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2018-05-02曾万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7期

曾万强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也是体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本质要求。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不仅要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教材、精心选择典型例子和适切运用信息技术去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本质,探究教学内容中展现的核心素养;更要落实到“情境设置——自主探究——练习设计——拓展延伸”等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断延伸其广度,拓展其深度。

關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231-02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马云鹏教授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书中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时,应达到的综合性能力,是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基本素养”。

一、践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四个方面,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的本质。

二、积极备课,为核心素养的落实作铺垫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用较高层次的数学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学资源,解读并挖掘教材中要向学生传递的数学思想,用足、用好教材。

1.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可见,教学离不开教材,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力,读懂教材,科学、整体地把握教材,抓住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

2.精心选择典型例子,理解教学内容中凸显的核心素养。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除了利用好教材外,更应该要精心选择可以呈现教学内容的典型例子。因此,典型例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和活动经验,要能够反映数学本质。教学中典型例子的选择,图片、情境、案例与活动等的设置,拓展内容的编写,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应当与所安排的数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能更好地揭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如在设计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时,选择典型例子表示位置时,第一次用本班学生站成排的照片做引入,这样的典型例子对教学内容的核心目标造成了负迁移,让学生回归到了生活中的“第几排第几个”的表达习惯,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第几列第几行”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经过探讨,结合教材,我们把照片换成在操场上排队做操的方式,让生活中的“第几竖第几个”的习惯运用于本课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第几列第几行”的理解与运用,实现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

3.适切运用信息技术,探究教学内容中展现的核心素养。随着现代化的脚步,社会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切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复杂数据和图形中发现数学规律,把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直观背景,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如在教《分数除以整数》时,结合分数的意义制作课件,通过课件演示沟通了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解释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同时得出算法。在课件的演示下,学生手脑并用,有意识地将“图”和“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建立图形语言和数字语言的联系。在课件演示中学生能很清晰地看到哪一部分表示的是4/5,哪一部分是4/5的1/2。利用几何直观的方式,实现“4/5÷2”到“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4/5的1/2”再到“4/5×1/2”的顺利过渡,使学生形象而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养成画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习惯,提升学生看图、理解图的能力。

三、构建教学过程,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是实现课程总体目标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经验,逐步感悟数学思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呢?这一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1.情境设置,紧扣核心素养。郑毓信教授说:“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是满足一个基本的要求:就相关内容而言,特定的设置不应该仅仅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在课堂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情境的选材与呈现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将学生引向数学知识的实质。

2.自主探究,生成核心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通过设计良好的问题,组织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交流,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探索,生成核心素养。

3.练习设计,养成核心素养。有效的练习能让学生主动探知、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探究学习的效率。因此,在练习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目标,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精心地进行设计,预设学生会碰到的问题,不断增加教学的厚度,将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入深处,最终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通过练习并反馈矫正,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重点以及与以前知识的不同,以突破难点。第1小题中的34×2的积的十位上是“3×2=6”,十位上写“6”,而“27×2”的积的十位上却不是“2×2=4”。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进位乘法与不进位乘法的不同。第1、2题这两道题的积是两位数,而第3题的积却是三位数,这样迫使学生思考连续进位的问题,同时也体会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时两位数也可能时三位数,从而使学生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

4.拓展延伸,落实核心素养。“拓展延伸”是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加强“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把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推动核心素养在生活中的落实。

史宁中教授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解读为3句话:“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的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的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的世界。”“核心素养”是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这一使命促使我们脚踏实地工作,努力探索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不断延伸其广度,拓展其深度,达到科学育人的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9.

[2]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