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要素研究
2018-05-02樊颖
樊颖
摘要:非编课程是多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在非编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心智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非编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非编课程;建构主义;心智技能;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168-03
非线性编辑(以下简称非编)课程是电视节目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影视艺术;兼容了美术基础、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涉及策划、拍摄、剪辑等多个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节目后期制作的非编技术原理、艺术原则及实际操作的方法与技巧,能够熟练使用编辑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出各种影像视频文件。“目前各大传媒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传媒专业,都已经将其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并在教学模式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1]在非编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心智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非编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知识的建构,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检验、评判和选择,对新知识加以重新建构的过程。而且,知识的建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在学习历程中,会以自己既有概念为基础,建立学习的意义,主动地参与知识的社会建构,而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已构建好的知识包裹。”[2]所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建构性,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的重心是学,而不是教。施教者应“尽量创设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3]在非编教学中,常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学习法”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建构新的知识,通过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了解非编的基本理论、熟悉非编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任务的完成,既体验理论的应用、熟悉软件的操作,又能了解、熟悉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4],完成编辑理论与实践编辑的有机结合。“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也是把学生融入在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可以促進学习者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非编课程的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让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促进学习共同体一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共同建构。在项目化教学中,就是通过“‘提出项目任务—案例观摩讨论—分组制作计划—团队项目实施—分组项目评价—价值推广应用这六个教学实施环节”,[5]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讨论与互动,让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索与架构新的概念”,[2]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促进参与项目实施中的每一个学员建构形成相应知识,获得相关技能。
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者需要在具体活动情境下才能对知识进行建构。因此,非编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真实的非编工作任务接轨,必须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强调任务的目标性和情景的真实性,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进行自主式探索性学习”,[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新的知识。
综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乃高校教学活动的关键。“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6]故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学习法”被作为目前非编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二、促进心智技能的形成
在非编工作过程中,如何把握编剧导演的意图、理念需特别注意,但非编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非编技术的掌握,非编技能的提高。所以,在非编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非编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遵循技能的获得规律。
技能是运用技术的能力,是对知识经验的运用,是运用知识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自动化与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按照技能的性质和表现特点,可分为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通过肌肉协调运动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如举重、足球、倒模、搬运等;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如观察、阅读、写作、运算等。非编的工作流程,可简单地归为输入、编辑、输出三个步骤。如根据不同软件功能的差异,尚可进一步细化为基本界面及操作、素材的导入与管理、素材浏览、编辑点定位、剪辑技术的应用、视频转场的应用、视频特效、音频制作、音频特效、字幕制作、合成输出等。可见,非编的操作不是靠肌肉运动,而是需要心智技能才能完成,所以,非编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型定向阶段,即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先了解活动的目的及操作程序,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在此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将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并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程序计划,能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阶段可概括为示范观察描述阶段。二是原型操作阶段:就是把活动的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上机,按标准的程序计划进行操作练习,并逐步达到熟练。此阶段可概括为想象模仿练习阶段。三是原型内化阶段,让学生通过以上两个阶段所形成的心理模型,借助内部言语逐步内化于脑,使操作活动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完成心智技能的形成。此阶段可概括为思维简缩内化阶段。
技能不是本能,而是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练习获得。非编的教学活动就应按照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来设计和实施。否则,学生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易止步于简单的操作和模仿;教师在“实训课中较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作为操作技能基础和前提的心智技能的培养却反倒有所忽视,造成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后劲明显不足”。[7]因此,在非编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心智技能形成理论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智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心智技能由很多要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心智技能的三大构成要素。要提高心智技能,就需在心智技能形成的示范观察描述、想象模仿练习、思维简缩内化三步一体中,实现心智技能三大要素的提高。其中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抓住其本质特征,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对素材进行浏览;想象力就是在头脑中模拟事物形象的能力。比如在非编教学中可把手动拖拽工具比喻成“女人手”,因为细致,所以能精确地找到每一个位置;速率伸缩工具可形容成山路,因为弯多,所以有快慢等。“一个音乐家在作曲时,要在头脑中不断地将音符进行组合,直到形成一段美妙的旋律;一个画家在创作时,要在头脑中模拟各种色彩的搭配,还要模拟图画中各个图景的布局,直到成功。”[8]非编人员也需要在头脑中对编辑效果进行想象、模拟、播放,直到满意;思维力是构成心智技能的核心因素,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等,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并非孤立存在、各不相干,而是共存共荣、协调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将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融为一体。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即能够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一种行为能力。其实质是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加强创新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勇于大胆提出新的观点,能够大胆运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实践中所遇到问题。
非编是前期节目素材的再创造过程。在非编工作流程中,编辑点定位、剪辑技术、视频转场、音频制作、合成输出等环节都充满着创新要素。即使对两个镜头的不同组接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含义,因此,在非编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非编课程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多看:看书、看作品;多想:如何在别人的方法技术基础上,通过创新,获得提升;多做:从模仿升华到创作。要求教师“演示不同的工具的使用,并引导分析其使用效果。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艺术性的要求,而不仅仅关注技术”。[9]要注重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及艺术的修养。创新的灵感从实践中来,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使用色彩、灯光、照明、美术、艺术等综合知识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作品。
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除了需要对拍摄好的影视素材进行剪辑处理外,还需要对其进行艺术特效加工,在反复打磨中不断完善,以充分表达作品的艺术美感,从而得到完整的影视作品。分剪多用、反复插接、移植借用、剪辑留格、画面的挖格省略或拼接延长、声带的删挖或串改移位、短镜头的反复跳切、戏剧段落的移位调整以及影视特效加工等,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艺术。“技术是手段,艺术则是目的……影视制作者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10]只有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制作出精品,所以说“媒体公司,是技术公司,也是思维艺术、表达艺术的公司”[11]。技术需要学习,艺术需要创作。
随着人们对新媒体需求质量的提高,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对其进行再加工编辑已成为电视节目编辑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如把素材比拟为布匹,各类节目则恰似各类样式的服装、杯套、桌花、蝴蝶结等产品,而非编工作者不仅要担任裁缝之职,而且还必须是服装设计师;如把素材比拟作木料,各类节目则恰似具有各种功用的家具、木梁、窗框、木地板等产品,而非编工作者不仅要担任木工之职,而且还必须是木器设计师。优秀的作品、产品均离不开技术规范娴熟的裁缝师傅、木工师傅及理念清新优雅的设计师。既要手巧还要心灵,方能成为美的使者,才能制作出浑然天成、不落窠臼、受众喜爱的作品,呈现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郭松,张雅娴.非线性编辑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7.
[2]朱辉,庄光亮,杨会.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创造发明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7,(1):32-33.
[3]范璐,徐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产出导向法”(POA)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渊源探究[J].科技展望,2017,(8):214.
[4]李守紅.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非线性编辑》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4,13(11):183-184.
[5]马景雯.《非线性编辑》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186.
[6]徐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闻学课程教学[J].青年记者,2017,(11):108.
[7]欧阳民.基于侧重锻炼心智技能的高校会计实训研究[J].商业会计,2012,(21):128.
[8]贺淑曼,陈龙安,陈劲.创新与超常发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石秋香,王丽影,李建英.基于PBL的双语教学改革初探——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2015,(23):53.
[10]范玲.影视制作技术与艺术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94.
[11]周晓鹏.未来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J].新闻与写作,20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