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与《针法灸法》两课程分模块交叉教学的优势与体会
2018-05-02陈美仁
陈美仁
摘要:从“穴位认知度提高、穴位操作理解更深、穴位操作镇定自如”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经络与腧穴》与《针法灸法》两门课程分模板交替教学的优势。排除了统一学习完千篇一律相对泛趣单一学习《经络与腧穴》的枯燥性,体现了高职高专教学必须体现临床工作岗位、培养应用技能性人才的重要性。通过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教学改革;经络与腧穴;针法灸法;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12-02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控制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考取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经络与腧穴》和《针法灸法》这两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两门必考课程,其考核的知识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经络与腧穴》主要学习腧穴的定位、解剖、主治与操作方法,理论性较强,大多数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而《针法灸法》这门课程则主要是介绍针对腧穴可以采取哪些针法、灸法等操作方法进行防病治病与保健,由于有针法、灸法技能操作,大多数学生认为生动有趣,学习兴趣较高。如何将理论性强、相对枯燥乏味的《经络与腧穴》课,与生动有趣的侧重针法、灸法操作技能的《针法灸法》课有效、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自2012年以来,学校积极申报湖南省教育厅的质量工程項目,针灸推拿专业有幸成为了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级针推专业大专学生入学后按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方案,把《经络与腧穴》和《针法灸法》分模块交叉教学,即每门课程各为分两个模块:《经络与腧穴》第一模块为第一章、第二章的手足太阴与阳明,第二模块为第二章的其他内容和第三、四章;《针法灸法》第一模块为第一、二、四章,第二模块为第三、五、六、七、八、九章。先讲授《经络与腧穴》的第一个模块,接着讲授《针法灸法》的第一模块;然后讲授《经络与腧穴》第二模块,最后讲授《针法灸法》的第二模块。我校接连实施了五届学生,现将改革的成功经验、优势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穴位认知度提高
在多年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经络与腧穴》和《针法灸法》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经络与腧穴》这门课程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了《针法灸法》,而《针法灸法》中的具体操作部分又涉及到了《经络与腧穴》中的穴位,如学习每一个穴位时,一定会讲到该穴位的操作方法,如睛明穴的操作是这样描述的:“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针沿眼眶边缘缓慢直刺0.3—0.5寸;不宜提插捻转,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在学生还没有学习《针法灸法》内容之前,对于什么是押手、刺手是不清楚的,什么是直刺、直刺的角度是多少也不清楚,对于“0.3—0.5寸”的深度也没有概念,对于什么是不宜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更是不了解,而这些不明白的问题都是在《针法灸法》课程中才能够学到。而在其后介绍针灸技术时,再重新提及各个穴位的操作方法,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上述情况,我校根据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建设方案的要求,学生先学习《经络与腧穴》中第一模块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的手足太阴与阳明内容,大约学习30学时,之后,学习《针法灸法》第一模块中第一、二、四章的内容,大约学习48学时,再学习《经络与腧穴》第二模块中第二章的其他内容和第三、四章的内容,大约60学时,最后学习《针法灸法》第二模块中第三、五、六、七、八、九章的内容。这样分模块交替教学《经络与腧穴》和《针法灸法》的内容,学生既学习到了穴位的定位、解剖、主治,同时也能够在学习了针法与灸法技术后,对穴位的操作有较好的理解,并可以在穴位上进行针刺或施灸。因为在毫针刺法内容中,学习了指力练习(纸垫练针法)、手法练习(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练习,而实际操作时,又学习了经络腧穴中手足太阴与阳明内容,也学习了针刺方法的进针法、行针法、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灸法等内容,故学生若遇到不同的进针手法适用于不同穴位时,如提捏进针法适用于地列缺、地仓穴,舒张进针法适用于天枢、大横穴,承泣穴的操作方法、梁门穴的特别要注意的针刺操作等,学生已经学习了这些相关穴位所在之处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就不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只要再一次充分考虑在病理情况下穴位周围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二、穴位操作理解更深
在教学改革中发现,《经络与腧穴》与《针法灸法》分模块交替教学后,避免了学生原来按部就班、机械性地学习完《经络与腧穴》全部内容所产生的乏味与千篇一律的感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对《经络与腧穴》第一模块中学习的腧穴进行针刺操作练习,同时还会根据穴位的主治功效进行自我疾病的有效治疗,可谓边学边用、理论紧密与临床相结合。《经络与腧穴》与《针法灸法》分模块交替教学后,通过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各种针法、灸法技能训练,利用临床常用穴、多用穴、保健穴,处理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通过针刺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等穴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腹泻;针刺太阳、头维、风池等穴位,解决因学习紧张、压力过大而引起的头痛、失眠;针刺地机、三阴交、中极、次髎等穴,治疗女生的痛经与月经不调等疾病……学生在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充分体验到针灸治病的神奇疗效,更能理解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意义;有的学生甚至还理解了如果穴位定位不准确,偏离了本经的循行区域,那么治疗就是没有作用的,理解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真正意义。
三、穴位操作镇定自如
如果按照改革前的教学方式,《经络与腧穴》中一些常用的、重要而深层又有重要脏器的穴位,如风池、哑门、风府、天突、睛明、心俞、肺俞等,学生学习完后只是知道穴位的定位、解剖、主治,但对穴位的操作是不敢动手的,因为其对穴位深层的解剖结构掌握得不够牢固,尤其是没有学习针刺技术,更不敢妄然动手操作。如果经络与腧穴的任课老师专注交代这些穴位的危险性时,则学生就更不敢贸然操作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安全第一、疗效第二,以及安全第一、针刺技术第二等想法,使得自己失去了信心,感到很多操作具有危险性,不愿对相关技能进行掌握,甚至对针灸技术萌发恐惧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自从将《经络与腧穴》与《针法灸法》分模块交替教学后,情况就完全改观了,学生首先是学习了经络、腧穴总论,然后又学习了手足太阴与阳明经络和腧穴,对经络与穴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针灸推拿专业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一定会按照更加适应临床岗位需求的方向进行改革,其课程教学规程与课程教学安排顺序一定会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德敬.经络与腧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0.
[2]孔立红.《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46-247.
[3]刘茜.针法灸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