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团队指导的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探索

2018-05-02刘文光贺红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研究生

刘文光 贺红林

摘要: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研究生指导,是当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难题之一。首先,针对研究生与导师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思想构建导师团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然后,围绕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论述了以研究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参加课题小组、参与助教、严格论文选题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具体制度。最后,针对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03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阶段发展为现在的“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至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要从2009年的140万上升为200万;而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目标、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及运行机制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从中可见,短时间内我国研究生大幅扩招带来的突出矛盾之一可能是:高等教育资源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典型的例子就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研究生培養的需求,很多高校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过多的问题时有发生。虽然近些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拼命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自我建设,但从当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分析可以发现,引发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

在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大多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仍然沿用单导师制。据作者所知,一名导师指导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的情况在很多重点大学已属司空见惯。然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逐步加重,研究生培养制度并未进行适当优化,使得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单一导师制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急剧下滑,已然无法适应国家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解决这一矛盾,全国绝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试图优化导师指导模式,以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间的矛盾,构建研究生课题小组或构建导师团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策略[1-6]。

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近年来毕业研究生数量稳步递增,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培养质量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自然成为当代研究生培养需要解决的新问题。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区、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值此背景之下,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当代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生则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构建

为了解决导师与研究生比例失调问题,同时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研究生,我们采用的策略之一就是建立具有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近年来,我们依托南昌航空大学精密驱动技术与机电产品设备设计研究团队的硕士生导师,在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自发组建了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我们结合南昌航空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体系的特点,以及团队导师多年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我们组建导师团队初衷是: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研究特长与优势,有效整合两个团队的科研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强各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同时增强研究生探索科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并逐步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的科研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及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团队成员在学科和专业构成上应具有互补性,在职称层次、学历层次以及年龄结构方面具有阶梯性。在专业上,除以本学科专业的导师为主外,还要吸纳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导师作为交叉补充。团队成员要不仅注意老、中、青的结合模式,以保障导师团队的科研活力;还要注意形成教授、副教授和年青讲师的职称梯队,以保证团队的顺利运行和有效管理。本文所述的导师团队是在我校精密驱动技术研究团队与机电设备设计研究团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导师成员的学科专业分布于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飞行器设计工程、工程力学、车辆工程及物理等专业。成员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名和讲师2名,所有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3名导师具有美国访问学者经历,4名导师具有十多年的国有企业和研究所科研经历。团队中的两位教授作为精密驱动技术和机电设备设计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和年龄梯度合理,如图1所示,而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分工与合作,如图2所示。

因为团队由不同知识学术背景、成长经历、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的导师组成,即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研究生可从每位导师那里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甚至跨学科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团队研究生还能从研究课题、科研方法等方面吸收每位导师的精华,摆脱单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改变单一导师指导下带来的知识面过窄、专业领域不宽的局限,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研究思路。

总之,基于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之目的,而且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所述的导师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同时培育创新成果,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近5年来,本团队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企业横向课题十多项。团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在国际国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30余篇。

二、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理念

如何基于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其核心在于研究生培养理念。经过摸索,本团队逐步构建了以研究生为中心、面向过程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研究生创业素质的提升。

(一)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思想

传统的师徒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数是研究生完成导师给定的科研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创业大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构建既能发挥导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研究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所以,我们注重采用研讨会、课题小组、参与本科教学助教以及发表科研论文等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研究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科研培养方式。

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就是让研究生对科研本身感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让研究生主动地去探索未知领域。因此,在研究培养各环节中,我们实现了以下几个培养思想的转变。

1.实现从传统的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2.实现由关注导师怎样引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转变到关注研究生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未知科研领域。

3.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组织学术活动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发组织学术活动为主。

4.实现由以往师徒制的单向传播培养模式转变为新的双向沟通指导模式。

(二)面向过程的培养思想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我们从以培养学术能力为主转变到学术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上,我们逐步加强学术活动与企业单位的互通,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科研新内容。在科研条件方面,我们根据现有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学术活动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科研与实践的互动,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我们不仅鼓励研究生走出校园,到企业或现场去学习;而且注重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考察,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实施全程考核,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基于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和硕士学位论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研究生的培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三、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制度

为了发揮导师团队指导的效果,我们在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迎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试图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此,我们团队专门制定了以下研究生培养制度。

(一)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

因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是一种交互性非常强的科研活动,我们提倡研究生积极发表个人学术意见的参与式研讨方法。通过研讨,研究生在与他人的学术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突破思维的限制,培养思辨能力。另外,研究生在学术研讨中,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了解了别人的观点,还培养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团队指导之前,每周一次的研究生学术讨论会,我们已经坚持了多年。为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基础上,将原先的研究生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破除了单一导师的界限、年级界限及学科专业界限,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而且共同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为了发挥每次学术研讨会的效果,每周布置团队成员进行学术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PT格式,并事先将报告发给所有与会的团队成员,以便让所有成员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科研心得与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事实证明,通过学术研讨会,课题组的每一个研究生不仅锻炼了撰写专题学术报告和学术演讲的能力,还增强了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随着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研讨内容丰富多彩。到目前为止,本团队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50余次,学术报告进行了20余次,其中导师开展的学术报告5次。

(二)建立课题小组

考虑到各位导师研究背景、研究特长以及研究课题的差异,也为了充分挖掘团队中每位研究生的科研潜能,鼓励研究生参与课题组不同的科研课题。研究生在参与导师科研中,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可以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参与设计、撰写论文等活动。为发挥每位研究生的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按照科研课题和个人兴趣形成课题小组,通常每个组由2—3名研究生组成。分组时尽量体现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原则,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要求定期展开学术讨论,用集体智慧来攻克科研中的难关,注重锻炼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目前本团队分成四个课题小组,分别围绕超声电机技术、结构振动疲劳理论、干燥设备理论与技术以及机电产品设计展开创新研究。每个课题小组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科技重大课题支持。团队也鼓励每一位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本团队目前已有5名研究生获得了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

(三)研究生助教制度

基于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视角,研究生助教制度的施行有助于多方面提升研究生的能力。参与协助本科教学,研究生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在与主讲教师的交流中,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研究生参与的助教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质疑、上机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等。截至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在导师鼓励下,都有一定的助教经验。实践证明,研究生通过辅导本科生实验、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完善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讲,具有不可或缺的效果。

(四)发表学术论文制度

发表论文和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本团队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有目的地进行论文写作的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研究课题,在满足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进行有针对性以及有特色的指导,以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为体现培养面向过程,研究生论文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体现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發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尽可能使研究内容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本团队研究生论文选题全部来自科研项目。5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检索的学术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开展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是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改革,不仅可缓解研究生培养师生比失调的问题,同时也为应对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研究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思路。但每一项改革都有其两面性,若对创新创业概念理解不清,会出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重下滑,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我校机械设计系两个科研团队组建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笔者对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

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如何理解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区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本专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通过学术活动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问题的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二)厘定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揭示影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要素,是构建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由于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活动的重要载体,导师进行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的改革与探讨,都要通过学术论文得以保留与贯彻。如何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拟定适于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术活动和激励机制成为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构建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导师团队

在现有导师队伍的基础上,除扩充当前科学研究环节之外,还要探索出适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学术活动模式及其相应的手段。这种全过程推进的程设的科研环节将受到学术手段、科研方法、导师学科专业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等多因素的约束。如何在这众多约束的限定下,规划出既可达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又便于活动实施层面推进的培养模式,关系到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吴志玮,毛景焕.导师制与课题小组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17-18.

[2]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32-34.

[3]李雪治.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71-172.

[4]孙宇.新形态下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6):179-180.

[5]倪彬,何春梅,刘新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66-68.

[6]冯涛,黄翔,南文海.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76-80.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研究生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