面所做的有效的探索却很少。模块教学、单元主题教学等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是这些都是对知识和教法的研究,缺少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的深入研究。正因如此,使得这些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樂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孜孜以求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事情,作为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向学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生心理,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兴趣。心理学认为:“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教师每进行一堂新课,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也较容易激发,但如果安排复习课,学生的兴趣就大不如前,有的甚至随着教学的深入、难度的增加,导致失去兴趣。“这种刺激反应表现为强烈但比较短暂”,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要培养这种兴趣,应使活动本身丰富而有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课堂活动设计、课堂评价等方面,不断创新,变换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的最基本途径。

二是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由于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引起了求学的状态,既有理智色彩,又与个人的指向密切连带,既有远景行,又有持久的定向作用,且不会偶遇挫折便轻易悔改。

三是兴趣相随。兴趣有时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教师长得漂亮、帅气,学生爱屋及乌,会对这一学科感兴趣;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用到了物理的知识,学生会慢慢地对物理学科感兴趣,会主动学习、钻研;对一个事物,认识越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等等。这种现象,就可以称为兴趣相随。

总之,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把握住需要、认识和情感三个要点。

猜你喜欢

课程课堂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