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驱动青年教师内涵发展新抓手
2018-05-02叶泰袁敏曹慧徐斐于劲松
叶泰 袁敏 曹慧 徐斐 于劲松
摘要:青年教师队伍作为地方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但是青年教师如何在新时期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体现在“研”到“教”的角色转换、“教”与“研”不匹配和“教”与“研”的双趋冲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教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通过构建新型教研关系、形成新型教研模式和创新教研评价体系来实现教研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教研协同;地方高校;内涵发展;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016-02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双一流”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顺应转型时期发展要求,各地方高校勤练“内功”,努力提高教研水平。青年教师队伍作为地方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托,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生力军。然而,青年教师往往一入校就被推上教学的一线,面临如何“打好”科研、教学两张牌的困境。因此,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为职业生涯开好局,起好步,成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年教师发展困境
从“研”到“教”的角色转换: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追求向研究型高校转变的“上升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强调学历、重视理论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强调学术型的高层次人才。但是,这些从学术研究型的高校走出的青年教师长期来习惯于跟着导师做科研,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经历,缺乏技术储备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缺乏高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对应用研究型或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陌生。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流的研究水平固然重要,一流本科教育更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角色准备不够,存在“教什么”、“怎么教”等困扰,并且在适应新的角色期待上有一定的困难。
“教”与“研”不匹配:随着“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发展被重新定位。学科发展紧紧围绕“应用型、地方性”的内在要求;课程设置方面更多偏向主动服务于区域发展需求。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教学需求和科研供给无法有效衔接,极易造成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课程创新和开发的意识,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无法准确对接当地的科技需要。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实践经验,缺乏团队意识,习惯“闭门造车”,未能将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也就不能感受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就感,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
“教”与“研”的双趋冲突:在发展转型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研究型,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因此,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过程中,对教学、科研工作均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和质量、數量要求。尽管在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尝试平衡“教”与“研”在青年教师评聘机制上的权重,但是各种科研项目的申请、人才称号的获得及建设经费的获批,无一例外地向科研成果丰硕的申请书倾斜。这种局面导致了青年教师在面对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时很容易迷失自己,形成较为严重的“教”与“研”的双趋冲突。
二、青年教师教研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
构建新型教研关系:在“双一流”建设中,教学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科研更是一流学科的关键。对青年教师而言,既要有教学的立身之本,又要有科研的强身之道,因而构建好教研关系,不仅是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活跃的科研思维,但这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科研”思维却导致青年教师将教学的课堂变成学术的报告厅,成为在教学方面最大的短板。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除了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的创新外,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仅靠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难以实现内容的新颖性,只是将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嵌入讲授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旧瓶装新酒”。探索科研与教学内容的交叉点,将青年教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以教学案例的方式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既弥补了教学的短板,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又发扬了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活力和张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形成新型教研模式:地方高校对接“双一流”建设,需要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人才的培养上狠下功夫,这同样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主动了解所处学科行业状况,进入相关领域调研,将科研兴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科研“走出去”。这样不仅能够激活青年教师的科研动能,又能够通过解决行业或企业需要而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在科研“走出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丰富行业经验,努力提升自己与企业互动的能力,实现与企业或行业的深层次沟通,从而将企业的需要和学科发展在企业的应用带回到课堂上。这种教学“引进来”的方式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基础上,又能够给予学生以实质性的引导,提高教学质量。将科研“走出去”和教学“引进来”相结合的新模式能够有助于青年教师教研的协同发展。
创新教研评价体系:教研协同创新离不开教研评价机制的“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教研评价可以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为助推青年教师教研协同发展,改变教师在项目申请和文章发表方面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考核评聘中应当弱化论文“量”的标准而追求“质”的提高,同时注重专业学科间的差异性,鼓励教师潜心研究、长期积累。此外,针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科技成果转化也应作为评价考核指标,成果转化工作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应适度考量。此举可促使青年教师在课题开展和申报方面更注重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实用性。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作为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应该抓住这样难得的发展契机。通过教研协同创新,肩负起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使青年教师不仅将自己的职业特点尽情发挥,并且能够较快获得职业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为地方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跃华.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趋冲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8):170-172.
[2]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4-45.
[3]钟海燕,刘举.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困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