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
2018-05-02潘静魏桂英
潘静 魏桂英
摘要:本文针对《数据结构》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使用角色重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参与度。
关键词:数据结构;LBL;角色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160-02
一、引言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骨干核心课程,内容涉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计算机硬件知识,特点是覆盖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零散,理论性强、抽象性强以及实践性要求高。目前数据结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模式,即教师拥有提供给学生记忆的那些知识,将知识在课堂上用清楚标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掌握,最后再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生的角色则是通过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通过考核。在这两种角色中教师是主动讲授知识并进行考核的角色,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被考核的角色。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角色的定位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本文提出了基于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
二、《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对于学生之后学习计算机专业课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的课程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前序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存在以下的问题:
1.学生对前序课程掌握程度低极大降低了本课程学习效果。在多年的本科课程教学中发现,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之前只学习了一种高级编程语言c#,并未对其抽象数据结构,指针及泛型、多态性等理解透彻,致使其编程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弱,普遍存在动手编程就发怵的现象[1]。此外,学生对于《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等课的理论也学得不扎实,导致学生即使清楚学习该课程的意义,但基础太弱跟不上,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课程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偏于理论化、抽象化,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课程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数组、树、图以及查找和排序等,既包含了基本数据结构,还有主要的查找和排序算法,每一部分既自成体系,又先后有联系,学生即使听懂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应用中,却不能灵活应用解决问题,而且课程的难度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方式方面,在LBL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性不高,表现不积极。同时,学生很看重最终成绩,但成绩考核主要由老师决定,学生参与性相对较差。这一模式存在着角色定位程式化,教师角色是不停地灌输,学生角色是被动地接受与被考核。对于目前“90后”、“00后”的学生来说,这种定位极大否定了他们的存在感和参与性,所有考核均由老师决定,十分不符合年轻学生的主人感和独立性。所以LBL教学方式在学生心理上的造成的非主角感使得学生无法认可,影响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基于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定从两条线索着手。一条线索是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是授课老师,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参与教学的组织者,所以老师应该努力在教学方面积极改进,从案例故事出发,兴趣驱动,问题驱动;另一方面是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主动参与,即提出学生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教学转换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全程的主动参与。如果把学习过程看做是一台戏剧的话,原来舞台上的主角是老师,但通过基于角色重构的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将转换,现在舞台上的主角会是学生。这种参与式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2]。
1.角色分组及角色重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其在LBL中被动接受的角色,被设计成两种不同的身份,即一人分饰二个角色: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具体措施是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被分配为一章内容的教师组,在其他章节的身份则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而言,以一章为一个基本单位,在每章的学习中有一组学员担负教师的职责,其余各组同学仍为学生。这种是轮流教师制,使学生依托某一主题,去获取新知识或新技能,并教给其他学生。任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是首先说明本课程的角色重定位原则,组织同学提交成绩考核指标意见并统计,确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比,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明确自身的优势,互补组合进行分组;接着就对于课程中的每一章进行角色分配,确定一组负责,称为该章的教师组,其余组为这章的学生组,同时要求学生自学并确定组内职位任务。(1)学生角色的重定位。角色重构及角色重新定位,是明确教师组和学生组的职责。教师角色组的职责包括:①本章知识要点回顾总结;②根据知识点布置作业习题;③分析选取能力实践案例;④讨论回答学生组的问题;⑤给学生组角色评分;⑥自我教师工作评分。学生角色组的職责为:①完成教师组(学生)布置的习题作业;②完成教师案例实验;③完成教师组(学生)能力实践;④给教师角色组评分。(2)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在LBL方式中的角色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但这样的模式主要是促进、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在角色重构教学法中教师变身为课程学习的设计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引导者,课程讨论及实施的组织者,教师角色组任务安排的指导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性跨课程教学:专业知识点精讲,知识点讲解部分要进一步精化,更注重教学中的引导,联系之前学习的课程内容,将知识贯穿多门课程知识体系,引申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应用,同时加强实践以弥补课堂不足。②引导主动学习:鼓励教师角色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其工作进行指导,主要包括章节总结的准确性,习题设置的合理性,实践能力题选取的针对性。③锻炼学生交往学习:角色分组后每名学生都有自身定位,但工作性质要求全组同学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每名同学都会从同组其他成员身上学到自身不具备的优势,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为以后参加工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④讨论式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估。组织教师角色组进行总结,对学生组的完成情况评分,对自己组的工作进行自评,讨论课堂上,学生角色组和教师角色组围绕课程知识进行互动讨论,指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重构方法的成绩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这门课学到什么,有什么用,另一个就是最终成绩分,甚至有的学生只关心分数。在学生的眼里,分数一般都是掌握在授课老师手中,不公平,但他们忽略了考试成绩其实是自己学习效果的体现。针对学生成绩考核问题,本次研究型示范课将改变学生成绩由老师决定的单维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学生对考核成绩的关切度,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验性构建多维成绩评定体系,在该体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无论是从评定标准的比例设定上,还是评定系统中评分角色相互的牵制上,甚至在试题的确定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方,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最终成绩评定是公平的。考核成绩评定的基本构成如下:平时考核由教师角色评分加上学生角色评分,教师角色评分包括自评分加上其他学生角色组对教师角色组的评分,而学生角色评分是教师角色组给出每章作业实验的评分和任课教师的平时分,如出勤等。每个教师组最终交一份教师角色报告,每名同学将每章的作业及实验整理为一份学生角色报告。
四、教学效果及总结
经过三轮实验性教学,和之前LBL教学方式下的课程对比,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班级平均分总体提高8%,尤其体现在学生能力的提高,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能力的提高,交往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针对课程知识,以研究的态度主动查阅资料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该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首先是教师组学生在考核上会有评分不均衡的情况,有人情分,需要进一步拟定加强相互制约的评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在课业上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有同学反映课外占用时间较多,任课教师在教师角色组出作业和实践题的前序检查上还需要注意题量和难度的把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合适的尺度。
参考文献:
[1]丰洪才,夏祥胜,左翠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06):73-76.
[2]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0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