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民窑留佳句

2018-05-03霍华

书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瓷枕磁州窑

☉霍华

在古陶瓷世界中,曾经有两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是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绿彩瓷,另一个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彩瓷。在历史的岁月里,它们曾经一阵风似地吹过湘晋豫冀的山川大地,虽然未在文人笔下留下任何记载,但是并没有像风一样飘走,而是沉淀了下来。当它们在20世纪重见天日的时候,引起了世人的惊叹。

君生我未生

长沙窑瓷器中,有不少执壶上用褐彩书写着五言诗句,其中有一首为我们揭开了长沙窑的年代之谜(图1)。诗是这样写的:

后岁迎新岁,新天接旧天。

元和十六载,长庆一千年。

这首诗平仄押韵,每每相对,“后岁”对“新天”,“迎新岁”对“接旧天”,“元和”对“长庆”,“十六载”对“一千年”。元和(805-820)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这把壶做于唐代元和16年(820),也就是元和年号结束的当年,不见于《全唐诗》的记载,但是一千余年后,这首诗又重现人间,难道真的应了“长庆一千年”的偈语?

另一件执壶上的五言绝句(图2)则可以在《全唐诗》中查到,这首诗也是用褐彩写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与(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流传广泛的情诗,在《全唐诗补编》和《全唐诗续拾》中,还有其他的版本,并且比壶上的文字多了几句:“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诗中四次重复“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一句,以渲染难以言状的惆怅之情。在《全唐诗补编》中,这首诗的署名是“无名氏”,现在于长沙窑瓷壶上看到这首诗,真是有幸。也许这首诗就是唐诗编者采自瓷壶之上而无法知道作者。窑工难道就是作者?不得而知。东晋时期梁祝化蝶的故事,美丽得不似人间,这首书写于瓷壶上的诗告诉我们,在唐代民间,这个故事就广为流传。

1-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长庆一千年”执壶湖南省长沙市私人收藏

2-唐长沙窑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执壶湖南省长沙市私人收藏

有趣的是,有报道称,2005年5月间,河南汝南县马乡镇梁祝故里的梁祝墓前,蝴蝶多得触手可及。是农民们近年来体惜自然环境,少用农药,使它们恢复了生气,还是梁祝有感于盛世而重回人间?小精灵们顺着风势,成双成对地围着梁祝墓翩翩起舞,相互追旋,抚花弄蕊,美妙至极。

而更妙的是,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中,也有一首恨相逢早迟的诗,不过讲述的是佛教因果报应的话题。诗是这样写的:

身生智未生,智生身已老,

身恨智生迟,智恨身生早。

远公即晋代高僧慧远。《庐山远公话》讲的是慧远在庐山的一段故事。慧远当年在江州庐山化城寺中,被劫持为贼首白庄的奴隶,后来无量圣贤在梦中告诉他,当朝宰相崔相公与贼首白庄前世都是商人。在前世的时候,由慧远作保,崔相公曾在贼首白庄那里借了五百贯文钱,后来相公未及偿还就去世了,慧远作为保人,还来不及替崔相公偿还,也去世了。轮回至今,白庄仍来找他,须当偿还。第二天,慧远便要求贼首白庄将自己卖给当今宰相崔相公为奴。成交后,白庄得了卖慧远的五百贯文钱,便回家乡去了。后来崔相公得知慧远为他卖身偿还宿债的事情,泪如雨下,自责不已。慧远此时对崔相公讲了所谓“身智二足”的道理,用的就是这首偈语诗。这个故事宣传的是佛教轮回思想,前世欠的债,今世也得还,以教导人们向善。后来有人在以上四句的后面,又补充了四句:“身智不相逢,曾经几度老。身智若相逢,即得成佛道。”偈诗一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硬要解释的话,似可这样:偈诗用了拟人的手法,身与智分别代表不可能相逢的前世和今世,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接受了前世、今世和来世的佛教思想,“身”与“智”就相逢了,就成就了佛道,这样的人一定向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永远不会老去,将在轮回中得到永生。由此,以劝导人们脱离生生死死的烦恼,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

慧远是以普度众生为本分的大乘佛教净土宗祖师。净土宗以“愿求往生极乐净土为宗旨”,这里称去世为往生。

《书·洪范》中有“五福”之说,在瓷器纹样中,以蝙蝠为谐音,有许多绘着五只蝙蝠的纹样(图3),表达人们对五福的向往。五福即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向善),五考终命(善终)。这是说,人的福气一是长寿,二是到老年不必再为钱财奔波,三是平安健康,四是要有好的德行,厚德载物是也,五是离开人世的时候,安详而不痛苦。中国古人早就将生前向善、摆脱生死的烦恼、在临终平静地离开人世作为人生的福气。

长沙窑瓷壶上的那首“君生我未生”情诗和《庐山远公话》中“身生智未生”偈诗,只有我、君和身、智两组字不同,但是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象。爱情和生死不仅仅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两大主题,说不尽亦道不明,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咏叹调,需要用一生的智慧去体察。

3-清乾隆珐琅彩五福纹双联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一枕最幽宜

我们暂且不去追究这两首诗哪首书于前,哪首写于后,再来看看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上留下的“宋词”和“元曲”。

北宋大观二年(1108),位于现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巨鹿古城因黄河泛滥被淹埋。沧海桑田,多少年后,此地又成为农田。古城被埋没的八百多年后,1918年,农民们在耕地时挖出了成批的宋代瓷器和铁器,一座埋入地下八百余年的宋代古城被发现了。那时,中国还没有专业科学考古,古董商们纷至沓来。巨鹿古城中出土了一些房舍和商铺。在房舍中的土炕上,还有瓷枕,它们有的平放,有的竖置,一如当年。那时北方的民居中,炕往往占据卧室的一半地方。炕是用泥土盘做的,最外缘用一根约十余厘米宽的厚木板挡边,厚木板高出炕面,睡觉时,头一般靠向炕沿一方。巨鹿古城出土的瓷枕大致有如意形和长方形二种。如意形瓷枕(图4)的上部是一个桃形的凹面,下部是一个略呈长方形的柱体,厚木板中挖着相应的洞,柱体嵌在洞中。长方形枕平放在炕沿内侧,它的后面挡在木板的里侧,瓷枕可移动,不用时,瓷枕则被竖置在墙边。在巨鹿出土的民居里,瓷枕依然这样放着,人们由此而明了北宋瓷枕的用法:在瓷器店中,“货架”上也有许多瓷枕,它们没有来得及卖出,就被洪水和泥沙淹埋了。

4-磁州窑白地黑彩熊纹如意形瓷枕大英博物馆收藏

5-磁州窑白地黑彩为向“东坡传语”诗文枕河北省磁县博物馆收藏

以往人们认为瓷枕很硬,都把它们归为明器,巨鹿古城遗址被发现后,人们改变了这种看法,转而认为它们也是生活日用品。一件瓷枕上的五言诗也说明了夏日瓷枕的好处:

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

忘忧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这首诗,让我们联想到宋代词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上等瓷器的釉质如玉,有假玉器之称,诗中玉枕即指景德镇窑釉质如玉的青白釉瓷枕,瓷枕上所书的“一枕最幽宜”是《醉花阴》的最好注解。现代许多人喜欢软枕头,不能想象瓷枕这样硬,古人是怎样享用的,但是,瓷枕确是我国古代民间度夏的实用寝具。

我们且不去考证瓷枕的功用,还是来看看磁州窑瓷枕上的另外几首词曲。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这首《如梦令》词写在一面金代的八角形瓷枕上,底部印有“张家造”戳记(图5)。

北宋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省黄州),在黄州城东门外开垦了数十亩荒地,取名为东坡。他日耕东坡田,夜游赤壁,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篇(作于到黄州后的第三年,元丰五年)。回京城后,他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他在这生命中最为飞黄腾达的日子里,却留下了这首淡雅自然的小调《如梦令》。这首词,似山涧溪流,像春天四月的白梨花,淡雅清新,阅后使人产生难以释怀之情,并不稍让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落魄时长啸怀古,得意时浅吟低唱,这洒脱,这智慧,真让人敬佩不已。

瓷枕上有名人佳句,也有百姓父母的叮咛:

常忆难(俺)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图6)。

遥想当年,游子在外,晚上枕着爹娘殷殷切切的嘱咐,一定会很快进入梦乡的。

元代瓷枕上还有朗朗上口的元曲。元代有一位词人陈草庵,存曲26首,有《陈草庵散曲集》。也许是曾经做过朝廷派到各地访民情查官吏的朝官——宣抚,看到很多官场的黑暗面,所以他的曲子,多为愤世嫉俗之作,但是也表露出许多的无奈。这些曲子在瓷枕上有流传: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鉴于元朝官府的腐败现象,元代帝王曾经多次下诏责成各路宣抚,监察各地官吏的腐败现象,但是,一些宣抚使与地方官吏合伙贪赃,更使百姓遭殃。当时在福建、江西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陈草庵的生卒年月不详,无从知道他在何时到何地巡视,当然也无从知道他在巡视期间是和贪官同流合污还是仗义执言,而他的《山坡羊》倒是写出了他的愤懑——装聋卖傻也难挡责备。

6-磁州窑白地黑彩“常忆难家日”诗文枕河北省峰峰矿区文管所收藏

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

这支曲子记录在元曲集子中,目前在瓷枕上还没有看到,可是下一首《山坡羊》却流传广泛,不仅记录在《陈草庵散曲集》中,也被人们写到了瓷枕上(图7)

7-磁州窑白地黑彩“风波实怕”诗文枕河北省磁县博物馆收藏

风波实怕,唇舌休挂,鹤长鹤(凫)短天生下。劝鱼(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说(讲)贤愚话。得道助多失道寡,鱼(愚),也在他,贤,也在他。

虽然“阴,也是错;晴,也是错”,但是必定“得道助多失道寡”,世事任它吧。孔子的格言,不仅出现在陈草庵的曲子中,也被书写于金代的瓷枕上,不需考证原因了,很简单,人们喜欢。

猜你喜欢

瓷枕磁州窑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古人的瓷枕为何又高又硬
瓷枕上的历史印记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从磁州窑瓷枕看宋代民俗文化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宋金耀州窑及磁州窑婴戏纹对比研究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
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