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被转弯的道理忽悠

2018-05-03刘洪波

中外文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乡邻道理直观

□ 刘洪波

一个男子在上海地铁9号线上吐痰,边上老人劝阻,吐痰者反问老人:“你在上海有几套房子?”这种狗扯羊腿的“神怼”,大家凭直觉就知道那不是道理。但在那个吐痰者来说,或许又别有见地,他可能是说:“我在上海有几套房,比你有钱,还吐不得几口痰?”这就跟“赵太爷地都有三百垄,怎么会没有道理呢”类似,属于权力或资本逻辑,钱多了或者权大了,就没什么做不得,没什么事做得没道理。

他又可能是说:“你在上海要是没几套房,管什么闲事,好好挣自己的房子去。”这跟现在一些虚无公共道德、正义情感的人所讲的道理差不多,谁要出来管点事,就是装,就是闲得蛋疼,你只管自己就行了,快些奔自己的前程去,别的事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这样一看,那个吐痰男子的说辞,在这个社会里也未必就算奇葩。生活中不少人把那些东西奉为圭臬,“转了弯的道理”经常能够听到。

山东一个19岁女大学生站在省儿童医院路口,举牌“自卖”30万元,要给弟弟治白血病,可无偿为买主打工一辈子。这新闻,不是第一个,人们的“第一观感”也不怎么震惊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吧,社会已经开始接受万千种生存,正常化任何一种生存状况,包括把自己卖出去,也属于一种权利,人对自己的处置权。我们以前是会为此而震惊的,我们以前是会视此为巨大的悲剧而控诉的,插上草标自卖或者“卖儿卖女”,曾经是世道必须改变的理由。如果无论怎样“自由出售”自己都合理,那么人道劳动、体面劳动、人格平等、人身尊严等等都没有价值。

四川泸州有一个90后,是村上唯一留守的年轻人,每天早上6点起直播农村生活,扫地、做饭、喂猪、插秧,半年收获粉丝10万,打赏8万多。亲友乡邻不解,父母觉得他“不务正业”。很多人说,父母跟不上时代,不知道“网红经济”“注意力经济”。这,或许有道理吧。今天价值观多元,就算为直播弄到入不敷出,也不难得到理解和支持,何况半年有10万粉丝、8万打赏。然而,投入一种实在的劳动,获得一份可以预期的收益,做一个长久的生计,终究是更可靠的。“风起猪能飞”后面,就是“风息猪落地”。对一个人也好,对一个社会也好,人人赚快钱,人人搞虚拟,看低实打实的活计成为风尚,心里不发虚吗?直播青年的父母乡邻的直观判断,未必就那么落后和不靠谱。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是一种直观的道理。抛开这个直观道理,当然也有好多道理讲,我们也确实听到过好多“转了弯的道理”。资源有限性的道理,人人想住上房子、住上好房子的欲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道理,投资保值的道理,炒作本身具有价值的道理,难以尽数。在众多转了弯的道理都得到宣讲后,人类为什么要建造房子这个初始问题仿佛不重要了。现在,“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至为朴素、简捷直观的道理,正在回归。

许多时候,对那些似乎正在变成公理的转弯道理,需要的是诉诸朴素、直观的一声大胆质问。要发展实体经济,而不是一味脱实向虚;大放手脚的金融创新,必然导致欺诈横行;好逸恶劳之风,必然导致投机取巧和笑贫不笑娼;体育要增强人们体质,而不是变成贵族闲情或身体残害;医疗是用来治病,而不是一种消费服务;卫生是要保障健康,而不是发展产业;教育要育人成才,而不是让学校变富;做官不能想发财,政商之间不能勾肩搭背;权利要平等,而不是按权力大小或纳税多少分配;浪费不是带动了发展,而是增加了消耗和排放;餐饮行业不能靠公款消费,而是要靠服务大众……有不少直观的道理、正经的道理,曾经被弄到自惭形秽的地步,现在正逐一回归。

社会不是要让道理越讲越复杂,而是要让那些简单的好道理、基本常识变得牢不可破。

猜你喜欢

乡邻道理直观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外出打工开眼界 返乡创业富乡邻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惠”泽乡邻情如“海”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道理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