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学习的参与度研究
2018-05-02李光旭肖志涛吴骏PhilipO.Ogunbona王雯
李光旭 肖志涛 吴骏 Philip O.Ogunbona 王雯
摘要: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常因阅读量较大、专业词汇难记而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本研究探索了利用互联网讨论组功能以及英文专业网站论坛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方法,同时利用Archer提出的“反思性”模型来研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系列反思模式。通过“讨论内容的统计分析”和“与参与者面谈”的方式,我们考察并提高了网络辅助学习环境中学生对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的参与效果。
关键词:反思性模型;学习参与度;全英文授课;网络课程辅助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003-03
一、引言
如今,国内的各大高校纷纷将“全英文授课”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本科生对科技类英文文献阅读量有限,并且专业知识本身有一定难度,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挑战。[1]研究表明,教育新技术可以有效地辅助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例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使用新的网络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并且得到了与面授相同且更加灵活的教学效果。[2]孙雨生等基于MOOC教学模式提出了利用网络技术碎片化重组知识方法,用以实现自主预习、在线讨论与测验、教学反馈与多元化评价等教学活动。[3]宋朝霞等利用网络视频技术解决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时间难以控制、学生难于参与实际生产等难题;实现将知识结构在空间上重新安排,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4]
“学生参与”通常是指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主动学习、思考与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难度、师生间互动以及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度。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工具如微信、QQ等可以通过增强学生间的沟通,通过拉近相互间关系来促进他们对合作项目的共同参与。[5]与此同时,随着專业网站论坛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对某专业领域知识的探索可以通过在线协作方式得以增强。国内外已有很多大学利用BBS让学生与导师之间通过发帖交互的方式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相互作用为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回顾学习内容创造了空间。在网络的虚拟讨论环境中学生们“为了通过发言来证明自己的才干,或是为了保持其人际关系”而积极参与到项目当中。[6]
本研究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新技术手段应用于全英文专业授课当中,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参与情况。特别地,我们基于Archer的“反思性”模型原理提出了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习参与度的评估方法,并利用访谈的方式来进一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二、Archer的“反思性”模型理论
Kahn指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被当作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有意识的内在行为。[7]Archer认为主观能动性是在分阶段进行的,而且它被放置在特定的模式结构中时会促进或限制人们的行为。[8]当接受一个任务时,人们通常根据需求确立关注对象,然后建立具体的行动方案并持续下去。而“反思性”是行动方案进行时的一种心理表现。以“主动的学习”过程为例,学生者的通过积极反思、主动参与进而提高学习动力,并将这种动力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Archer分析了对工作目标的追求是如何支持反思性的,即所谓的“内部审议”。同时,他也探讨了内部审议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一套反思性模式:自主反思模式,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最大化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元反思性模式,更加注重经研究决定的结果;沟通反思模式,是指那些在采取行动之前愿与他人分享他们想法的人;挫折反思模式,常因焦虑而导致缺乏有目的的行动,并基本上被动地作出决定。[8,9]
本研究假设“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是遵循一种Archer的反思性模式的”。我们通过讨论组、网站论坛中问题回答情况的数据收集方式来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检验其在全英文授课中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辅助增加课程学习参与度实践
(一)方法描述
本研究以参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全英文授课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QQ讨论组、专业网站论坛方式辅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辅助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调研。参与研究的学生共计8人,研究周期为8周,这其中包括一个课程设计。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专注于学生对课题讨论情况的分析;第二阶段是对参与者进行个人访谈。我们要求参与者每周在QQ讨论组回答至少两个讨论问题,并定期登录计算机专业网站CSDN回答大约4个指定的讨论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都是专业技术类问题,也包含项目管理、成本分析等。这些问题旨在促进对特定主题的开放式讨论,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数据库科学相关领域。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首先收集所有参与者在QQ讨论组以及网站论坛中所有发布的信息,并依据参与者所关注的问题将他们进行认知分类。参照Archer的“反思性”模型,我们按照参与者在讨论组和论坛上的发表内容将他们的参与度情况分成4类:(1)初步关注。对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并打算深入探索。(2)探索。搜索并与他人交换信息,开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3)整合。收集整理各种解决方案,分析建议,扩展自己想法。(4)决议。经深思熟虑后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统计了每组中关注问题出现的频率,将其作为考察学生参与度的一个指标。
(三)访谈
以第一阶段确定的分组情况,我们分别与各小组中的参与者进行约谈,深入了解他们对“数据库”相关问题讨论学习的参与度,并挖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性性质。访谈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你是否花时间停下来思考某个在QQ讨论组中的学习任务?在学习期间,你是否查阅过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或寻求他人帮助?如果是这样,是什么鼓励你愿意花时间去思考?
2.你是否考虑过利用课堂以外时间学习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如果是这样)你能否能够识别出触发这类思考的出发点,使得对你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我们最终将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案例用以识别反思性模式,并确定每个参与者表现出的反思性与主观能动行的关系。
(四)结果与讨论
表1展示了利用网站论坛发言统计出的参与者与其对应的参与度分组统计频率情况。总体而言,这些参与者表示基本上能从QQ讨论组和论坛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我们根据Archer的反思性模型分别分析了参与者在接受采访时的反思性类型。自主反思性较高的参与者表现出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发言次数较多,且能够将待完成的任务与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承担的活动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例如,参与者1说:“当我深入调查数据库编程相关的工作时,我意识到实际上我对数据库一无所知,但我意识到它在信息领域的重要性。”对相关任务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常表现为较高的自主反思性。例如,参与者4在描述他为什么花很多时间联系SQL语言编程时,他说:“我大概6年前开始接触计算机程序,并学习很多编程方法,这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而这种心理状态让我现在对程序编写还是很着迷。”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自主反思性。元反射性表现为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对自己想法的改进。例如,参与者5指出:“每次我要发布前,我都会在论坛中找出3到4个我认为意见较为深刻的帖子作为参考,经过比较后再发表我的见解。”具有元反思性的参与者常伴随着新鲜感的增加而增加,他们会注意环境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参与者也常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某个特定任务中的贡献。除了一个学生(参与者7),其他所有人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沟通反思性行为。沟通反思性指的是关注与其他人的交流与互动,并将其作为讨论发布或任务开展的基础。例如,有些參与者习惯将问题与同学讨论后发布;一些参与者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善于利用沟通反思性的人喜欢在采取行动之前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思考。我们也发现了产生挫折反思性行为的例子。例如参与者7和8表示常感觉自己是被别人支配着做事,所以对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反思性行为特别限制了参与者对集体目标达成的反思。除了Archer建议个体可以通过单一的反思性主导模式来表征。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了反思性行为的不确定性。很多参与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讨论模块,以表达和促进共同的利益。例如,参与者6说:“如果讨论的问题与我目前做的事情不相关,我会发表一个新的观点,试图将讨论话题转移到我感兴趣的领域。但如果讨论没有改变,他会选择离开。”我们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有助于确保反思性的维度,这在任务执行中仍然重要。
总体来看,访谈的结果是与表1中分类统计结果是有对应的。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利用网络辅助作用对学生进行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是有效果的。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性,这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本研究利用Archer提出的反思性模型理论实验了一组利用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度的方法。经过实践可以看到在网络讨论环境下参与者会自主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产生具体而持续的行动方案,进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我们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性模式应该是多样且积极的,否则学习持续性难以维持。发展学科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尤其重要。反思性模型可以用于学习参与度的评估。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索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秦咏梅.北京大学《生物化学》英语教学实践十年总结[J].生命的化学,2013,(3):362-364.
[2]张伟远.网络教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7-14.
[3]孙雨生.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65-71.
[4]宋朝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5]冯菲.下一代的学习:愿景、创新和可能性——第七届亚洲地区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纪实[J].远程教育杂志,2012,(4):3-18.
[6]沈欣忆.提升在线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策略探究及有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2):21-28.
[7]KAHN P.E..Theoris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4(40):1005–1018.
[8]ARCHER M.S..Structure,agency and the internal conversa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9]ARCHER M.S..Making our way through the world:Human reflexivity and social mobi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