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兰德类型理论的高一生涯教育探索
2018-05-02董晓立
董晓立
〔摘要〕在新高考给学生充分选择权的今天,学会选择已成为了高一学生所必备的能力之一,而现实中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因此宁波市惠贞书院的部分班级以霍兰德类型理论为核心开展了关于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生涯教育;霍兰德类型理论;高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9-0033-02
一、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一年级生涯教育概述
众所周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而传统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暴露出诸多弊端。鉴于此种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4年8月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本次改革“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新高考制度的变革乃至当今社会各个阶层的变革,对人才的质量,对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从选择学科、选择学考、选考时间,到选择高校的专业,无不需要学生在各个时间节点上作出选择。而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也是从显性或隐性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初步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让学生“学会选择”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从目标、方式与手段上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从高一开始开展生涯教育,是应对高考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霍兰德类型理论融入高一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反思
我所任教的班级为我校高一的两个班级,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及之前对生涯教育接触得不多,故在刚进入校园后暴露出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缺乏、时间规划不合理等问题。高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这种自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大部分高一学生对现实的自我能进行适当的评价,但对理想的自我这部分却较为模糊,仅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上产生了需求,却无更进一步的行动。
从适应新高考的角度来看,在第一学期过后,学生马上面临着选考科目的初选,若是对自我认识不足,势必会对未来选课造成冲击。所以在高一起始阶段接触生涯教育,逐渐认识自我,进而逐渐确定未来的选课方向、职业方向,是高一學生除学业任务之外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享有盛名。他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生涯类型理论,并因此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社会影响。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生涯类型理论中,霍兰德将人格分成了六种类型,分别是实际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
在该理论中,实际型(R)人格往往动手能力强,社交能力偏弱;研究型(I)人格肯动脑,善思考但不善于动手;艺术型(A)人格创造能力强,追求完美,但有时不注重实际;社会型(S)人格喜欢与人交往,热衷于社会事务;企业型(E)人格做事目的性较强,对财富、权力有一定的追求;常规型(C)型人格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但有时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
测评结果中,最高分数的类型是主要类型,各种类型之间存在着一致、相近、排斥和中性四种关系。如第一位是经营型,第二位是社会型或常规型,第三位若是研究型则说明兴趣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冲突,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这一理论能帮助面临生涯选择的人尤其是高中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更科学地帮助学生将个人特质与职业建立联系,达成适配。
因此在本学期开始不久,我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深层次地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等方面进行挖掘与反思。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质,为下一步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打好基础。
三、霍兰德职业规划测试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霍兰德职业规划测试更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帮助被测者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具体说来,主要产生了以下这些方面的影响。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高一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对现实自我的初步认知,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个转变涉及环境、学业、人际等因素。而基于霍兰德理论的生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解答了“我现在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该如何更好地在这里生存”等问题。例如,小蒋同学是班级里的“文科达人”,文科成绩优异,知识面广,尤其对文史类知识更是有较深的涉猎,但理科稍弱。在测试前他对自己的评价是研究型人格,但经过测后发现自己是技术型人格。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这一结果表现出了些许的兴奋,因为这是对其动手能力乃至理科思维能力的肯定,进而我们共同总结了其理科偏弱的原因——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刻板效应导致了他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果不其然,在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中,小蒋的化学考了全班第一,其他理科的成绩也有所提升。
2.帮助学生理解他人
小丁同学才思敏捷,成绩优异却不善言辞,听她的父母讲她在初中时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她与其他同学零交流,甚至一天之内在学校里都不讲一句话。在她的职业生涯的测评中,I型人格的得分是14分(满分15分)。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结果后都不由得发出惊叹,当她发现自己在S型与E型人格的得分都异常低时,也理解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不足。这次班会之后,我发现她在努力地融入这个集体,比如为班级增添一些绿色植物,并适时浇水。更多的同学接纳了她的性格,不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了。基于霍兰德职业规划理论的生涯教育让这些高一学生认清了自我的特质,找到了属于自己成长的那片沃土,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树木”的存在,能以欣赏的眼光去正视差异,理解差异。
3.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当学生看到了霍兰德职业规划测试的结果之后,对自身、对他人的认知更加全面。接下来需要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为选考、乃至未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列举了两个学生基于霍兰德职业测试结果所拟定的对自我、对职业的初步认识。
小王在自己的规划书上是这样写的:进入高中一个多月了,我差不多适应了高中的学习了,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大概的了解,由此我想谈谈对自己高中生活的期望与目标。我可能有些不善交际,特别讨厌职场中的明争暗斗,所以我认为我可以选择创业或者成为一名教师。
小徐的霍兰德测试中显示他的职业类型是技术型,正好与他的兴趣——计算机编程吻合,因此在这之后,他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在高一阶段已学习了C语言、LUA语言等内容,与此同时,他也准备在高考选考中选择技術这门课。
四、结语
在新高考的制度下,生涯规划教育能指引学生从人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每个人生阶段,让学生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当下所处的位置。那么,许多成长的困惑与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人对职业的需求、对职业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动态的教育学。在选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因一句赞扬、一句批评、一次考试成绩而改变选课结果,本质原因便是生涯意识薄弱,思维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应变能力等内在素养不够。因此,我们的生涯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次职业测试或是一次计划的拟定,日常的教育中有更多的隐性或是显性的教育契机等待我们去挖掘,从而真正从核心素养的层面提升学生的生涯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霍兰德类型理论的生涯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契合了新高考选课的实际背景,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学会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相信生涯教育会在惠贞书院,在浙江新高考的改革中,在中国的更多的高中学校里生根发芽,帮助更多的高中生找到人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明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发展教育重要性与对策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6.
[2]朱久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 (28) :43-44.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宁波,315016)