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优化策略
2018-05-02傅丽芬
傅丽芬
摘要:当前,作为一项重要教改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正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积极推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关键词:专题化教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17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具有高度理论、高度抽象、高度系统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为了提升教学实效,使学生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与实施了专题化教学。通过实施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考核开放化三个优化策略,“原理课”专题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理念现代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开放性的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被尊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教学理念的创新是专题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和核心,决定着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和教学效果的成败。我国思政课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工具性、知识性和灌输性的教学理念已然是很多学校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为此,我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教”与“学”平等、互动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其贯彻到专题化教学模式中去。首先,专题教学的课前准备,我们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文科、理工科、艺术类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专业特点,我们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和案例,寻找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力求达到思政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目的。同时,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搜集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认识上感到模糊迷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内容,给出科学的回答和阐述,以期能解决学生思想的困惑,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論对深刻变化实践的解释力。其次,专题教学的课堂组织,我们重视对师生集体智慧的挖掘。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激情。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技巧,更新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每个阶段专题教学之后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现场互动的激情和智慧中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专题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时间上将教学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在空间上辐射到课堂外的网络平台。为填补专题化教学留下的知识性内容的教学空白并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我们还开辟了网上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
“原理”课教学内容极其丰富,高度浓缩了以往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将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教材内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包含着一个甚至几个知识点,在有限的课时之内,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必将导致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或者导致教学内容的浅尝辄止。无疑,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全面认识和掌握“原理”教材内容的实质和真髓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实践阐释,优化教学内容。
在系统研究教材体系和对学生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为达到“原理”课教学“三个一”(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的基本内容和总目标,我们在进行专题设置的过程中,遵循如下三个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原理”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在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中,把其中任何一部分从整体中或与其他部分的联系中分割开来,片面地加以夸大或缩小,都会使其他部分失去科学前提,使整体丧失原有性质。对于马克思著作的整体性,马克思自己曾经有明确的表述和说明,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因此,专题设计要涵括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也要注重理顺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在各个专题的衔接等问题上体现其内在的联系和有机统一,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全面而客观的认识。第二,问题导向原则。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P289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品质。当代现实社会问题非常广泛,生态环境、科技伦理、文化冲突等,这些无不是学生普遍关注和需要解答的热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这样的忠告:应当去了解学生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因此,在设置专题时,我们正视、探索和解决“问题”,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深刻变化实践的解释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第三,思想性原则。“原理”课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是其他思政理论课的方法论和理论阐释的本源,它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不在于基本观点和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塑造。习近平同志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因此,“原理”课专题教学决不能变成文化知识课,而是要突出其思想性这一本质特征,从方法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精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系统研究教材体系和对学生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及其组成部分按照内在的理论结构和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包括十个专题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考核开放化
专题化教学的关键是专题内容的设计,但若缺少有效的考核方式去贯彻实施和评测,也必然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效。专题化教学打破教材体系,教学不再关注平面化的、零散性的知识点,更着眼于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结合专题化教学,我们建构一种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素养的培养为目的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使原理课的考核既能突出知识性,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又能体现实践性,检测学生应用的效果。
从2015年秋季本课程开始实施“网上测试(20分)+课堂实践(40分)+期末笔试(40分)”的考核方法。在该考核方法中,我们着重突出和完善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完善电子考评系统。由于专题化教学无法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便成为专题教学以外的有益补充。在网络平台建设上,我们一方面注重教学资源的不断补充与更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强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交流与研讨功能,利用目前网络平台已设置的课程讨论区、课程问卷调查等,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在完善电子考评上,我们也及时更新题库,随时围绕国内国际现实热点问题出题,补充原有题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加强学生网络学习时间和网络活跃度(提问、互动等)的管理,督促学生增加网络学习的时间投入,促进师生之间更开放、广泛与灵活的深度讨论与交流。第二,落实和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的分值比例。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环节,要求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和指导与专题式教学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专题辩论演讲、热点问题研究、原著學习小组和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第三,合理设计期末试卷,考查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题型上,采取开放式的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注重考核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在内容上,我们取消了对概念性知识的考核,以实际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为考试主要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评卷上,只设置大致的评分原则,不设唯一标准答案,避免考题答案的唯一性、僵化性,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人民日报[N].2014-07-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