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2018-05-02鲍晨

时代金融 2018年8期
关键词:混改问题及建议国企改革

【摘要】國企改革在中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一系列会议的召开与政策的出台,现阶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主要介绍了国企改革的含义及发展的新阶段,并以中石化为例介绍了改革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同时揭示了现阶段国企混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国企改革 混改 中石化 问题及建议

一、国企改革的含义及发展新阶段

国企改革一直是被社会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国企改革是指传统国有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体制方面、机制方面与管理制度方面做出的改革。国企改革是中央为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方阵而实施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企改革,不仅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此外还有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国企混改”)在当下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之前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动态的改革。自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改革路径,提出了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向以来,国企改革明显提速,国企改革也进入到了全面深入阶段。

二、国企改革的成果——以中石化为例

国企改革通过向国企中注入其他所有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下文对中石化国企改革进行了简要地介绍与分析,从中也可看出,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中石化改革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一家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一家由国家独资设立的、国家授权投资的国有公司。在成品油价格下跌、销售利润率下降、企业内部效率低下与政策引导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其于2012年2月率先推出了一项国企改革方案,计划在油品销售业务中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实现混合经营。同年9月12日中石化旗下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关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该项协议签署后,25家境内外投资者共计将持有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销售公司也将形成一个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与民营资本三种资本混搭的产权结构。

此次增资行为对中石化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介入,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合作。在25家投资者中,持有股权占比为0.398%的Concerto Company Ltd背后投资方为大润发,中石化可以借此大力发展便利店业务,而股权占比2.8%的深圳市人保腾讯麦盛能源投资基金企业的背后有着腾讯的身影,中石化则可以与腾讯合作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可想而知,借着此次增资活动,中石化将一举拓宽油品销售业务的渠道、大力发展非油业务。目前中石化非油业务主要包括便利店、汽车服务等,其非油业务毛利占利润比与欧美国家的30%~4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内非油业务发展才刚刚起步,公司定位销售公司未来向综合性服务商战略转变,可以预见其必将大力发展O2O、金融、广告、环保产品等新非油业务,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2015年3月6日,中石化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于2014年9月12日签订的增资协议资金基本到账,资金的到账极大的充实了公司的资本实力,也使得后续的改革发展之路更为坦荡。

(二)改革对中石化二级市场的影响

从中国石化A股市场表现来看,如图一所示,2014年2月7日一周最低股价为3.82元,在中国石化推出改革方案后,股价总体一路走高,在9月15日发布公告确定签署增资协议后,股价在4.90元附近震荡一个多月后强势上扬,也反映出投资者非常看好此次增资活动。2015年3月6日中国石化发布资金基本到位的公告后其股价再次一路上涨,直至4月28日股价创5年(自2010年2月至2015年4月)新高,达到8.93元每股,股价涨幅133.77%。造成此等高价位的原因除了2015年上半年的那一波牛市之外,投资者对中国石化此次改革的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经历2015年8月的“股灾”之后,2016年1月27日股价达新一轮低点4.01元,此后中国石化股价总体保持上涨趋势,截止2017年11月20日,股价收盘于6.00元。

(三)改革对中石化盈利能力的影响

从中石化财务数据来看,中石化的非油业务收入逐年提高,同比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据中国石化公布的年报显示,2014年中国石化非油品营业额达171亿元,同比增长28%;2015年非油品营业额为24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2%;2016年非油品交易额达3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4%;2017年前三季度非油品交易额达人民币410亿元,同比增长52.3%。

非油业务收入不断增长的原因就是在于中石化于2014年签署增资协议,引入社会及民营资本,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此同时,其针对供需形势的新变化,调整营销策略,完善营销网络,开拓高附加值成品油市场,强化油非互促,积极向综合服务商转变。故而,其非油业务才在总营收下降的情况下保持逆势增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中石化的A股表现,还是从其财务数据来看,其进行的国企改革的都是比较成功的,真正的响应了国家政策,解决了企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了其资产回报率、企业经营效率以及营收能力。尽管国企改革中存在像中国石化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企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其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说,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上,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国企混改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国资流失问题

所谓“国资流失”,即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导致国有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并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而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损失。在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的现象,引起了当时较大的关注与讨论。此次国企混改中有的国有企业因为怕被扣上“国资流失”的帽子而进行改革的意向较为不足,同时中央也非常担心在利益的重新分割中再次出现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从而危及社会稳定的情况出现。故而在此次混改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國企诚意问题

国企混改,说到底就是通过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引入其他所有制资本。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企的诚意如何,是否能得到其他投资者的接受与认可,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的国企虽然打着国企混改的旗号,提出看似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但“雷声大雨点小”,在专业投资者看来却毫无诚意。以中石油为例,2014年11月,中石油计划出让吉林油田与大港油田各35%的股份以引入民营资本,但据媒体报道,吉林油田探明储量已经所剩无几,而大港油田油气产量也在油田排名中靠后。这两个油田经过多年高强度的开采,开采潜力小、效益差,中石油这一缺乏诚意的方案,让其他所有制资本对国有资本的信任度又下降了几分。

(三)民资犹豫问题

国企混改的目的在于引入其他所有制资本,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必然少不了社会民资的参与,但就目前改革情况来看,大多数民资参与意愿并不强烈,究其原因,在于民资参与到国企后,其经营话语权较弱,容易形成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委托代理机制的失效和股东利益的受损,在这种情况下,民营资本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企业仍按照原先的模式运行,无法真正做到“国民共进”,国企改革亦未奏效。

四、对于现阶段国企混改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实防止国资流失

从以往的国企改革来看,国企改制有时会被地方政府官员的意志所左右,如政府下指标、选买家、定价格等,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改制后的企业行政色彩浓厚、运作不规范,还不利于国有产权的保护,加剧了国资的流失。故而需要通过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持续性和完整性,促使企业信息披露更为充分,加强信息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化、透明化操作,这样才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国资流失的出现。

(二)建立健全权益保护相关法律体系,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国企混改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国有股东和中小股东平等行使权利,而不是强调国资对民资的控制。只有实现权利平等,民资在企业运行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国资民资才能有效地混合,实现“国民共进”。在民资可以进入的领域,民资可以达到相对控股,在必须由国家控股的领域,则可以通过国有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协议解决话语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民资的力量,给国有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机制

上一轮国企改革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是政府主导,如出现了国改民变成了管理层接盘,混合所有制变成了民营资本只是财务投资者的情况。故而在此次国企混改中,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用市场手段推进国企改革。

(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协调机制。其次,要完善国企改革监管配套机制。此外,还应当加大对国企改革中的违法乱纪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惩戒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洁.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及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35-36.

作者简介:鲍晨(1993-),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就读于安徽大学,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猜你喜欢

混改问题及建议国企改革
探索国企“混改”的有效途径
基于特征的复杂工件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贵州茅台三季度业绩无惊喜 “混改”只是“噱头”
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